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來了,就請進來一敘吧。”聲音很蒼老,應該是位老者的聲音。
我有些驚訝,我走路發出的聲音並不大,這位老者竟然聽得到我的動靜,相信他的修為也很高。但他為什麽不去廟裡住,要跑到這石洞裡面住呢?
既然人家已經知道我在這裡了,我也就不扭捏,就走了進去。
一進石頭,發現裡面光線很暗,但看得到有位穿著褐色僧衣、頭髮極短、白胡子的老和尚閉著眼睛坐在一塊墊著蒲團的石頭上。他手裡拿著一串佛珠,不時撥動幾顆。
“打攪了,大師。我是來山頂看看的遊客,一時好奇,就走到大師你這裡來了。”我歉意的說道。
“無妨。老衲在此兩年了,也沒見到什麽人。既然你能找到,必然是有佛緣。”老和尚緩緩說道。
“但願有佛緣,冒昧問一下,下面有寺廟,大師為何不收拾一下,住在這廟裡,反而要住在這石洞裡面呢?”
老和尚睜開眼睛看著我,眼神不似他的年紀,很是凌厲,說道:“我本來是住在廟裡的,只是幾年前奉師父之命,下山雲遊,四處傳揚佛法,兩年前,因為思念師傅,就返回梵音寺,但是寺廟不知何故荒廢了,看不到一個同門師兄,也看不到師傅。後來……”
老和尚忽然變得有些傷感起來,哽咽著說道:“我師傅只是長我二十來歲,我是孤兒,師傅撿到我,養育我,教我佛法。我回來後,四處尋找,終於在浮屠林裡找到我師傅的墓,墓前只有一塊木牌,刻著我師傅的法號。師傅待我恩重如山,我就決心為師傅守墓一輩子。”
聽完,我頓時對這位老和尚敬佩起來,有情有義。
老和尚接著說道:“我師傅是怎麽死的,我找不到人問,就開始調查起來,我先前住在廟裡面,有天我無意走進這個石洞,遇到一件事,我才搬到洞裡面來住。”
我吃了一驚,疑惑是什麽事會讓一位得道高僧也要回避,就問道:“大師,你遇到了什麽事情啊?”
老和尚面露愧色,說道:“因為我看到了陰陽之門。”
“陰陽之門?”我聽不明白。
老和尚解釋道:“本來這時我們寺中的一個秘密,但你我既然有佛緣,再說我年紀老了,如果不說,這個秘密就會永遠埋沒。”
我很感激老和尚看重我,能以寺中秘密相告,就說道:“多謝大師。大師請講,我洗耳恭聽。”
“我這梵音寺,本來是元朝末年,戰亂不已,第一代方丈智恆大師為了避禍,帶著弟子來到這梵音山所建。這座山原來沒有名字,只是因為智恆大師建了梵音寺,才稱為梵音山。聽我師傅說,智恆大師和弟子們帶來珍貴經書,很多是孤本,為了不讓這些珍貴的經書毀於戰亂,智恆大師和弟子們悄悄的挖了一座地宮,將經書放在地宮,然後關閉。地宮的入口智恆大師和弟子們都閉口不言,只有歷代方丈才知道,一代傳一代。但這次我師傅還沒來得及告訴下一代方丈,就圓寂了,作為師傅的弟子,不想讓智恆大師的心血就這麽埋沒,所以我就留在這寺裡,打算尋找這地宮的入口。如果找得到,我就準備重建梵音寺,等我圓寂之前告訴弟子,也好讓智恆大師的心血不白費。”
老和尚正要往下講,洞口忽然傳來李子興等人的聲音:“於道長,於道長,你在裡面嗎?”
我先向老和尚歉意的笑笑,接著回答道:“李會長,我在裡面。”
李子興他們就隨即進到洞裡面,
看到我,說道:“我們人都匯合了,就差你,擔心你出什麽事,聽小吳說你往這個方向走,我們就找過來了,幸好找到你了。” “謝謝李會長和大家關心,我找到這裡,遇到這位大師。”我還是很感激李子興他們,人家還是關心我的安危。
李子興看了看老和尚,雙手合十道:“見過大師。”
老和尚回禮,道了一句佛號“阿彌陀佛”,接著就不再言語了。
我見老和尚不說話,猜他是不想把秘密透露給更多的人,就說道:“大師請放心,我不會亂講話。我等會尋空子,再來拜訪大師。”
老和尚點點頭,又閉目養神了。
大家隻好步出石洞,邊走邊說。
“這個和尚有點怪啊?怎麽一個人住在這裡,荒無人煙。”李子興想不通。也不怪他,現在很多和尚就像是上班,白天去廟裡轉轉,下午一過點,就像下班了,回自己家裡,該吃肉吃肉,該泡妞泡妞。哪像這個老和尚,和苦行僧一般。
“那是大師佛性堅定,以修行為己任,以弘揚佛法為根本,和那些假和尚、鍾點和尚不同。”我為老和尚辯護起來。
“哦,也是啊,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這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出幾個真和尚,也不稀奇。對了,於道長,老和尚和你講了什麽啊。”李子興感慨一番,然後問我。
糟糕,最關鍵的地方沒有講,老和尚遇到了什麽事情才搬家的呢?老和尚找地宮入口是不是有進展呢?哎呀,都怪李子興他們,但我心裡明白,他們也是擔心我的安危,我不能怨他們,隻好再找機會單獨去找找老和尚了。
我於是就說道:“老和尚倒是沒有說別的,跟我談了下梵音寺的歷史。”接著我把梵音寺的歷史跟大家說了一遍,只是隱去了地宮的事情。
浮屠林,大家都到齊了,這是已經過了正午,大家就在樹蔭下,拿出乾糧和水,當做午餐吃了起來。
吃完,大家討論了一下上午各自搜索的發現,但都沒有什麽特別的,唯一確定的是,把梵音寺附近的地形搞清楚了。往上就是老和尚住的巨石,往左往右,走一會兒後,都是懸崖,往下就是我們來的上山的路。
大家都有些沮喪,鄭會長就和李子興商量起來:“既然沒有發現,我們下午就下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