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穿越之大民國》410節 解放東北
..

 傅作義和梁靜齋再次恢復了進攻態勢,他們等待的正是天津的轟炸,至於為什麽等待,首先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再次大規模開始使用毒氣武器,甚至其中夾雜著少量的生化武器,其中就有在哈爾濱附近的秘密基地731部隊研製的細菌武器。

 日本人之所以敢於肆無忌憚的在中國的土地上釋放這些禁忌武器的原因之一,就是日本人始終相信,中國人無法給他們造成威脅。所以塞北軍策劃了這次空襲,就是要打醒日本人,你丫別得意,爺的毒氣也能毒死你們,甚至可以投到你們的皇宮。

 傅作義和梁靜齋的部隊,在轟炸日本三天后,才開始再次攻擊,而一天前,趙登禹的空降部隊突襲哈爾濱郊外,端掉了731部隊的老巢,同時繳獲了大量的資料。這些資料在戰後,買下了731部隊主持人的性命,而全部被美國得到,美國為了存儲這些資料,特別建造了一棟樓,樓的編號就是731.

 空降師乾掉了731後,立刻就地抵抗,而隨即傅作義和梁靜齋開始拚命往哈爾濱推進,分兩個方向,不顧惜傷亡的狂飆突進,他們要是晚點到達,估計空降部隊就歇菜了。

 用了三天時間,他們終於推進到了哈爾濱,雖然還沒打進哈爾濱城內,但是已經解救了空降部隊,空降部隊帶著大量的資料勝利凱旋塞北,但是人數已經從空降時候的一萬人。降低到了一千多人。

 之後,傅梁兩軍,分兩個方向,向哈爾濱發動總攻。

 而其他方向上。高鳳舉的部隊已經成功的佔領了沈陽,在攻佔沈陽的過程中,日軍再也沒敢肆意使用毒氣,顯然塞北軍空襲的威懾已經顯現出來了。塞北軍在東北投入的部隊,起碼是日軍的兩倍,且全都是精銳,而日軍卻大部分是二線部隊,很多都只是民兵實力。是日軍從國內招募來的開拓團,很多都是孩子,年齡十三四歲而已。如此懸殊的對比下,只要常規作戰。日軍萬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

 而轟炸了日本本土和旅順大連軍港後,尤其是沈陽被攻佔後,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日軍開始了大規模撤退的行動。首先是他們駐吉林部隊,在留下一部分阻擊兵力後。大部分開始往朝鮮邊境移動。而遼寧的部隊,更是先一步撤退到了中朝邊境設防,接應其他部隊。

 這些自然不是塞北軍願意看到的,做了那麽多部署。為的就是把這些日軍通通留下,可是誰也想不到。日本人竟然能豁的下臉來撤退。日本人在撤退的過程中,破壞了大量的工廠、礦山、鐵路、橋梁、公路等設施。並且丟下了大量的非戰鬥人員,其中包括大批開拓團的家屬,那些被東北土地吸引,報名來到東北給開拓團成員做妻子的年輕姑娘。

 塞北軍在推進的過程中,如何對待這些家屬也成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如果安頓他們必然要消耗大量的物力,可是不管不顧吧,卻又會對塞北軍的形象造成影響。最終還是決定救助,並且把救助的責任交給了東北當局,收復國土後,臨時組建的東北整府。沒有人是沒有用的,哪怕是這些日本女人也不例外,至於如何使用,等戰後在考慮也不遲。

 令人頗費思量的是東北老百姓的表現,可以說東北人跟日本人是有著不共戴天的仇恨的,且不說九一八,就是被日軍佔領這幾年,東北老百姓就沒少受日本人的欺壓,大街上浪人隨意毆打老百姓那是常事,這還是輕的,最可恨的是,東北老百姓的土地被日本人搶走了,中國人對土地的感情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深厚的,誰敢動自己的土地,那可是要拚命的。可是東北老百姓在日軍離開後,留下大量逃難的家眷時候,竟然有不少人主動去救助那些難民,收養難民們的孩童,這些孩童在戰後也成了一個問題,他們有一個特定的稱謂,戰爭遺孤。

 不提這些遺孤問題,傅作義和梁靜齋在佔領了哈爾濱後,再次兵分兩路,傅作義繼續南下,而梁靜齋開始往東攻擊,一直要推進到蘇聯邊境,甚至視情況,進入蘇聯遠東地區,當然現在這個蘇聯的遠東地區,實際上在各方勢力的談判下,已經是中國的領土了,清朝時候劃給沙俄的中國領土再次回來了。

 傅作義大軍從哈爾濱出發,渡過松花江,在雙城榆樹等地跟日軍爆發了一場大戰,消滅了三萬日軍,後繼續向長春挺近。而高鳳舉軍,則以沈陽為中心,四處出擊,往東攻擊到了四平,往南打到了鳳城。而西面從錦州到遼陽一線,則都是東北軍,他們這次反擊中也參與了進來。並且分為兩個集團軍,一個是新組建的馬佔山軍,一個是萬福麟軍,馬佔山軍數量不多,多為騎兵,與梁靜齋一起在黑龍江作戰,而萬福麟則是山海關往錦州推進。

 各條戰線上塞北軍都在推進,而日軍則成潰退之勢。

 從發動東北攻勢開始,不到三個月,至六月中旬,除了中朝邊境外,東北大部分地區收復了。東北收復後的後續問題也不讓人輕松,需要大量的物資,否則就可能有大量的人口餓死。日本在東北進行了歇斯底裡的搜刮,或許是知道他們蹦躂不了多久了,在佔領東北的最後一年中,他們軍紀渙散,大量強搶老百姓財物,尤其是糧食物資,可是當他們撤退的時候,帶不走的卻通通都焚毀,哪怕燒掉也不給中國人留下。這就是侵略者和自己人的區別,盡管當年中閥混戰頻繁,可是在關內作戰的時候,當敗退已經成為定局後,張學良寧可把物資留給對手,也不忍心燒掉,甚至大量的橋梁也都沒有炸掉,讓追兵方便使用。

 好在糧食塞北不缺,大量的糧食物資運進東北,東北老百姓突然發現,已經被禁止食用數年的大米,又能再次吃上了,以前日本人為了保證日本本土居民能吃上大米飯,禁止佔領區的老百姓食用大米,全都供給本土,東北包括朝鮮人都只能吃高粱米。現在禁令突然解除了,恰逢又是解放日,東北老百姓掏空腰包,購買昂貴的大米,全家慶祝新生。

 還有另一個麻煩就是,東北政局以後該怎麽走,誠然大部分地區現在都在塞北軍手裡控制著,但是張學良的部隊依然存在,且也回到了東北,而黑龍江北部還活躍著大量的遊擊隊,他們跟蘇聯境內的蘇軍遊擊隊連成一氣,現在也在戰局地盤,建立自己的政權。

 而蔣價石也不安好心,在東北即將收復的時候,他發電恭喜張學良收復東北之功,再次明確的任命張學良為東三省邊防軍司令,主掌東北軍政。可張學良卻不會天真的以為事情會那麽簡單,他小心的跟趙書禮溝通,沒想到趙書禮卻堅決表示擁護中央的決議,全力支持他回到東北主政,並且答應提供盡所能的幫助。

 其實趙書禮早有扶助張學良再次回到東北的打算,不是讓他在做一個東北軍閥,趙書禮的心裡始終有一個主意,那就是此戰過後無軍閥。他之所以同意張學良回東北,是要利用張家父子幾十年的影響,迅速穩定住東北,好為下一步進入朝鮮做準備。還有就是,製衡東北的遊擊隊勢力,要知道遊擊隊的能力可是很強的,他們打土豪分田地,盡管過去是日本佔領時期,他們還不敢打日本土豪,但是他們的宣傳可是很給力的。要是跟這些人起了衝突,那麽恐怕不是幾十萬幾百萬軍隊能解決問題的,還不如放一個張學良回去,穩住大局重要。

 盡管趙書禮心裡早有想法,但是仍然讓蔣價石的做法弄的很惡心,於是他做出了反報復。

 在河南,塞北軍收復了大部分國土,同時大軍一部分往豫南以東,攻擊大別山地區,另一部分往山東方向調動,準備發動山東攻勢。而這時候,在收復的鄭州,蔣價石過去任命的河南省主席再次回到了省府,他要接收權力了。(。。)

 p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