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穿越之大民國》412節 收復山東和蘇聯問題
..

 塞北軍進攻山東部隊,近乎傾盡全力了,不但有李三江大軍,還有孫楚和李生達軍,人數達到了三百多萬人。

 人日軍也意識到了山東的重要性,從南方抽調了部分兵力,從東北撤出的部隊部分也調往了這裡,並且調來了新組建的十個師團,總人數達到了一百萬人,顯然有在山東跟塞北決一死戰的意思。同時抽調了兩艘航母,一艘戰列艦,四艘巡洋艦組成的艦隊,護衛青島。

 在日本人看來,山東不能有失,山東丟失,則意味著,他們在北中國的勢力全部被塞北軍驅逐出去,同時也讓南方佔領區直接暴露在塞北軍的打擊正面之下。丟失山東,可能造成整個戰場走向崩潰。

 但是日軍也實在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資源的貧乏,讓他們持續戰鬥的能力十分有限,盡管佔領了澳大利亞,可是卻面臨著獨自抵抗美國的境遇,幾次突襲美國沒能達成效果後,仍舊是一個拚消耗的格局。即便澳大利亞的龐大資源都能為日本所用,他們也沒法跟美國的生產能力相比,更何況澳大利亞人十分不配合,他們佔領澳大利亞後,澳洲鋼鐵、礦石產量至今沒有恢復到戰前的一半。為此日本人不惜從中國強征了幾十萬勞工,效果雖然起到了一些,可是卻仍然不能滿足。因為還有運輸的問題,把鐵礦石從澳大利亞運輸到日本去,不但要佔用大量的船隻,還需要為這些船隻護航,而神出鬼沒的美國潛艇,是十分讓人頭疼的。不得已之下,日本人竟然把一些工廠搬運到了澳大利亞,希望利用澳大利亞的資源,直接生產出軍火,然後在澳洲跟美國持續作戰。

 而在太平洋上,美軍是步步緊逼。龐大的生產能力保證了他們在極短時間內恢復了自己海軍的戰鬥力,並且正在以日本十倍的速度生產著戰艦。盡管在美德宣戰後,美國人把大部分資源調往歐洲戰場。可是在太平洋上,美軍仍然留下了強大的力量,尤其是海軍,因為跟德軍作戰使用到海軍的情況比較小。只需要一些對抗潛艇的告訴驅逐艦而已,基本是地中海的意大利海軍,也有英國人對付,且已經被英國人基本消滅了。

 優先對待美國人,還是優先對付中國。這個計算在日本人看來十分簡單,因為即便是在中國遭遇了失敗,那麽中國人也不可能打到他們本土,但是如果太平洋被美國佔領,那麽他們就有能力進攻東京了,黑船來襲事件,日本人還沒有忘記呢。

 所以盡管知道山東的重要性,可是日軍卻沒能力把太平洋的部隊撤回。東拚西湊之下。也隻組建了這一百萬部隊。

 日本人很多,陳馳覺得很過癮。

 他的部隊從天津南下,沿著海岸線前進,目標是直插到濰坊,切斷山東內地日軍往青島敗退的路線。然後伺機向青島進軍。陳馳兵團突進並不順利,日軍幾乎是步步為營。沒佔領一個村莊,一個城鎮。都要經過激戰。

 而陳馳也發現了一個問題,日軍的年齡問題。越來越多的稚嫩的面孔,沒有引起陳馳的同情,反而是讓他感到了日本人的窮途。

 陳馳部,只是一個偏師,他們就遭到這麽激烈的抵抗,更不用說正面作戰的李生達、孫楚了。他們在塞北軍中的地位一直就是二線,戰鬥的機會並不多,經歷的苦戰就更少了。現在的激戰讓他們幾乎有點不能適應的感覺,跟陳馳、高鳳舉、李三江不同,這兩隻部隊的長官,現在還在那日軍跟過去的軍閥混戰相比呢。

 好在塞北軍人數有優勢,武器裝備有優勢,在火炮全面壓製日本,空中全是塞北雄鷹的情況下,各個軍隊對戰爭的態度還是樂觀的,取得勝利他們絲毫不疑惑。盡管緩慢,可是還是在慢慢推進,大炮轟鳴和飛機轟炸後,坦克掩護推進,艱難但是穩步,只是戰鬥過後的地方,無一例外幾乎都成了廢墟。

 李三江軍從正面進攻,由德州往濟南方向推進,自然是最為困難。孫楚往東南,向淄博方向。李生達往西,向聊城方向,同時河南塞北軍一部則從商丘往山東推進,策應李生達軍。

 這種陣型可謂是中央突進,兩翼齊飛,加上陳馳兵團五十萬人的突襲,目的顯然是一口氣吃下整個日軍。

 塞北軍的可靠,現在已經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在大部分國家在法西斯面前都在退縮的時候,塞北軍的反攻顯得是一枝獨秀,不但步步推進,而且已經開始了對日本的常規轟炸,是第一個把戰場推到侵略者本土的勢力。

 這不僅是美英兩國認同了,其他遭受侵略的國家也認同,連最不服氣的蘇聯也承認塞北軍的戰鬥力。盡管他們仍然認為他們才是抵抗法西斯的主力,只是因為國際社會的援助不到位,才導致了他們的失敗。

 在堅持自己第一的情況下,他們派代表與美英代表一起,秘密來到了塞北。

 他們希望塞北軍能提前向德國出兵,因為到了春季後,尤其是五月份以後,德軍再次發動了對蘇聯的進攻。盡管換將了,但是並沒有影響德軍的戰鬥力,因為他們本來就很強大,很職業,不會因為一兩個將領的替換,就讓自己方寸大亂。而且德軍出動了大量的希特勒死忠,黨衛軍部隊,這些部隊以殘忍頑強著稱,對待敵人毫不手軟,殺起人來興高采烈,已經完全不能以人類來衡量了。

 蘇聯代表伊利亞科夫:“親愛的趙,見到你很高興,你比以前更強大了。”

 伊利亞科夫是個熟人,兩人交鋒不下三四次了。

 趙書禮笑道:“是中國更強大了,我還是手無縛雞之力不是。”

 伊利亞科夫道:“只是我發現,你仍然是那麽的不負責,對待國際問題上不能任性而為啊,否則只能失信於國際社會。”

 趙:“不負責,不不,中國人向來是個負責任的民族。我自認為是一個合格的中國人,怎麽可能不負責呢。”

 伊利亞科夫:“那麽為什麽在蘇聯艱難抵抗納粹侵略的時候,你的軍隊悍然出現在我們的國土上呢。”

 趙書禮:“那不過是為了防止友鄰陷入內戰的陰霾。讓德國人有機可乘罷了,這恰恰是我國負責任的態度。”

 伊利亞科夫:“好了,現在我們不是爭論這種問題的時候。現在貴軍既然已經在各條戰線上。對日軍佔據了明顯的優勢,那麽能否抽調兵力加入蘇聯戰場呢。”

 趙書禮內心歎息,如果斯太林活著,是絕對不會允許有外隊出現在他們的國土上的。而赫魯曉夫顯然沒有這種魄力,亡國衰落之象啊。

 趙書禮笑道:“伊利亞科夫先生說笑了,事情遠遠不像你說的那麽樂觀呢,山東我軍正在跟日軍苦戰。南方戰場的反攻還沒有開始,我國大半人口還在日軍的統治之下。怎麽叫我們佔據了明顯的優勢呢,讓我說啊,現在才是一個關鍵的時刻,誰都不能松口氣。在這種情況下,我軍怎麽能分心去歐洲戰場作戰呢。”

 英美使者基本是打醬油的,他們認真聽取雙方的意見,做著筆記。可是打醬油顯然不是他們的目的,他們來此既是給蘇聯撐腰。也是來表達他們的意見的。

 英國代表約翰爵士道:“趙。你們雙方的建議都很有道理,但是也只是站在自己的離場上考慮問題,我們應該站在國際的離場上,眾志成城團結一致才能取得這場人類有史以來最大浩劫的最後勝利。我想我們是到了探討,探討中國對德作戰的可行性問題的時候了。”

 趙書禮:“我想請問下,英美何時對德國發動反攻。”

 美國特使保羅道:“我們聯軍現在就正在跟德軍苦戰。”

 趙書禮笑道;“我問的是。你們的軍隊什麽時候登陸歐洲大陸,而不是在北非的沙漠裡。跟德國人賽跑。”

 英國人道:“時機合適了,我們自然會登陸作戰的。”

 趙書禮:“時機合適了。我軍也自然會奔赴歐洲作戰的。”

 蘇聯人很鄙視英美兩國不敢登陸歐洲的情感,但是神色如常道:“英美兩國的問題暫且放下,我們現在討論的是中隊的問題。”

 趙書禮反駁道:“這不是兩個問題,而是一個問題,世界戰場是一個有機體,牽一發而動全身,那個戰場都有影響全局的效果。如果英美兩隊不出動,那麽我們塞北軍去幹什麽,去送死還是去分享你們失敗的恥辱。”

 英國人臉色不好看道:“到目前為止,我們並沒有失敗,而且也永遠不會失敗。”

 伊利亞科夫臉色也不好道:“我們也沒有失敗。既讓人短期內我們無法達成一致,那麽我提出一個十分適當也合理的要求,駐扎在蘇聯的中隊立刻撤離。”

 趙書禮點頭道:“這個問題我也同意,作為友軍,盡管是為了防止你們發生內戰調往貴國的,但是顯然那些軍隊也是我軍寶貴的戰力,把他們留在西伯利亞實屬浪費。我也希望把他們調回來,調到前線去作戰。可是如果這些軍隊一走,那麽貴國爆發內戰如何,影響了世界反法西斯大業又如何呢。”

 美國人聽出了門道問道:“那麽趙先生你的意思是什麽呢?”

 趙:“我軍撤出不難,希望在我軍撤出前,蘇聯政府,能夠跟俄羅斯帝國達成某項協議,比如和平的協議。這樣的話,不但貴國出現內戰的可能性降低,還有可能將俄羅斯帝國拉入反法西斯陣營之中呢。”

 伊利亞科夫冷笑道:“這是不可能的,所謂俄羅斯帝國不過是個偽政府,是不被我國和國際社會承認的。俄羅斯以及烏克蘭、白俄羅斯等領土的合法整府,永遠是蘇聯整府。而且這個所謂的俄羅斯帝國也不可能加入到反法西斯軍隊中來,因為他們的軍隊主力無一例外全都是德國人,他們不過是德國人插入蘇聯腹地的一顆釘子而已,你指望這樣的軍隊去向德國開槍嗎。”

 趙書禮笑道:“據我所知,恩琴男爵的新軍隊,正在組建,數量也許會超過一百萬呢。”

 恩琴在站穩了腳跟後,確實開始了組建自己的軍隊的工作,因為那些德軍俘虜組成的部隊他真的不能放心。但是烏拉爾山脈以西地區。原本就沒多少俄羅斯人,且大多數潛在兵員已經被蘇聯政府抽調了。所以恩琴只能把目的打到更遠的遠東,此時遠東地區的日本人也基本撤離了。除了在共青城以北到廟街還駐扎著軍隊,因為這裡靠海,日本人認為是安全的,其他地方的軍隊不是被塞北軍消滅。就是撤退了。現在遠東地區,大部分都已經被塞北軍收復。

 這些地區生活著為數不少的俄羅斯人,在趙書禮跟恩琴商談妥當後,由恩琴出面動員這些人遷移回到烏拉爾山以東的平原上,而塞北負責提供遷移的大部分物資。並且塞北軍將為恩琴提供。組建一百萬軍隊的全部武器裝備,而恩琴要付出的代價則是,大批烏拉爾工業區的蘇聯設備和技術。

 蘇聯人早在第一次莫斯科會戰期間,就轉移了大量的工業企業到東部地區,其中不少就在西伯利亞。但是恩琴佔領了這裡後,卻得不到資源的支持,沒有鋼鐵等物資,這些工廠只能閑置。所以恩琴才跟塞北達成了這樣的協議。當然塞北也不是一口氣把這些工廠全部搬遷。戰爭時期運力根本達不到。而是通過資本收購這些工廠,然後迅速調派技術人員,跟那些願意繼續留在工廠工作的原工廠技術人員一起,重新組織恢復生產。並且把大量從遠東地區調來的移民,送入工廠中。這樣一來,反倒是暫時的解決了這些移民的就業問題。當然也埋下了。塞北在日後統治這裡經濟的種子。

 這個協議可以說雙贏互利的,首先是塞北解決了大量的俄羅斯移民問題。讓這些被蘇聯遷移到遠東地區穩固邊關的百姓重新回到靠近俄羅斯腹地的地區,解決將來這裡可能發生的民族衝突。而恩琴則得到了大量的人力資源。組建軍隊是第一,第二也要幫助他恢復生產。不管是農業的還是工業的,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如果能把整個遠東地區的人口再次遷移回去的話,恩琴的統治區人口將達到一千三百多萬,初步有了建設一個國家的力量。

 當然動員並不容易,恩琴還沒有那麽大魅力和影響力,尤其是遠東這些城市的人口,大多數是蘇聯工業計劃期間遷移來的青年,他們受到斯太林的感召,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到這裡的,現在讓他們離開,無異於否定他們的信仰。但是塞北只是需要一個借口而已,只要恩琴出面了,那麽他的動員就不再是唯一依靠和平手段了,大量塞北軍的刺刀會幫助他達到動員的最佳效果的。

 塞北軍的目的是,從海森威一直到廟街,從鄂霍次克海一直到貝加爾湖的俄羅斯民族,全部都要牽走。至於之後,是把這些地方空閑下來,還是移民那就是中國的內政了,留待戰後解決即可。

 事情到了這裡,蘇聯其實已經注定了要失去西伯利亞以東的整個地區了,只是他們仍然不死心而已。英美倒是看的通透,可是也不松口,不能讓這個地區輕易的落入中國的口袋裡,於是他們以盟軍的宣言為借口,表示盟軍進行的戰爭絕不是掠奪國土的戰爭。

 因為英美的表態談判差點談崩了,趙書禮表示,如果英美此來是為了蘇聯壓製塞北整府的,那麽他們就可以回去了,塞北軍絕對不接受外界的任何壓力,也不會在壓力下,做出任何決策,包括軍事的。

 美國人趕緊做和事老,建議擱置爭議。

 最後達成了協議是,蘇聯口頭表示德國人投降前,不會對恩琴整府發動進攻,而趙書禮同意撤出駐扎在鄂木斯克的塞北軍,轉而投入到對共青城等日本佔領下的工業城市的攻擊行動中去。

 共青城,蘇聯二三十年代耗費大力氣建設起來的一座新城市,規劃合理,非常現代。是遠東地區最大的工業城市,尤其是飛機制造業,十分發達,是蘇聯最大的飛機制造中心之一。日本人牢牢佔據這裡,也是看上了這裡的飛機制造能力,希望能為日軍服務。而塞北軍也是這個目的,塞北軍已經佔領了蘇聯的另一個飛機制造中心伊爾庫茨克,這裡的飛機制造企業工廠全部被塞北軍接收,同時接收了大量的飛機設計資料,其中很多設計都是十分先進的,只是苦於沒有生產資料才沒能實現而已。而塞北軍對這裡進行了改造後,塞北的大量鎂鋁合金輸入到這裡,變現成了大量的蘇製飛機,編入了塞北軍序列。

 伊爾庫茨克、赤塔、烏蘭烏德等地,加上恩琴控制下的大量蘇聯遠東工業城市,現在基本上已經開始為塞北服務了。大量的蘇聯工業實力,其實是被塞北繼承,或者是掠奪了。大量蘇製武器也編入了塞北軍序列,比如肩扛火箭,比如喀秋莎火箭彈,比如最新式的大量坦克,蘇製衝鋒槍沙等等。

 這個結果戰後被西方評論, 在蘇聯還沒有失敗前,塞北已經在實質上瓜分了蘇聯。

 而塞北則評論說,這段時期,對蘇聯工業實力的接收,是塞北兩個四年建設大綱後,工業實力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尤其是這個時間是在戰爭中,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意志,充滿想象力的思想,和不畏強敵的鬥志。

 對於蘇聯問題的處理,暫時就是如此了,而塞北軍對山東的進攻,也慢慢開始進入佳境。在李三江主力先是在德州,接著又在濟南與日軍進行了規模宏大的會戰之後,日軍敗象已經很明顯了。終於開始撤退,有三十萬日軍成功往南逃到了蘇北徐州等地,而有十萬人左右,通過陳馳的防線,逃到了青島,負隅頑抗。

 山東大部收復,接下來塞北軍開到青島外圍,如果能佔領青島,無異於又獲得一個轟炸日本的良好基地。但是這注定是一場苦戰,日本人在這裡不但有兩艘航母,而且運來了大量的陸基飛機,誓要保住青島。(。。)

 p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