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穿越之大民國》383節 對策
國際社會的譴責,不能阻止日軍的毒氣戰,蘇聯人也不願在這個時候跟日本乾仗,馬佔山的熱血也阻止不了日軍的進犯,黑龍江在三個月時間內失陷,失陷的很輕松,日軍已經進駐大興安嶺地區。1(1)

 在這幾個月中,塞北內部十分恐慌,工業界被瘋狂動員起來,帶有一種死亡線上掙扎的悲劇感,化學工業企業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設計出了自己的毒氣武器,並加班加點的開始量產,但是塞北的化學武器有嚴格的限制,不能使用長期不能擴散的毒氣,因為即便是對付日本人,那也是在中國的國土上,很可能誤傷自己的百姓,作為中隊不能像日本人那麽肆無忌憚。而防毒面具也按照一戰的模式仿製了出來,並下達了大量的訂單,凡事能夠生產的企業都獲得了采購訂單。

 毒氣的陰雲在慢慢散去。

 而日軍也停在了大興安嶺,沒有越過這道天然的屏障,或許是因為他們知道打破這道屏障不是那麽容易的,上百萬滿含憤怒的軍隊正在駐守這道屏障。反而日本也開始在大興安嶺一側修築自己的防線,他們的目的短期看來好像僅僅是守住東北。

 但是日軍下一步的行動也開始了,他們在東北的軍隊開始轉移,目的地是華北。日軍的下一個目標盯在了山西,而此時山西的情形並不是那麽好,塞北軍有幾十萬二線部隊在這裡,但是沒有更多的能力了,因為還擔心北面日軍的進犯,塞北軍的重點防禦地點是張家口。山西的防務,一切只能靠山西人了,還有衛立煌的中央軍。

 而南方的中央軍龜縮到了湖南、四川、雲貴等偏遠地區。還有幾十萬中央軍退入了重慶,逼迫東川的川軍出川作戰,並跟西川的李文輝部發生了激烈的矛盾,對峙起來。同時蔣價石的特使到了塞北,特使暗示趙禮說。對胡宗南的懲處沒有必要了,因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趙禮不在堅持中央軍懲處胡宗南。那麽塞北軍在東北的失敗,中央軍不會針對此責怪趙禮。胡宗南是不戰自退,這個趙禮無法容忍,而塞北軍是被迫撤退的。不願意白白犧牲,並且東北的戰略意義已經不大了,這裡的工農業破壞的都很嚴重,尤其是工業不是破壞了,就是被轉移到了塞北。就連人力資源,也在趙禮和張學良撤退前的呼籲下,很多人自發的越過大興安嶺進入塞北地區。

 趙禮自認為沒有給日本人留下什麽財富,他們得到的是一個一貧如洗的東北。

 但是蔣價石顯然不願意放過塞北軍難得的失敗,當然如果趙禮肯放胡宗南一馬,中央軍就會在宣傳上對東北失敗手下留情,否則的話,不但是大肆的討伐。還有蔣價石肯定會利用自己的職權對趙禮進行懲處。哪怕這懲處僅僅是表面上的,比如降低軍銜,比如停職留任,但毫無疑問會對趙禮和塞北軍的威望造成打擊。

 在這個情況下,蔣價石還在算計其他軍閥,讓趙禮很氣惱。他此時心情真的不好,面對日軍卑鄙無恥加毫無廉恥的毒氣戰。他的壓力很大,他對蔣價石的特使說。告訴蔣價石讓他玩蛋去!趙禮在一時間甚至不想理會蔣價石了,他要單幹了,可是他不能,他是一個悲劇的政治人物,他必須在任何情況下都隱忍。

 面對北地之王,塞北軍的失敗,北方其他軍閥恐慌了。

 閻錫山對成功防守山西不報任何希望了,他打算進入南方的中條山和西方的呂梁山打遊擊,衛立煌也表示了悲觀,表示應該做好放棄山西的打算了。宋哲元終於接受了塞北軍提出的,進入塞北整編殘部的提議。陝西軍隊被允許進入山西,但是他們卻自行退回了陝西,龜縮在潼關以西謹慎的防禦著可能從河南進攻陝西的日軍。

 東三省、河北、河南大部、山西東部、山東、安徽、江浙、閩粵、湖北中國東部半壁江山,大半人口已經落入了日軍之手。沒人看好中國了,蘇聯在打小算盤的同時,支援中國的行為更為隱秘,美國的物資表面上可以攻擊中國,但是面對英國人對滇緬的封鎖,該從哪裡運進來呢?

 必須重整軍隊,恢復信心,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國家存亡緊要關頭到了。

 趙禮再次開始了定期的廣播講話,告訴塞北民眾中國不會亡,塞北的工業基地沒有受損,反而比以前更加強大,更多的武器彈藥在被生產出來,更多的士兵在武裝起來,更多的工廠還在建立,日本人永遠不會打到塞北。同時警告日本人,毒氣不是萬能的,塞北軍的毒氣也能殺人,警告日本人不要把自己的民族打入人類羞恥的史冊,讓日本人在戰後沒有資格在呼吸人類的空氣。

 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能拿槍的人想方設法到塞北來,在這裡他們將接受武裝,獲得槍支彈藥,接受軍事訓練,蛻變成一個戰士。希望各個軍閥聯合起來,打破一切地盤的觀念,收容一切過去的對手甚至敵人,幫助所有能幫助的人,不管是對手的軍隊還是普通的民眾。

 希望國際社會認清形勢,中國還沒有滅亡,中國人民不會屈服,中國將抗戰到最後一刻,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宣傳要做,實事更要做。

 經過半年的收集資料,針對研發,塞北的新式飛機出現了。

 小鳥公司開發出兩款飛機,一款是雙發大型戰鬥機,但是測試中被軍方否定了,雙發的功率確實夠了,飛行距離也遠超零戰,但是格鬥性太差,周行打算把這款飛機改成轟炸機。另一款飛機是單發戰鬥機,發動機使用的是通過麥克唐納公司引入的美國普惠大黃蜂r2800雙排星型空冷發動機,因為零戰也是使用空冷發動機,所以周行決定使用功率更強大的發動機。這款使用雙排星型空冷發動機的戰鬥機跟以前一樣,采用全金屬機身,鋁鎂合金蒙皮,只是機身比之零戰要大很多,可是速度上不差,航程上也不差,俯衝和爬升都不差。只是在轉彎半徑上有差距。可是作為彌補,對飛行員的防護力度上大大加強了,座椅等部位都安裝了裝甲。盡可能的在被零戰擊中後,讓飛行員有逃生的健康身體。

 小鳥公司這款飛機被命名為鷹式一型戰機,在測試中得到了軍方的肯定,下達了樣機訂單。然後經過嚴格的測試開始試產,第一批十幾架飛機在大興安嶺上空跟日軍飛機交戰後,作戰效果比較理想,跟零戰決鬥可以帶來五比三的戰損,雖然略輸但是已經有抗衡之力了。而周行的那個雙方戰鬥機改成的轟炸機被命名為雁式中型轟炸機。在之後也被采納了。至於原來風騷一時的燕式飛機這種小型靈巧戰鬥機,在該型飛機的巔峰之作,零戰出現後,終於走入了末路。

 除了小鳥公司的產品外,國營的那些飛機公司,此時已經被出售的航空廠,也推出了不下十款的飛機。但是只有最早建立的鄂爾朵思第一飛機制造廠成功推出了自己的飛機,一款類似於鷹式戰鬥機的單翼高速戰鬥機。說是類似是因為兩家飛機設計思路基本相同。而且發動機型號也基本相同,小鳥公司就是從第一飛機制造公司引入的發動機,因為作為一個民營飛機制造公司,盡管是明星公司,可是也沒有實力從國外大量引進技術。第一飛機制造廠的戰鬥機體型上比鷹式要更大,防護上也更強力。火力也更猛,命名為金雕戰鬥機。同時第一飛機公司推出了自己的轟炸機。也是雙發中型轟炸機,命名為鵬式轟炸機。一開始就設計明確用來執行中遠程轟炸任務,設計時間也較長,因此第一時間得到了塞北軍方的采購。

 而其他供公司本來就沒有很強的研發實力,沒有第一製造廠的底蘊,也沒有小鳥公司的靈活,因此在推出自己的設計上就顯得落後了,不是設計思路落後,就是參數不符合要求,最後沒有得到軍方認可。但是經過軍方協調,在支付一筆專利費用的情況下,他們得到了生產小鳥公司和第一製造廠設計的飛機的許可,他們龐大的生產能力和實實在在的生產線、產業工人倒不是假的。

 大量新式飛機開始投產,軍方迫不及待的想要接受換裝,但是同時老舊的飛機也沒有下線,仍然在生產著,因為塞北的天空不能一日至於日軍統治之下。除了飛機,其他防控體系也在積極完善中,最重要的是大興安嶺防線,這裡部署了大量的觀測氣球、高射炮等預報和觀測預警一體化設施。燕山山脈上也增設了大大小小上百處觀測點,這些觀測點不但向塞北提供日軍轟炸的信息,也在向其他地區預報,比如正在緊張戰鬥的山西。

 可惜的是,雷達技術塞北並沒有掌握,不如就不用這麽麻煩了。可是結果還是好的,日軍雖然有轟炸塞北,尤其是河套工業區的企圖,可是效果不明顯。他們還沒有完全掌控制空權,不能像在其他地區那樣肆無忌憚,而且要轟炸塞北,就一定要把最好的飛機都投入到這裡,對其他方向的作戰也是不利的。老實說,日本的國力還沒強大到那種地步,可以在整個中國鋪天蓋地的進行地毯轟炸。

 除了唯一落後的空軍,其他方面,撇開毒氣這種上不得台面的東西不說,塞北軍在輕武器、火炮等武器裝備上,並不輸於日軍,毛瑟步槍是經過改進的,發射藥和鋼材都是一戰後的新技術,火炮也大多是德國人參與設計的,也有塞北軍後續研發的,從蘇聯引進的等,基本做到了30年代後技術水平,而在坦克上,還完全力壓對此不甚重視的日軍一頭。

 而在工業基礎上,經過兩個四年建設大綱,塞北完成了初步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在設施上並不輸於日本,輸的只是累積而已,日本一旦動員他們80分的工業設備可以發揮出120分的生產力,而塞北100分的生產設備,卻只能發揮出80分的生產力。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一旦到了戰時,沒有足夠多的技術人員支持,工業設備也無法全力發動。不僅僅是塞北遇到這樣的情景,蘇聯人也有這樣的隱憂。只是他們現在還沒有發現,直到德國人打到莫斯科跟前的時候,他們才發現。原來不是光有工廠就是工業國家的。

 但是塞北有一個日本永遠無法比擬的優勢,那就是資源。

 一戰打的是煤鐵、二戰打的是油鐵。

 鐵,這種資源至關重要,沒有鐵要打一場戰爭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戰前。澳大利亞供給了塞北一半的鐵礦資源,讓塞北的鋼鐵生產實力最高年份達到了一千五百萬噸,而戰爭一爆發,塞北軍的鐵礦一面依靠儲備,一面開始大規模自產。鐵礦價格大大飆升,一面開始尋找新的鐵礦石來源地,比如蘇聯。可是影響還是很大的,東北戰役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刻,鋼鐵生產能力到了一個新低,只有六百萬噸。可是隨著幾個月過去,現在開始慢慢升高,一方面是各個過去被澳洲優質鐵礦競爭的關閉的鐵礦再次複產。一方面是各個大型煉鋼廠開始完場技術改造。可以使用中國自己的鐵礦石生產鋼鐵了,還有大量的中小鋼廠看到有利可圖開辦了起來。1940年底,塞北鋼鐵生產能力超過八百萬噸,並在高速增長中。因為新疆的鐵礦,外蒙的鐵礦,甘肅的鐵礦。以及這些地區的鐵廠在大量的建設中。

 而日本就沒有這種條件了,盡管靠著戰前的儲備。他們能保證五百萬的產量,但是壓力越來越大了。美國已經切斷了他們的供應,而從東北得到新的補給的想法在塞北軍的堅壁清野下,短時間內很難達到。而他們現在的對手已經不是過去那個歷史上的中國了,這是一個更加現代化的中國,起碼塞北地區,八千萬人口的塞北地區,擁有著可以生產較為充足軍火的工業實力,這意味著中國擁有著可持續戰鬥的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必須盡快的解決自己的原料來源問題。

 第一個自然是日薄西山的法國殖民地了,越南也有著豐富的煤鐵資源,而越南的宗主國法國已經投降了希特勒德國。而德國卻是日本的盟友,日軍進入越南沒有任何難度。在希特勒的壓迫下,維希傀儡整府只能被迫把越南的大量港口、軍事基地交給日本,可是不敢對希特勒說三道四的美國,卻對日本相當強硬,堅決反對日本進入越南。

 就在日軍大舉進入越南的時候,美國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資產,而日本凍結了美國的資產。隨即日本派外交特使去美國遊說,希望商談新的商務條約和解決雙方之間緊張的氣氛。

 但私底下,卻在積極準備戰爭。

 因為日本不可能因為美國的反對,而放棄擴張的大好機會,尤其是在法國已經投降,英國獨木難支的情況下。不能等著德國和意大利在歐洲打敗了英國後,在來接收英法在東方的殖民地,日本人要搶先下手。為此他們可以暫時跟死敵蘇聯人拋媚眼,出賣自己的盟友德國。

 日軍內部一直存在著兩種觀念,這兩種觀念不因為中國局勢的發展而變化, 因為這些想法是他們在侵華前就一直在爭論的。那就是日軍將來的作戰目標是南下還是北上,北上當然是收拾蘇聯人了,南下則是奪取英法殖民地。這種想法是有來由的,早在明治維新前,日本學者就已經提出,日本要和列強國比肩,就必須佔領中國,朝鮮,君臨印度。君臨印度,顯然就是要打英國人的主意了。

 而現在他們的時機終於到了。

 於是壓製了北上的強烈感情,日本跟蘇聯人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就像德國當初跟蘇聯簽訂的那樣。該條約的簽訂,讓蘇聯人暫時放下了可能面臨德日兩國兩面夾擊的窘境的擔憂,也讓日本暫時緩解了北方的壓力,可以放手南下一搏了。

 1940年,冬,東北一片寒冷和蕭瑟。

 山西大地上也哀嚎遍野,板垣征四郎的部隊開進了太原,幾十萬中央軍先是撤離到了中條山,山西兩個集團軍也到了呂梁山,塞北軍兩個軍則進入了平型關和雁門關、忻口等要地布防。

 而日軍再次行動了,這次是他們的海軍,目標珍珠港!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