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再造共和》第19章 真正的鳥槍換炮(上)
  第十九章真正的鳥槍換炮(上)

  路勝隨部隊駐防四平,在這裡進行了大規模改編,他所在的團整編為東北第一集團軍第三軍第九師的一個野戰步兵團,路勝現在的二連,人員、裝備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排裡的戰士,大部調出:

  騰衝去了沈陽的航空兵學校,成為我軍首批戰鬥機飛行員;

  丁龍去了大連的海軍基地,學習艦船的駕駛;

  葉軒去了裝甲兵學校,成為我軍坦克部隊的一員;

  有的去了兵工廠,有的去了飛機場;

  大家畢竟在一起生活戰鬥了多年,感情很深,特別是騰衝、葉軒幾個年輕戰士,都是眼淚汪汪,依依不舍。

  路勝笑著對他們說:“看看你們的樣子,革命軍人死都不怕,還怕分開嗎?再說我們又不是以後再沒機會見面,說不定將來在戰場上,我們還會並肩作戰呢!你們可要好好學習,我軍這一次可是要大變樣了,飛機、坦克、軍艦一樣都不少,你們可是上級精心現出來的尖子,一定要在各自崗位上作出突出的貢獻,可不能給咱們老部隊丟臉,要是弄個灰頭土臉的,我可要找你們挨個算帳的!”

  一席話說得大家哈哈大笑。其實看著在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離開,路勝心裡也很難過,不過這隻是暫時的,“鐵打的盤、流水的兵”,這時正常現象,現在他高興還來不及呢!

  一是見證了我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換裝整編,這意味著幾十年來,我軍一直處於武器裝備長期落後對手的局面將徹底改變,人民軍隊將走上正規化、現代化的發展之路,將來在戰場上我們完全可以挺起腰杆和任何對手硬碰硬的較量一番,當年我軍用極其落後的武器都打敗了國民黨、日本鬼子,現在我們更有充分的理由和底氣來戰勝一切強敵,作為一名老黨員、老戰士,怎能不高興呢!

  二是連裡補充了大量的新生力量,全部是東北當地翻身的農民,城市的工人,一個個年輕力壯、精神飽滿,渾身上下透著一股積極向上的勁頭。其中有兩個人特別引起了路勝的注意,一個叫江兆龍,另一個叫江兆虎,是親兄弟兩個,江兆龍是哥哥,長的濃眉大眼、身材勻稱,見人略顯靦腆,不太愛說話,但是一說起來就顯得思路清晰、頭頭是道,一看就透出一股幹練勁來。江兆虎與哥哥不太一樣,人如其名,長的虎頭虎腦,身板高大壯實,說話特別爽快,甕聲甕氣的,聽起來讓人感到特別瓷實,是一個典型的東北大漢。這兄弟兩個在家時種地打獵都是一把好手,現在到了部隊,很快就在各個方面展露手腳,表現出極大的潛力,讓人刮目相看。還有一個年輕人叫樸英煥,是一個朝鮮族同志,他的父母早年就隨鄉親跨過鴨綠江到東北定居,九一八以後都參加了抗日活動,後來又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東北抗聯,並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楊靖宇的直接領導下與日寇英勇作戰,1938年東北抗聯最為艱難的時期,不幸先後犧牲,樸英煥當時隻有12歲,從此四處流浪,直到1945才被黨組織找到,作為烈士的後代,他堅決不要任何的特殊照顧,隻作為普通一員參加黨的軍隊,立志繼承父母遺志,將革命進行到底!

  四平這個地方歷史悠久,唐置扶州,治扶余縣。遼改扶州為通州,扶余縣改通遠縣,仍為州治,金廢。遼開泰七年(1018)置信州,治武昌縣,置韓州,明廢。清道光元年(1821),在梨樹設分防照磨,

屬奉天昌圖廳。光緒三年(1877)置奉化縣,屬昌圖廳;二十六年築東清鐵路在四平街設站,因是長春往南鐵路的第五站,又稱為“五站”。因此處是哈大線、平齊線和四梅線的交叉點,有四通八達的意思;在此站西二裡半的地方有一村落叫“四平街,”因此就命為四平(街)站(1931年)。1937年設四平街市,直隸奉天省, 1947年更名四平市。  此刻在四平城北的一所大倉庫裡,路勝和全連近二百人集合在一起,對面是蘇軍的武器教官,正在向大家介紹蘇製衝鋒槍――大名鼎鼎的PPSh-41,即”波波莎”衝鋒槍:

  蘇德戰爭初期,德軍的進攻異常凶猛,由大量坦克、裝甲車、機械化炮兵、飛機組成的巨大的鋼鐵洪流滾滾向前,勢不可擋,短短兩周內,德軍就生生的楔入蘇聯境內幾百公裡,蘇聯由於戰爭準備嚴重不足,被打得措手不及,損失慘重,在激烈的戰鬥中,蘇軍將士發現己方的步兵火力嚴重不足,當時蘇軍步兵主要裝備各種型號的莫辛-納甘1930式步槍(包括狙擊步槍),也稱為 1891/30步槍,而德軍步兵則裝備了MP38衝鋒槍,這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地使用折疊式槍托和采用鋼材與塑料製成的衝鋒槍,在雙方短兵相接的戰鬥中,往往是蘇軍士兵剛剛打出一步槍發子彈,就會遭到德軍一排衝鋒槍子彈的回擊,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殘酷的現實,迫使蘇軍下決心盡快裝備自己的衝鋒槍。

  其實早在1939年,蘇聯的槍械設計大師格裡戈利・謝苗諾維奇・什帕金就開始了新式衝鋒槍的研製,針對PPD系列衝鋒槍的優缺點展開深入研究,同時結合蘇芬戰爭中蘇米式衝鋒槍的特點,還考慮了蘇聯工業的條件,經過一年時間的一系列艱苦攻關,終於在1940年9月完成了新式衝鋒槍的研製工作,到1940年12月份,經過了三個月的嚴格測試,最終定型為蘇軍的製式裝備――PPSh-41衝鋒槍。

  PPSh-41的在設計時,以適合大規模生產與結實耐用作為首要目標,對成本則未提出過高要求,因此PPSh-41上出現了木製槍托槍身,散熱筒等對於其他衝鋒槍顯得相當奢侈的結構。沉重的木質槍托和槍身使PPSh-41的重心後移,從而保證槍身的平衡性,而且可以像步槍一樣用於格鬥(死在波波莎木質槍托下的德國士兵不在少數),同時還特別適合在高寒環境下握持。槍管散熱筒令PPSh-41與機槍一樣能夠進行較長時間的連續射擊。

  PPSh-41的散熱筒比槍管長約一寸,而且稍稍前傾以充當一個粗略的槍口製退器,以進一步減少在全自動射擊期間的槍口上揚,當槍口碰觸地面、工事胸牆等時,還可以有效地防止塵土進入槍管,其下方沒有開口,更防止步兵在臥倒射擊時被火藥氣體吹起的塵土遮蔽視線,暴露了其位置。雖然槍口製退器在這些方面是比較成功的,但亦大大增加了槍口焰和噪音。

  PPSh-41具有一個鉸鏈式機匣以便不完全分解和清潔武器。PPSh-41的槍管和膛室內側均進行了鍍鉻防鏽處理,這一在當時絕無僅有的設計賦予了PPSh-41驚人的耐用性與可靠性,該槍可以承受腐蝕性彈藥、在各種惡劣環境下使用,以及延長其清潔間隔時間。由於較短的自動機行程,加上較好的精度,三發短點射基本能命中同一點。

  在生產過程中除了槍管需要機床加工以外,其余大部分零件都是采用衝壓工藝製造,其主要零件可在汽車修理廠或錫廠由不熟練的勞動力使用非常簡單的設備生產,使得更多熟練的技術工人可以投入其他更為精密的武器的生產。PPSh-41隻是分為87 件零件,而PPD-40則是分為95 件零件。生產一把PPSh-41僅需7.3 個工時,而一把PPD-40則需要13.7 個工時。為了可以簡化生產,PPSh-41的槍管更可以使用M1891莫辛-納甘步槍7.62 毫米手動步槍的槍管生產,隻要把莫辛-納甘步槍槍管削為一半,並且進行適合裝填7.62 毫米口徑蘇聯衝鋒槍子彈膛室的加工後,就製成PPSh-41的兩枝的槍管。

  經典的“波波莎”以高達900發/分的射速和71發彈鼓帶來恐怖的火力,無論是在蘇軍還是德軍眼裡,這都是一件“完美”的武器,PPSh-41衝鋒槍采用氣體反衝式槍栓(自由式槍機原理),開膛待機,帶有可進行連發、單發轉化的快慢機。PPSh-41發射的是TT-33手槍使用的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是蘇聯標準手槍和衝鋒槍使用的彈藥。

  PPSh-41裝上35 發可拆卸式彈匣時的重量為4.15 千克(9.15 磅),而裝上71 發可拆卸式彈鼓時則為5.3 千克(11.68 磅), 並且能夠以約1,000 發/分鍾的射速射擊,射速與其他大多數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軍用衝鋒槍相比而言實在是非常高。這是一枝低成本,容易得到其組成部件,主要是由衝壓金屬板材和木材製成的高持久性及低維護性武器。

  自裝備部隊以後,PPSh-41迅速成為蘇軍士兵的最愛,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它令人恐怖的持續火力,一枝”波波莎”可以在五秒鍾內把71發子彈打完,那簡直就是潑出去的彈雨,與德軍的MP38相比更是佔據了明顯的優勢。

  MP38結構過於精密,零件複雜,不能適應蘇聯零下三十幾度的嚴寒,故障頻出,槍栓常常被冰雪凍住,僅此一點,就讓許多德軍士兵喪命。PPSh-41的彈夾容量是MP38的兩倍還多,在激烈的戰鬥中,少換幾次彈夾,就意味著生存的機會大大增加,真是PPSh-41的優異性能,使蘇德戰場上出現了奇異的現象,德軍士兵扔掉手裡的MP38,千方百計的搜尋使用PPSh-41。

  二戰後,許多國家的軍隊都裝備了衝鋒槍,PPSh-41以其最簡單的結構、最可靠的性能、最猛烈的火力、最低廉的成本、最大規模的生產贏得了普遍的青睞,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名槍。PPSh-41不僅打敗了德軍,還在遠東戰場上大顯身手,日本的三八大蓋被打的一敗塗地,毫無還手之力,更為PPSh-41贏得了赫赫威名,同時期的其它衝鋒槍,無論是德軍的MP38或MP40,美軍的“湯普森”,英軍的“司登”都不能與其相提並論。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