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之後,帝國再次派遣一萬大軍進入大荒東洲,而算上原本在一萬兩千人,大荒東洲的駐軍達到了兩萬兩千人,為了解決糧食供應等問題,明軍開始對當地土著百姓征稅。
征稅的事情並不順利,常常伴隨著暴力,這也使得許多當地的土著開始逃往,同時又由於外地人的進入,帶了疾病和瘟疫,導致當地人口銳減,大明控制的地區當地土著人口一兩年之內已經驟減了三成,而且人口數量還在持續下降。
對於非控制區域的土著,明軍以貿易為主。通過貿易和征稅,明軍慢慢地已經能解決大軍近一半的糧食所需,而且在今年三月,明軍在控制的島嶼上建立起了第一家兵工廠。這些都極大緩解了明軍對國內補給的依賴,大荒東洲已經在計劃向印第安地區進軍了。
一旦控制印第安地區,朱慈焾建議的軍屯計劃便能如期開展,到時候大荒東洲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相對於西波爾,大荒東洲更適合人類生存。
七月底,一萬大軍抵達了大荒東洲,而隨軍前來還有沈陽都督府的提督李定國,他是朱由校指派負責整個大荒東洲軍事行動最高長官。
一萬大軍在島上修整了半個月之後,在李定國率領下再次出發前往印第安地區。李定國要在冬季來臨之前在印第安地區建立穩固的據點。
印第安地區雖不是滿洲國的中心地帶,但對於滿洲國來說去極其重要,是滿洲國的屏障。滿清人進入大荒東洲之後,極力向東擴展,以獲取更多物資,滿洲國的勢力已經延伸到了五大湖區。
在明軍進入印第安地區之後,同樣的也是一路東進,育空地區的五千明軍同時也在南下與主力匯合。
一直到九月,李定國率領一萬明軍才遇到滿洲國的兩萬大軍。滿洲國的兩萬大軍是長期駐扎在此處的,當明軍進入印第安地區之後,滿洲國的軍隊就一直在後撤,選擇合適的地點與明軍決戰。
滿洲軍選擇的地點既開闊又佔據著製高點,使得他們有絕對的地利優勢,這樣的地利優勢可以很好地遏製住明軍的火炮優勢,又能使得他們騎兵發揮優勢。
明軍雖失去了火炮的優勢,但是他們的火槍優勢依然明顯。明軍依靠天啟槍,數次打退了敵軍的進攻,但明軍被地利條件限制,暫時無法反擊。而滿洲軍在數次攻擊無果之後,決定拖死明軍。
相對於明軍,滿洲軍的補給要充足得多。明軍第一次踏上印第安地區,這一路東進所攜帶的糧食不可能很多,但明軍卻有一個殺手鐧,那就是南下的五千明軍,只要利用得當,這五千明軍能打滿洲軍一個措手不及,這也是李定國大膽東進的原因之一。
兩軍暫時陷入對峙。但在對峙中,兩軍每天依然都會有小規模的衝突,雙方都互有損傷。
但在五天之後,與明軍對峙的滿洲軍突然全軍撤退。李定國知道滿洲軍已經偵查到了明軍援軍的消息。
“傳令全軍後撤,尋找合適的地點建城。”李定國放棄了繼續東進的想法。
“大人,我軍不繼續追擊滿洲軍了嗎?”
“建虜顯然比我們更熟悉這裡的地形,而洛基山的地形複雜,如果盲目追擊可能落入建虜的圈套之中,這個險不值得冒。”李定國解釋道。
“根據線報,建虜的王庭就在洛基山背面,此戰過後,建虜的王庭極有可能會遷移。”
“剿滅建虜余孽不能急於一時,待明年屯田開始之後,我軍才有能力越過洛基山,進入高原地區。”
“諾。”
……
明軍在洛基山脈以西,
建立三個據點,為即將到來的屯田做準備。而此刻朱由校也收到了英荷締結了《威斯敏斯特條約》,第一次英荷戰爭結束的消息。荷蘭因戰略失誤,在第一次英荷戰爭中失敗,英國人開始崛起了。
在第一次英荷戰爭之後,荷蘭元首德維特派出密使出訪大明,尋求大明的支援。現在大明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海軍和陸軍,是英荷兩國一直在爭取的對象。
但朱由校一直不想卷入英荷戰爭,畢竟打仗是需要錢的,帝國在大荒東洲的開拓,在西波爾與俄軍的對峙,以及移民這些都需要巨額的資金來支撐。
這次朱由校依然沒有同意荷蘭人出兵的請求, 但朱由校同意出售一批軍艦給荷蘭人,並保證荷蘭人在東印度群島的利益,作為交換,荷蘭將勃泥(加裡曼丹島)的所有利益出售給帝國,以抵付軍艦的費用,同時承認大明在東印度群島、冷洲以及大荒東洲的一切利益。
大明在將西班牙驅趕出南洋之後,便獲得了西班牙在勃泥的利益,在這次交易之後,朱由校獲得了一個完整的勃泥。
而且朱由校的這個舉動無疑推動了第二次英荷戰爭的爆發,使得第二次戰爭足足提前了三年。
朱由校獲得勃泥之後,便在勃泥設立了承宣布政使司,同時開始了對勃泥島的移民。現在呂宋、台灣、緬撾、緬中、仰光等省的移民基本已經完成。
相比於冷洲、西波爾等地,南洋的移民一直要順利得多。當新的移民優惠政策出來之後,呂宋、福建、廣東、廣西等地都有人主動申請移民。
朱由校為了更好控制勃泥,他決定將勃泥作為第一個大規模軍屯的實驗地。
“朕決定派遣五萬軍隊前往勃泥,在勃泥實行新的軍屯制度,支援勃泥的建設。”朱由校道。
“陛下,五萬軍隊準備從何處抽調?”洪承疇問道。
“從各都督府準備退役的人員中抽調四萬出來,允許攜帶家屬一起前往勃泥,剩下的一萬人,便是準備派往大荒東洲的女兵。”
“可退役士兵是有補貼的,這樣的話,恐怕士兵們會有意見。”
“暫時不能退伍,同時帝國也不會招募新兵,各都督府做好解釋安撫工作。”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鳥書網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