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唐朝最佳閑王》第462章:去留問題
朝廷其實還是有錢的,畢竟上年的財政總收入為二十多萬貫,這僅僅只是通過稅收的方式得到的資金。

 而朝廷的整體收入分為三部分,其一是課賦,其二為商業稅收,其三為造幣。

 如果算上前兩者,去年的朝廷總收入大約為七十多萬貫左右,除去各地自留的,真正交到朝廷的,大約也有三十多萬貫。

 但是明年的財政預算,卻在三十九萬六千七百七十八貫。

 多出來的錢是哪來的?答案自然是造幣。

 這些年來,朝廷通過內部的挖掘,以及從日本的引進,手中造出的貨幣已經達到了百萬貫之多。

 可這些錢卻沒辦法立即放出去,畢竟要考慮到一個通貨膨脹的問題。

 這一點所有的大臣都保持相同的觀點,認為這筆錢應當逐年放出,根據經濟增長的情況,適當的使用。

 引發通貨膨脹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產能不足,供小於需,各級商家待價而沽,借此大肆的斂財。

 而另一個原因則是供大於需,也就是朝廷手中的錢太多,而且一次性投入進去,造成了錢幣貶值,物價上漲。

 沒人希望在大唐剛剛起步的時候就遭遇這種問題,所以就只能忍著,即便是有錢,也只能一步步的放出去,有計劃的放出去。

 如果經濟陷入停頓,那麽下一年度的放錢計劃也只能取消。

 不然的話,一個經濟膨脹所帶來的損失,就遠不是朝廷能承擔的了。

 當然,現階段來說,距離通貨膨脹還遠的很,而且通貨膨脹的硬性要求是信用貨幣,而不是現在的真金白銀。

 雖然李元吉的擔憂有些杞人憂天,但畢竟不是經濟專業,有這些擔憂也純屬正常。

 宴會就這麽進行著,李元吉在只有前排才能看到的地方,對那些戰死的將士敬了杯酒,又對這些勝利凱旋的將士們敬了杯酒。

 而這一舉動,再一次受到眾將士們的擁戴。

 李元吉如同那些普通的將士一樣,帶著文武百官,在最前端,也就是靠近城門的地方也坐了下來,與那些將士們一起在這風寒之中吃著宴席。

 而唯一不同的,就是李元吉這桌上的人並不多,只有蘇定方,李靖,房玄齡,程知節,以及李元吉五個人。

 飯過半飽,酒過三巡,看著那些略顯傷感的將士,李元吉無奈的歎了口氣,為毛看人家打了勝仗回來都是高興的不能行,到了自己這裡就成了這樣呢?

 而且,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回來的這七萬余人當中,有六萬以上都是超期服役,對於他們的去留也成了個大問題。

 軍銜製的劣勢在於,四年服役期到了以後,只有兩個選擇,一是進入士這一級別,另一個則是退役回家。

 而按照軍銜製的核心,就是留下骨乾,在軍中沒有什麽特別優秀表現的士兵則退役回家。

 在平時的時候,這種制度可以很好的確保軍隊血液的循環,不至於時間久了,一支軍隊就忘了該怎麽打仗,也可以防止他們因為曾經的功績而得意忘形。

 可劣勢在於,一旦開戰,大多數人身上都有戰功,雖然可能在這支部隊裡顯的並不是特別的優秀,可跟那些沒有上戰場的部隊相比,他們的優勢又太大了。

 另一個,超期服役只是在軍齡上按照第五年來計算軍餉,軍銜則還是原先的,所以這也存在一個問題,一下子多出來幾萬個下士,總不能還讓他們當普通士兵吧?

 “有多少將士想要留下來的?”對於這個問題,李元吉也很是頭疼,只能看向蘇定方。

 早在命令他班師回朝的時候,就已經通知蘇定方在回程的途中進行統計,看多少人想走,多少人想留。

 說實話,李元吉並不想放走這些人,因為他們是唐軍中在近期唯一有作戰經驗的部隊。

 “想走的大約有一半左右……”蘇定方有些尷尬,他也沒想到會是這個結果,事實上,想走的人已經佔據了六成,只是他不敢說出來。

 李元吉暗暗點了點頭,並沒有覺得這個數字有些太多。

 這很正常,府兵時期當兵還是在家裡,戰時為兵,平時為農,只是需要定期的集結訓練,農閑的時候村子裡的府兵也會聚集在一起私下裡訓練,加上唐朝有尚武之風,所以府兵的戰鬥力可以得到保證。

 但不管他們有沒有私底下訓練,這些訓練都是在自家附近進行的,就算是軍府組織的訓練,也不過是去縣裡半個月而已,有什麽事情也能及時的照應到。

 而離家最久的,就是在戰時,短則半年,多則兩三年,另一個是接受戍邊任務的時候。

 不過戍邊是各個軍府輪著去的,一次三年,一般而言,一個府兵在成為府兵之後,運氣好的話,這輩子只需要戍邊一次就完了,運氣不好的需要兩次,但三次這種情況是絕對不可能的。

 像玉門關那種三年又三年,一支部隊戍守了七年的情況,在唐初還是比較尋常的。

 因為那時內部到處都是戰亂,也抽不出兵力去輪換,這種情況直到貞觀中後期才得到改變。

 當然,那只是歷史,早在軍事改革之後,李元吉就已經對戍邊的部隊進行了輪換。

 而軍隊職業化,便意味著一旦參軍,就需要四年無法回家,就算是有假期,但事實上,假期大多數是針對士級以上的,普通的士兵根本沒機會享受假期,除非遇到家庭重大變故才有可能被獲準假期。

 他們熬過了四年,雖然待遇很好,留下來的待遇將會更好,可他們卻不知道下一個三年,自己是否還能夠這麽幸運的活下來。

 倒不是他們怕死,而是因為他們已經太久沒有見到自己的家人了,他們想要回去,甚至有些人擔心,自己這次若是不回去的話,會不會斷了後?

 這是大多數人擔心的問題,而這也是個比較尷尬的問題。

 唐軍的參軍年齡在十八,也就是成了丁男之後,這個年紀剛好是成親的年紀,雖然有些人會早一些,但受製於家庭經濟因素,很多人都是一拖再拖。

 也就是說,軍中年紀在二十二三左右的將士,實際上這個年紀是最好的戰士,可這些人卻大多數打著光棍。

 放在後世來說這個年紀還小,可在這個時代,他們已經屬於老男人了。

 傳宗接代這個事情,李元吉即便是皇帝,也不能去幹擾人家。

 “想走的發放路費,另外通知沿途驛站,持退役證明的,必須無條件接待,並為其準備口糧,提供歇腳的地方。另外,每人再給他們兩個月的軍餉作為退役的安置費用,這筆錢暫時從內府出。”李元吉想了下,雖然也想多給一些,但卻受限於沒有太多的資金可用。

 那些備用資金倒是可以,可給的多了,也就破壞了自己的計劃,所以只能暫時先這樣,等以後有錢了,再去補償他們一些。

 而且事後補償這事,其實也是個收買人心的好手段,至少證明了朝廷沒有忘記他們這些曾經在疆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老兵們。

 而這些老兵在回家以後,對於整個大唐的穩定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安撫好了他們,基本上就可以杜絕某一地區可能會發生的叛亂,因為這些人不可能允許他們破壞這久違的安寧,以及破壞對他們念念不忘,皇帝的江山。

 “至於想留的,同樣是發放路費,給他們兩個月的假期回鄉探親,不過在走之前,要先把授銜的事情做完,該提士的提士,有能力的,也可以被列入實習副隊的名單之中。

 另……

 無論是走的還是留的,名冊一定要留好,朕不希望將來有一天,後人們找不到他們曾經為這個民族奮鬥過的痕跡。”李元吉望向遠方,情不自禁的說著。

 遠征軍被分為了三個部分,一部分由李靖的副將高楊負責,繼續鎮守吐蕃(高山州),而這部分人的軍銜問題暫時還沒有處置,但卻已經被獲準輪流回鄉探親的資格。

 另一部分則由張亮負責,繼續鎮守吐谷渾以及玉門關一代。

 而最後一部分,就是蘇定方帶回來的這七萬多人。

 老實講,大唐現在承受不起大量軍人退役的事實,所以無論如何,必須要留下大部分,但也必須要讓一部分人離開。

 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優秀,而是朝廷必須要兌現自己的承諾。

 今年是一個較大的退役期,整個大唐七十余萬兵力中,有近五十萬都到了期限,一下子更換五十萬人,戰鬥力必然無法保證,所以不能這麽做,只能分批逐漸的退役。

 回來的這些人是幸運的,因為他們可以不用超期太久,但也是不幸的,因為離開之後的他們,在待遇方面必然比不上那些留下來的。

 而留下來的那些人,不僅軍餉也跟著漲了,並且還得到了承諾,最多兩年,誰想退役可提前一年打報告,然後會安排人員離開,而退役的時候,他們將一次性得到一年的軍餉補助。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