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盛唐高歌》三百零三 會師連城
戰爭是殘酷的,冷兵器的戰爭,更是殘酷得讓人發指。

 一千五百人的聯隊,攻打風城不足半個時辰,事後統計,陣亡二百三十二人,傷四百三十七人,其中有一百零二人是重傷,傷亡率近一半。

 進攻前軍容整齊,士氣如虹;回來時傷兵滿營,血流如注,而這次進攻,僅僅是一次試探。

 撤退後,阿史那獻去傷兵營轉了一圈,然後就召集一眾將領到中軍大帳商議下一步的行動,鄭鵬旁聽,多是商議怎麽攻打,大約分為二種意見,一種是調運大型攻城器械,一種是分多路強攻,把風城荑為平地。

 鄭鵬在一旁聽了一會,悄然退場,跑到傷兵營去看望那些士兵。

 一個小小的風城,拿下它只是時間問題,鄭鵬對此一點也不擔心,反正最後有什麽決議,阿史那獻都要以文書的形式告知自己。

 第二天一早,阿史那獻再次集結部隊,輪番衝擊風城的防禦體系,這次不再是試探,三支部隊分三個方向同時進攻,除了常規武器外,第一天沒有投用的攻城雲梯、投石機也派上用場。

 有了雲梯和投石機的幫忙,大唐佔據了優勢,眼看就要攻入風城,在最緊要的頭心,古太白親率軍隊友前來接應,拚命保護風城。

 雙方都不肯退讓,在風城連續多日激戰。

 不得不說,有了投石機,唐軍的攻擊力得到質的提升,像火球、石頭等物不斷投到風城內,晝夜不息,前面三天都是大唐在攻、大食聯軍在守,三天后古太白不得不派兵出城,攻擊大唐的投石機陣地,想摧毀那些威力強大的投石機。

 風城內的軍民,被從天而隆的石頭、火球砸怕了,誰也不知什麽時候會掉幾塊石頭,有時睡著睡著,一塊大石砸過來,人說沒就沒了,有時在街上行走,突然被巨石砸中,前一刻還談笑風生,後一刻就變得血肉模糊。

 古太白也差點被大石砸中,要不是手下舍命相救,不死也重傷,所以他對大唐的攻城器械很畏懼。

 中原從商朝時就有大規模的作戰,城池越修越堅固,攻城器械也不斷改良,由於運送不便,運來的投石機是簡單版的,可撥汗那的城池連中原普通的小城也比不上,古太白本想龜宿在城內防守,最後硬是抗不住,趁著夜色派兵出城,偷襲唐軍的投石陣地。

 阿史那獻久經沙場,早就做了預防措施,古太白許下重金組織的幾次突擊在留下大批屍體後,每一次都是铩羽而歸,有二次還讓大唐殺個全軍覆沒,到了後面都不敢出城了。

 由於傷亡過大,古太白在風城僅僅抵擋了八天,八天后,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在阿了達部援軍的幫助下,逃出風城。

 古太白走了,留下給大唐的,是一個滿目蒼荑、破敗不堪的風城。

 就在阿史那獻順利奪得風城的同時,鄭鵬收到消息,就在二天前,張孝嵩破了撥汗那的許城,把守在許城的吐蕃軍隊打得落荒而逃,從攻城到破城,僅僅用了二天時間。

 許城是撥汗那的南大門,打下許城,相當於打開撥汗那的大門。

 連接兩場大捷,唐軍應該很高興才是,然而,鄭鵬看到阿史那獻的神色有些凝重。

 鄭鵬和阿史那獻的關系早已破冰,主動安慰他說:“大總管是在為破城的速度煩惱嗎?其實大不必如此,大食國多城池,士兵善攻守,有豐富的守城經驗,而吐蕃位於高原,不擅長守城,就是速度比張監軍慢一點,也在情理之中。”

 阿史那獻攻下一座風城,用了八天時間,陣亡八百余人,傷更是過千,而張孝嵩攻下許城,僅用了二天時間,陣亡還不到三百,鄭鵬以為阿史那獻因為速度的問題麻惱,主動替他開解。

 有一句鄭鵬沒說,安西兵比庭州兵更加訓練有素、更精銳,畢竟安西得到朝廷的援助最多。

 阿史那獻搖搖頭說:“鄭監軍多慮了,某不會拿將士們的性命做遊戲,只有一天還在戰場,就一天存在著變數,一時的勝負無傷大雅,哪能因這些小事苦悶呢,其實,我是為風城而煩惱。”

 鄭鵬楞了一下,很快反應過來:“大總管,你是為風城的百姓煩惱,對吧?”

 古太白的軍事的才華有多好,鄭鵬還沒有真正見識,不過對他的無恥手段,還真要說一個服字。

 撤退前,古太白采用很沒風度的堅壁清野戰術,把井全部填上,能帶走的糧食財貨全部帶走,就是不能事走的,全部燒光毀掉,留給阿史那獻的,二千多老弱病殘和一座沒有一點生機的城市。

 所有的牲口都全部殺死,不誇張地說,只要大唐的軍隊一撤開,這些老弱病殘大半會死去。

 大多攻破城池會有斬獲,然而,阿史那獻費了那麽多心血攻下一座城池,沒有什麽戰利品,反而多出一大堆負累,換哪個都會鬱悶。

 “沒錯”阿史那獻語帶憤怒地說:“這些大食人,簡直毫無道義人性,要是落在我手裡,肯定要他們生不如死。”

 古太白強迫風城的百姓替他們搬運糧草、修築城牆,有危險時又強行逐趕百姓,用血肉這軀擋住唐軍前進的路線,現在有危險故意拋棄這些風城的百姓,阿史那獻最看不過這種人。

 鄭鵬點點頭:“做法確實沒有軍人的的氣度。”

 阿史那獻也不隱瞞,開口道:“不少將士建議任由這些百姓自生自滅,哪果照顧這些百姓,勢必會擾亂原先的節奏,不知鄭監軍怎麽看?”

 南路在張孝嵩的帶領下,勢如破竹,有心在朝廷前表現自己的阿史那獻有些猶豫,生怕自己讓張孝嵩拉得太遠。

 鄭鵬有些意外,沒想到阿史那獻會跟自己商討這種問題,想了想,很快說道:“太宗皇帝說過,以人為本,這些撥汗那的百姓,本來就是大唐的子民,只是他們被敵軍強迫參與守城,救助他們是理所當然,就是陛下知道,也會支持大總管的做法。”

 頓了一下,鄭鵬繼續說道:“至於這次西征之行,大總管沒必要計較一時之得失,大唐出動如此規模的軍隊,絕不僅僅著眼於一個小小的撥汗那,對吧?”

 阿史那獻點點頭,整個人明顯放松多了。

 攻下風城後,阿史那獻派遣先鋒出發後,自己留在風城休整了二天,除了安排傷亡將士的後繼事宜、處理糧草供應外,還花很多精力投在安撫、穩定風城百姓。

 直至攻下風城的第三天,阿史那獻再一次踏上征途。

 跟著阿史那獻一起上路的,還有鄭鵬,按慣例,監軍多是跟隨主將在一起,監軍監軍,監的“軍”就是將軍。

 西域本來就是地廣人稀,經歷阿了達謀反後,百姓四處逃亡,更顯得冷落、蕭條,然而,地形複雜、人口稀少的因素,讓這裡成為各個勢力最好的戰場,大唐正規軍、各依附部落、大食、吐蕃、西突厥余孽等勢力把整個地區變成一個巨大的、危機四伏的戰場。

 夜襲、伏擊、騷擾糧道、攻城、對壘,整個撥汗那地區亂成一窩粥,今天南路取得重大進展,明日又傳來北路有軍隊遇到伏擊,一時唐軍燒了吐蕃軍隊的糧倉,一會又傳來剛剛奪得的城池被大食奪回,戰況滿天飛,鄭鵬每天光是讀各種戰報就頭大。

 遭遇敵人,寫一份戰報;打一仗,寫一份戰報;打下一座城鎮,寫一份戰報;丟失一個地方,寫一份戰報;打仗時戰功分配不均,又寫一份戰報;哪個部落救援不及時,或衝鋒在後撤退在前,寫一份戰報;哪兩個勢力鬧矛盾等等,事無巨細,都以戰報形式寫下。

 最多的一天,鄭鵬讀了三百多分戰報,整個人都看得有些頭暈腦漲。

 一個小小的監軍,也有這麽多工作,鄭鵬終於明白三國智商近乎妖的諸葛亮,為什麽英年早逝,還真是累死的。

 剛開始時,鄭鵬會被戰場的殘酷震憾,為將士傷亡傷感,為戰鬥勝負擔憂,慢慢地,開始對各種狀況習以為常,對戰報上的傷亡數目,也變得麻木起來。

 西征之戰,剛開始時呈膠著狀態,雙方各有勝負,甚至一個重要位置會在短時間內幾經易手,慢慢地,勝利的天秤開始偏向大唐。

 戰爭除了比軍隊數量的多少,訓練的好壞,將士的勇猛外,打到最後,就是綜合國力的比拚,慢慢地,大唐國富民強的優勢開始體現出來。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張孝嵩用恩威並威的方法,讓西域諸多部落、勢力站隊,然後鼓勵和嚴令他們殺敵立功,這些將士在戰場上悍不畏死, 作戰非常勇敢。

 古太白等人,本想通過拉長戰線,讓大唐後勤跟不上來對付唐軍,可他沒想到,大唐的糧草源源不斷輸送過來,西域的各個勢力為了討好大唐,還主動給大唐送補養,最後阿了達、古太白等人糧草告急時,唐軍在糧草方面遊刃有余。

 以前通過購買、恫嚇等手段,阿了達輕松從周圍各個國家、部落勢力購買到足夠的糧草,沒想到張孝嵩一出手,就斷了絕大多數想做“牆頭草”的勢力,以至他們根本就不肯或不敢再賣糧草給阿了達聯軍。

 糧草告急,武器裝甲方面的損耗也很大,例如箭支不足,儲存的越來越少,生產根本趕不上消耗,刀斷了沒鐵匠接、鎧甲破了沒匠師修理等等,再加上撥汗那百姓內心是向著大唐,不時主動給唐軍提供情報。

 南北兩路軍經過苦戰後,不斷推進,而阿了達聯軍則是節節後退。

 經過近二個月的激戰,五月九日,南路軍和北路軍終於在撥汗那的連城勝利會師。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