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趙率教思考如何破敵之時,多爾袞率領著四萬大軍連夜往盛京方向撤去,僅僅留下了一萬人守在吉林烏拉這座孤城。顯然這次多爾袞的出擊只是一次試探,這也說明明軍在尋找攻破滿清的辦法,滿清也在尋找攻破明軍的辦法。多爾袞的撤兵,讓明軍明白滿清將此次決戰的地點選在了盛京附近。
對於多爾袞的撤兵,趙率教也沒有展開追擊,說實話他也不敢追擊。繞開吉林烏拉孤軍深入,這個險他不敢冒。
兩日後,袁崇煥的大軍攜帶著重炮也抵達了吉林烏拉。吉林烏拉除了一萬守城士兵之外,已經空無一人了。
袁崇煥在抵達吉林烏拉的第二日就展開了攻勢,吉林烏拉雖只有一萬守軍,但卻不知道什麽原因都是死戰不退的狠角色,袁崇煥付出近三千人傷亡,用了三天的時間才完全攻破。但給明軍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滿清自己鑄造的重炮。
“看來滿清鑄炮的技術已經很大的進步。”趙率教說道。
“是啊!看來東廠的情報很準確,滿清的重炮依托地利優勢,在射程上與我軍已經不相上下。”袁崇煥說道。
“根據情報,滿清一共鑄造了二十一門這樣的重炮,還有一批小炮,重炮在吉林烏拉只有兩門,那剩下肯定都在盛京,而小炮在吉林烏拉一門都沒看到,應該是數量不多,很可能也都集中在盛京。”趙率教說道。
“趙提督所言極是,我軍只有三十門重炮,在數量上並不能對盛京的重炮形成壓製,我軍最少需要五十門重炮才能有效地壓製盛京的炮火。”袁崇煥說道。
“此戰可能比沈陽之戰更加困難。”趙率教說道。
“無論有多困難,此戰一定要拿下,拿下此戰,滿清將再也無法威脅到帝國了。傳令,明日大軍開拔前往盛京。”袁崇煥堅定地說道。
“諾。”
“帝國剩下的敵人算得上強敵的已經不多了。”趙率教接著說道。
“的確,算得上強敵已經只剩下滿清和安南了,帝國剩下大戰不多了,軍人建功立業的機會也不多了,此戰獲勝,按功勳,你我皆可封爵,而你也將出任蘭州都督府的都督。”袁崇煥說道。
“此戰不但事關帝國的前途,而且事關你我的前途,此戰絕不能敗,我建議應該立刻向陛下向大都督府申請調集重炮支援。”趙率教建議道。
“此地距離京師路途遙遠,等不到重炮送來了,除非直接拆除城池的重炮。”袁崇煥說道。
“拆除城池上重炮風險太大,而且必須經過大都督府同意,否則是違反軍紀的事情,但濟南都督府的海軍還在錦州城外,我們直接從軍艦上將重炮拆下來更好,而且只需要許成名同意即可,事後再跟大都督府備案。”趙率教建議道。
“這個建議好,我立刻去找許成名許都督商議,你這邊切記不可冒進,一定要放慢進軍的速度,保持與中軍的聯系,距離盛京越近,危險越大。”袁崇煥叮囑道。
“諾,我這邊一定會注意與中軍隻保持半天的路程。”趙率教回答道。
……
多爾袞的四萬大軍一直退到了三岔河口,在原三岔河衛駐扎,與盛京互成犄角之勢。而趙率教率領的三萬大軍抵達三岔河口之後,並沒有立刻強渡三岔河,而是與多爾袞的大軍隔河對峙。
六月二十八日,四萬中軍抵達三岔河口,趙率教率大軍已經在為強渡做準備了。
這次架浮橋使用的牛皮劃子。在大戰開始之初,沈陽都督府為了準備此次大戰就準備數以千計的牛皮劃子,目的就是為了搭建浮橋。
六月二十九日卯時,數以千計的明軍攜帶著牛皮劃子開始搭建浮橋。而多爾袞雖沒有立刻阻止明軍搭建浮橋,但是滿清騎兵都已經是整裝待發了,包括數十門小炮都已經準備就緒。
趙率教明白多爾袞的戰略就是要半渡而擊,為了在河對岸能堅持住,明軍首先過河的就是五千翼騎兵,接下來過河便是龍騎兵,但在龍騎兵剛開始渡河的時候,多爾袞的攻擊發動了。
多爾袞的大軍以重騎兵居中,兩翼以輕騎兵為策應,對河灘上的明軍發起了衝鋒。而同時滿清的火炮開始向前逼近,轟擊河面上的浮橋以及明軍的翼騎兵,試圖切斷兩岸的聯系。 而趙率教顯然沒想到多爾袞的大軍會擁有如此多的小火炮,這是他失算了地方,而明軍的火炮卻無法過河,第一次明軍在火器上處於劣勢。這個劣勢對明軍是致命的。
明軍翼騎兵雖然也同時對滿清重騎兵發起了衝鋒,但在滿清的炮火下,翼騎兵艱難地維持著陣型,而渡過河的龍騎兵數量又太少,根本無法與滿清的輕騎兵對抗,渡過河的明軍被壓製在一個狹小的區域。滿清的輕騎兵甚至可以開始用火箭焚燒河面的浮橋,明軍的浮橋數量以正在急劇地減少。
河對岸的明軍已經陷入絕境,功不出去,又撤不回來。河這邊的明軍也衝不過去,炮火也支援不了對岸的明軍。一個時辰不到,渡過河的一千多龍騎兵已經死傷過半,而翼騎兵也折損了三成,薑百新也是身受重傷。
多爾袞已經派人對陷入絕境的明軍進行勸降了,“凡願意歸降大清者,官留原職!”
“我等深受皇恩,絕無投降之理!而翼騎兵是帝國最優秀士兵,從來都只有戰死的翼騎兵,絕沒有投降的翼騎兵!翼騎兵決不投降,我們將戰鬥到底!”薑百新高呼道。
“翼騎兵決不投降!我們將戰鬥到底!”翼騎兵一起高呼道。
而剩余的龍騎兵也受到極大鼓勵,此刻都奮力向翼騎兵靠攏。
……
聽到翼騎兵的呼聲,河對岸的趙率教此刻淚流滿面,正是他的失誤使得五千翼騎兵和一千多龍騎兵陷入了絕境。
而多爾袞見薑百新等死志已決,他隻得令滿清重騎兵和炮兵對河灘上的明軍進行最後的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