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穿越之大民國》239節 日本和塞北
二百三十九節日本和塞北

 1938年注定是不平靜的一年。www.. /《》/ 《》廣告 全文字txt下載

 這一年,中國的塞北地區,已經在一年多前完成了兩個工業建設大綱,工業實力突飛猛進,已經成為亞洲新的工業中心之一。塞北整府停止了第三個建設大綱,進入一個調整期,大量新建的工廠正在磨合,生產力緩慢的釋放中。政治層面則完成了反腐,民眾得到了休息。一個嶄新的工業體系開始慢慢發揮作用,通貨膨脹問題慢慢緩解,市場開始發揮效力。而中國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迅速,黃金十年不是蓋的,迎來了人口增長,收入增加,市場一片繁榮。

 而美國人的羅斯福新政已經收到了初步的效果,各種經濟指標開始恢復,市場活力開始初顯。英國人仍然在忍受著經濟危機帶來的苦日子,對殖民地的剝削更加狠戾,造成越來越多的動蕩。法國人最後進入經濟危機,現在正是一個最艱難的日子。

 而法黑斯國家,德國的經濟形勢一片大好,法黑斯給民眾帶來了信心,他們的信心轉化成為了信用注入了發達的工業體系,信用的注入又激活了發達的工業,德國正在飛速發展中。意大利則在墨索裡尼的統製下,經濟沒有活力,但是失業率卻不高,比起西方其他國家形式要好很多。日本在九一八後,開始了工業軍事化,大量資源注入軍工,民用工業轉產。繼世界第三的海軍後,又打造了一個世界第三的空軍,陸軍則完成了動員體系和預備役的建設。

 而三個國家又結成了同盟,法黑斯帶給世界的壓力越來越大。

 加上有一個紅色帝國蘇聯,世界局勢跌宕起伏,英法從未有過對世界如此缺乏控制力過。

 而兩國間也調和不到一塊去。

 法國人對德國的崛起是警惕的,但是他們得不到英國的保證,卻始終不敢對德國采取措施。英國則擔心法國像黑特勒上台前的魯爾危機那樣進兵德國,引發又一次的歐戰,因此始終不肯給與法國保證,保證他們一旦跟德國交戰,英國無條件加入法國一方。

 只有蘇聯人采取了措施,在不同場合對德國的重新武裝提出了抗議。外交上則拉攏波蘭捷克共同對抗德國,好不容易跟捷克人簽訂了一個共同防禦條約,但是捷克人出於短視和對蘇聯的敵視,卻在條約簽訂後宣布,這份條約只有在法國同意的時候才有效。最終蘇聯人想借德國的壓力,讓自己重回歐洲社會體系的願望沒有實現,而捷克人也沒有得到蘇聯人的保護。歐洲對抗法黑斯的勢力,仍然是一盤散沙。

 而法國人卻不敢給捷克保證,軟弱的他們只能采取綏靖政策。

 英法兩國在捷克蘇台德問題上,越來越傾向於德國,希望通過出賣捷克的利益讓自己得到和平。

 在東方,越來越強大的日本,越來越不滿足自己的利益。

 在東北的動靜越來越大,軍隊開始往吉林悄悄調動,顯然是意圖抗衡黑龍江的蘇聯軍隊。

 在其他地方跟中隊的摩擦也越來越大,軍部想要發動戰爭的企圖,昭然若揭。

 而趙書禮當年以打亂東北局勢把列強軍隊引入東北的行為沒有受到效果,英法對日本同樣采取了綏靖,默認了日本在吉林的增兵。

 而經濟方面,日本在九一八後在東北謀取了更多的利益,開始在南滿修築了更多的鐵路。盡管塞北地區傾民力大建交通,讓塞北的鐵路裡程突破了二十萬公裡(注意這裡的鐵路包括乾線和支線),達到了孫中山當年設想的在中國建設二十萬公裡鐵路的設想實現,但是塞北地區仍然沒有東北的鐵路線密集。日本人的建設,讓東北的鐵路密集程度超過了日本本土,成為亞洲鐵路網最密集的地區。

 日本不但在東北大量投資,毗鄰東北的塞北則更是他們投資的熱土。

 本國市場狹小,但是資本卻高度集中在幾個財閥手中。國內容不下那麽多的資金,只能選擇往國外投資,東北自然是一個很高的投資地。但是東北的局勢過於複雜,列強勢力,蘇聯勢力,塞北軍勢力,東北軍勢力,還有大量的土匪存在。反觀塞北地區,不僅局勢在趙書禮歸國後迅速穩定下來,大量建設的交通設施和越來越完善的法律都是吸引人的地方。在這裡投資無疑能得到更好的回報。

 因此在九一八之後,日本的資本,不管是財閥的還是民間的往塞北地區的投資就一直沒有斷過。尤其是趙書禮遇刺後,抵製日貨行動極為猛烈,日本的大量破產企業選擇遷移到塞北地區。而塞北地區建立跟蘇聯的緊密的貿易網絡,則吸引了三菱三井等大財閥,他們在這裡建立大型托拉斯大工業生產出口到蘇聯的機器設備,工廠采用歐美最新的技術,比他們在國內的還要先進,因為國內沒有需求,而蘇聯人則舍得花錢采購這些大型設備。財閥的到來,不僅是帶來一座座先進的工廠,還有他們的技術人員,組織形式還管理模式。

 唯一遺憾的是,沒有帶來他們大量的工人,無法給日本的就業帶來好處。因為在他進入塞北時,趙書禮就給他們有言在先,如果日本人的企業無法為塞北地區提供工作機會,那麽他們對塞北就沒有意義,不允許他們進入。當時為了蘇聯的龐大機器市場,又加上經濟危機的日本沒有選擇,只能接受。但是這時候的中國是很有骨氣的,他們不但抵製日貨,一個口號可以在短時間內讓日貨零銷售,甚至抵製為日本人工作。日本的企業竟然找不到足夠的中國工人,高級技術工人用國內的無可厚非,但是普通工人卻沒法解決,塞北方根本不能同意,他們的工人全部使用日本人。

 最後日本大財閥想出了辦法,他們在東北招募了一部分工人,又在台灣招募了漢族工人。這些情況,塞北整府默認了,因為他們宣傳東北人和台灣人都是中國人。大財閥有這個實力,那些小企業就淒慘了點,他們很多只能建立家族式作坊企業。管理、技術、普通工作都由幾個兄弟,或者親朋完成,而他們的產品則供給給日本大企業或者塞北的大型工廠,其實就是一個配套小工廠而已。

 別小看了這些小工廠,他們已經緊密的融入了塞北的工業體系,仔細的日本技工為塞北的大型工廠提供著大量的非標準加工件,甚至在精密工作領域中日本人也佔據著重要的位置。據統計,這樣的小作坊在塞北有數千家,平均每個作坊雇傭工人人數不到十人。

 中國人不肯給日本人工作,但是日本人給中國人工作卻沒什麽心理負擔。大量在日本國內找不到工作的技術工人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謀生,他們在大量的中國新建立的缺乏高中級技術力量的工廠中任職,數量達到驚人的三萬人之數。

 家族式作坊,被中國人雇傭的技術人員,加上大財閥企業中的日本技術工人,在塞北地區的日本技術人員達到了十萬人之多。這佔了全部在塞北工作的外籍人員的半數。當然日本技工對塞北是有貢獻的,不管他們是為了謀生也好,是為了發財也罷。但是技術溢出的效應是明顯的,這些日本技術工人帶出了數以百萬計的塞北工人。

 甚至讓人感到擔憂的是,很多關鍵位置上還真的離不開這些日本人。

 必然塞北主打的出口蘇聯的大型精密機床的高精度導軌就是日本人提供的。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工業化委員會解散後,大權在握的孔韌的注意。他發現塞北境內三個能生產世界上最先進的精密機床的機床廠, 他們的導軌都來自一家不到百人的日本工廠。他密訪過這家工廠後才明白,不是這家工廠有什麽先進,而是他們的導軌生產都采用手工製作,細致認真的日本工人使用手動打造出了高精度的導軌。

 還有在精密光學儀器領域,日本人也是高人一籌。大量的精密光學鏡片是他們提供的,同樣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技術有多麽高,而是他們的態度認真。他們生產的精密光學炮瞄儀器,可以跟美國最新推出的電子炮瞄相媲美,這在世界上是獨一份。也就是精密光學儀器最發達的德國人能達到這個水平。

 大量的日本企業進入塞北之後,為他們服務的日本金融機構也大肆入侵。帶來了大量的資金,跟他們的工業一樣,形成了一個集團作戰的效果,很快競爭力就突顯出來,別說塞北建立的大量官辦企業沒有他們效率高,就是民營企業競爭起來也頗為吃力。1937年的統計結果,塞北軍出口蘇聯的機器設備中,有日資企業提供的設備佔據了三分之一。

 蘇聯市場為日本企業提供了大量的機會,當然他們也把技術帶到了中國,這如果是和平時期則是一種雙贏,但是現在眼看戰爭即將到來,大量的日本技術工人成了趙書禮頭痛的一個問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