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薩克騎兵的確驍勇善戰,在於明軍的龍騎兵對抗中逐漸佔據了上風。但明軍的龍騎兵依靠裝備優勢勉強支撐著。
而明軍的步兵在對抗中穩穩地佔據著上風。俄軍雖也少量裝備了天啟槍,但全員裝備天啟槍的明軍前,俄軍根本無法與之對抗。而且在火炮上,明軍受朱由校的影響,一直非常注重火炮的發展和配備,在戰場上,明軍的火炮一般在敵軍的一倍以上。
但受製於運輸等問題,明軍的野戰軍一直以輕型火炮為主,尤其是改進型虎蹲炮更是數量驚人,基本上每百人會有一門。
“大人,龍騎兵快撐不住了,要不要動用預備隊?”高甲的參謀問道。
“不行,現在還不能投入預備隊。傳令,將所有的騎兵炮全部調給龍騎兵。告訴孛爾吉提督,無論如何也要再堅持一個小時,一個小時之後,我會動用預備隊。”高甲冷聲道。
現在戰事才持續兩個多小時,高甲不想過早地投入預備隊,預備隊是他最後的手段之一。
“諾。”
“傳令軍法處率兵上前督戰,敢後退一步者,軍法從事。”高甲接著說。
“諾。”
……
孛爾吉提督接到高甲的命令之後,親自率領龍騎兵壓了上去。很快軍法處率領著數十人出現了在龍騎兵陣型的後方,軍法處迎風飄揚的旗幟讓在場的龍騎兵心裡都一緊。
此刻明軍嚴苛的軍紀發揮了強大的作用,來自各個部落的龍騎兵們都知道,後退一步不但意味著死亡,而且帝國分給他們的草原都會被衙門收回,同時會剝奪他們家人的軍屬資格。這對於他們的家人來說就是一場災難,甚至一夜之間就會家破人亡。
明軍的軍紀絕不是口裡說說而已,為了保證軍紀的執行,在朱由校的督促下,專門成立軍法司負責軍隊的軍紀,而軍法司又歸於都督府直接管理,確保執法上的獨立性,也才使得明軍軍紀深入到了每個士兵的心中。
孛爾吉提督的身先士卒和軍法處的到來,使得龍騎兵爆發出了巨大的潛力,被壓製了許久的龍騎兵竟然漸漸地扳回了劣勢,與哥薩克騎兵殺得難解難分。
而蘇爾古特的俄軍見援軍在鄂畢河左岸與明軍殺得天昏地暗,他們也按捺不住了,從南面和西面兩個方向同時殺出,他們試圖與城外的俄軍裡應外合擊敗明軍。
城外的明軍早有準備,從城內衝出來的俄軍遭到了明軍的阻擊。明軍利用陣型將俄軍死死地拖在蘇爾古特的城門口,而狹窄的城門口又正好適合明軍的火炮集中火力攻擊。
明軍在攻城上雖沒佔到優勢,但在防止俄軍突圍上卻是佔盡了優勢,密集的火炮攻擊,使得聚集在城門口的俄軍死傷慘重。此刻明軍的炮手根本不需要瞄準,只需要將炮彈打到城門口地方就必定能給俄軍造成傷害。
高甲見蘇爾古特的俄軍發起了攻擊,他立刻下令要求步兵加緊攻勢,現在步兵的優勢明顯,俄軍步兵被明軍的步兵打得節節敗退,但此時城外的俄軍受到蘇爾古特俄軍的影響,士氣大漲,雙方又陷入了膠著之中。
一個多小時之後,雖然城外的戰鬥還未分出勝負,但蘇爾古特城那邊已經分出了勝負。在密集的火炮和明軍的天啟槍攻擊之下,蘇爾古特的俄軍在數次進攻無果的情況下,被迫又退回了城內。
“傳令,令預備隊出擊,支援龍騎兵。”高甲見狀,毫不猶豫地投入了龍騎兵的預備隊。
預備隊的投入,使得龍騎兵終於開始開始佔據上風了。而蘇爾古特城俄軍的失敗,已經影響到俄軍援軍的士氣。
明軍現在的氣勢如虹,給了俄軍援軍極大的壓力。在明軍的壓力之下,率先逃跑的居然是一直佔據著上風的哥薩克騎兵。哥薩克騎兵缺乏紀律性,而俄軍對哥薩克騎兵的約束又不夠在這一刻毫無保留地被暴露出來了。
哥薩克騎兵來去如風,他們撤離戰場的速度非常快,俄軍甚至還來不及反應,哥薩克騎兵就已經跑得無影無蹤了。
側翼失去了哥薩克騎兵的保護,俄軍的步兵完全暴露在明軍的攻擊之下。僅僅不到半個小時,俄軍的援軍就全線潰敗。
當蘇爾古特城內的俄軍將領們舉著望遠鏡看著城外四散奔逃的俄軍的時候,他們的心情降到了冰點, 他們彷徨了,他們知道援軍暫時肯定不會再有了,是困守蘇爾古特城,還是投降?此刻他們心中都沒有了答案。
戰鬥結束後的第二天,高甲把握住時機派出了使者進行勸降。
俄軍也給出了投降的條件,那就是要明軍允許他們在保留武器的條件下撤離蘇爾古特。這個條件被高甲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在勸降失敗之後,當天下午,明軍對蘇爾古特城再次發起了猛攻。俄軍雖然士氣低落,但憑借著城內的防禦工事還是擊退了明軍的進攻。
而別列佐沃的八千明軍此時也順著鄂畢河南下與另外一支進攻托博爾斯克的明軍匯合了。托博爾斯克是秋明城的門戶,是俄軍在鄂畢河上最重要的據點。但由於援助蘇爾古特,托博爾斯克城內只有一萬俄軍,不過從秋明出來的俄軍兩萬援軍也在向托博爾斯克進發。
祖大壽迫不及待地向托博爾斯克進軍,他是怕蘇爾古特城陷落之後,俄軍會放棄托博爾斯克退守秋明城,這樣的話,不利於明軍分割消滅俄軍的主力。
五月二十日,俄軍的援軍先一步抵達了托博爾斯克,托博爾斯克的俄軍守軍達到了三萬三千余人。
五月二十三日,祖大壽的大軍抵達了托博爾斯克。抵達托博爾斯克之後,祖大壽並沒有立刻發起攻擊,而只是將托博爾斯克給包圍了。
五月底,蘇爾古特的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明軍擊破了俄軍在蘇爾古特城東面的防守,蘇爾古特城的三萬俄軍被俘虜者多達一萬八千余人。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鳥書網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