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並不是所有緬軍都只知道往外跑,昂奈溫就聰明得多,他正在組織人守住城門,等明軍進城。而罕鳳見城門被緬軍搶開,他也在組織人手極力反撲,只可惜一直到明軍進城,他們也無法從緬軍手裡搶下城門。
“進城。”熊廷弼下令道。
此時已經是勝利在望了,龍騰軍猶如猛虎下山一般衝入木邦城。
全城頓時響起了,“投降不殺”,“丟下武器,跪地抱頭”等聲音。為了保證有足夠的人力來修路修棱堡,熊廷弼禁止軍隊進城之後進行燒殺搶掠。他準備有序進行搶劫。
明軍一進城,罕鳳帶著人就往土司府退去,只不過跟隨罕鳳退到土司府的人只有幾十號人了。
木邦城本身就不大,僅僅一個時辰龍騰軍就完全肅清了木邦城除土司府之外的所有區域,而且龍騰軍也將整個土司府圍得水泄不通。
“將虎蹲炮拖來。”陳四吩咐道。陳四不打算強攻,直接決定就用炮轟。
僅僅一輪炮轟下來,整個土司府就被轟得稀巴爛。等陳四帶人衝進去的時候,除了少數幾個人還活著外,其他的人都已經被大炮轟死了,而且很多人還被轟得支離破碎。當然罕鳳只是被震暈了,他被自己的親信壓在身下僥幸地活了下來。
從今以後,再也沒有木邦軍民宣慰使司了,而在大明版圖了多了一個木邦府。對於緬軍的處理,熊廷弼只是釋放了丹拓和昂奈溫及其親信十數人而已,而其余的人全部被熊廷弼留下來修路修棱堡了。當然熊廷弼的理由是要等朱由校的旨意。
對於木邦的處理,熊廷弼完全按照規矩辦事,整個木邦都被龍騰軍洗劫一空,當然也包括人口在內,整個木邦城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幾乎快變成一座空城了,除了新軍駐扎在這裡之外,已經沒有其他人了。
原本計劃在十一月份之前結束的木邦戰役,在十月初就完全結束了。而新的官員還沒有上任,換防的駐軍也還沒有抵達木邦,現在魏大中幾乎天天忙這個事情。
木邦一戰,熊廷弼虜走了近十五人口,其中包括超過兩萬的適齡女丁,還有大量的糧食、銀兩、珠寶等等。當然這一切還不知道能不能支撐魏大中完成對木邦的移民,以及棱堡和馳道的修建等工作。
魏大中已經在寫奏章請皇上允許雲南將賦稅用來修路,魏大中還想修通從雲南府到隴川的馳道。每次緬甸的東籲王朝用兵,隴川等地總是首當其衝,修通雲南府到隴川的馳道,在防禦緬甸北上有很重要的意義。
但魏大中決定將移民的事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現在土地兼並非常嚴重,失地的農民太多,完成移民可以極大地減輕魏大中的治理雲南的負擔。至於棱堡已經在修建了,而馳道的修建,魏大中將這件事情的位置放在了最後,當然隴木馳道已經準備在修建了。
而木邦大捷的消息也被熊廷弼快馬加急送到了京師。
十月十七日,下午時分,京師就迎來木邦大捷的報捷舍人。
木邦大捷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京師。在朱由校的宣傳下,在大明百姓的心中,木邦之戰對於大明來說,無疑是正義之戰。
“木邦大捷!”
“我還以為最少要一年才能結束這場戰爭,沒想到這麽快。”
“螢蟲之光豈敢與日月爭輝,在陛下的新軍碾壓之下,東籲賊子還不望風而逃。”
“緬賊一再侵入我大明,欺我大明無人,現在陛下乃天帝轉世,
遲早會徹底消滅緬賊。” “熊將軍就應該乘勝追擊,直接攻入阿瓦城,將這個所謂的東籲王朝徹底消滅。”
……
正是《大明帝國報》的影響,讓大明百姓們對木邦戰役的關注度和參與度非常高。
而朱由校此時也正在宮中閱覽戰報。木邦之戰,朱由校知道肯定是會勝利的,就算東籲傾全國之力,朱由校也有信心擊敗東籲,只不過耗費要大一些,耗時要長一些。
對於龍騰軍在木邦之戰中表現,朱由校是非常滿意的,此戰的傷亡比朱由校預計的差不多,整場戰役打下來,整個龍騰軍傷亡不到五千人,其中戰死的為一千一百四十八人。
而且時間也比朱由校預計要短,朱由校也預計要到十一月左右才能結束,他完全沒想到木邦會這麽不堪一擊。
“傳馮夢龍。 ”朱由校下令道。
朱由校再次打算發行《大明帝國報》的增刊,用來向全國百姓匯報此次戰役。他知道現在很多人都非常關注木邦之戰,而且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木邦之戰的消息。而朱由校要的就是以後每場戰爭,全國百姓都能能關注,都能參與進來,都能支持他。
“陛下,臣以為有些東西不太適宜刊登在報紙上。”馮夢龍說道。
“哪些不太適宜?”朱由校問道。
“例如強征木邦百姓修路修棱堡一事,還有給大明單身漢配發媳婦一事。”馮夢龍建議道。
“好吧,就按你的意思來處理。”朱由校想了想說道。
現在的確還有很多所謂的衛道士,而且他們的所謂仁義道德,甚至對那些屠殺了大明百姓的敵人都是有效的,朱由校的這個舉動肯定會引起他們的攻擊。那怕朱由校是皇帝,他們也會毫無顧忌地來攻擊朱由校,以彰顯他們所謂的仁義道德。朱由校也覺得犯不著和這樣的人打口水戰。
……
木邦之戰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朱由校現在還要考慮怎麽賞賜立功的將士,怎麽撫恤陣亡的將士。金錢賞賜直接就朱由校否決了,此次木邦之戰之後,龍騰軍按照軍功的賞銀,最少的人都能分得幾兩銀元,何況朱由校也不準備人人都賞賜,他只會重點賞賜一批人。
“寶珠,從宮內挑選出一百名才色俱佳的宮女出來,朕要她們賜婚。”朱由校想了半天,說道。
“賜婚?”張嫣驚訝地問道。一次性給一百名宮女賜婚,朱由校可算是開先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