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穿越之大民國》第8節 直皖戰爭
一個月後,大軍沿著庫張公路回到了北京,這個速度可謂神速了。對於趙書禮帶領的騎兵來說或許不算什麽,但是徐樹錚親自帶的兩旅步兵可就受苦了,可是沒有辦法,北京的情勢非常嚴峻。直系軍閥聯合奉系張作霖通電,要求段祺瑞免掉徐樹錚的職位,趕他出中央。但是段祺瑞為了徐樹錚連袁世凱都敢得罪,更何況這兩個軍閥呢,他不惜開戰。  為什麽直奉兩系軍閥對徐樹錚這麽痛恨呢,這還得從三年前說起。

  徐樹錚輔佐段祺瑞當了北洋政府總理後,就開始推行鐵腕的獨裁政策,當時一戰還沒有結束,段祺瑞主張對德國宣戰,可是其他各系軍閥多反對。尤其是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勢力最大,當時徐樹錚為了殺雞儆猴,在天津誘殺了直系元老陸建章,導致了直皖矛盾。

  而跟奉系的矛盾,更是因為徐樹錚不擇手段的結果了,他為了除掉張作霖,請張作霖去段府喝酒,本來打算是讓段祺瑞酒席上殺了張作霖的。可是段祺瑞卻刻意放走了,這個很會做人,很會拍馬屁巴結他的小胡子。但是從此,張作霖就恨上了徐樹錚。

  而這次突然緊張的導火索卻是因為南方的孫中山,由於孫中山不滿段祺瑞專權,廢除了臨時約法,在南方搞起了護法戰爭。段祺瑞的對策是武力統一,要派軍隊南下攻打孫軍。可是南下作戰的軍隊,卻隻能是現在鎮守在武漢的吳佩孚軍,這是直系的軍隊。跟孫軍打仗自然要消耗自身實力,增加的卻是段祺瑞的威勢,直系自然不同意。吳佩孚的軍隊不但沒有南下,反而直接北上保定,跟奉系勾勾搭搭,準備隨時討伐段祺瑞政府。

  而段祺瑞也不甘示弱,調徐樹錚的西北邊防軍立刻南下,布防北京周邊。

  四月徐樹錚接到命令,五月已經到達北京,六月段祺瑞成立安國軍武力準備完畢。

  而這期間趙書禮又當官了,這次是軍官,他成了安國軍第三騎兵旅旅長。除了趙書禮誰也管不了這隻軍隊,因為段軍中竟然找不出幾個將領懂蒙語,尤其是本來就很少的騎兵中就更是找不到了。

  跟趙書禮一起升官的還有宋遠,這倒不是因為他立功了,而是因為段祺瑞短期內擴編軍隊太厲害,宋遠的那個團隨後也回到了國內,順勢就塞進去了很多新兵,擴編成了一個步兵旅。也就是宋遠的升官是因為皖系軍閥內部的擴編,跟趙書禮沒有半毛錢關系,但是宋遠還是送來了一千大洋,說是要不是趙書禮把他勸回庫倫,恐怕他都來不及回來。趙書禮也回禮,送了他一百匹戰馬,讓他成立了一個騎兵營,他的旅也成了一個混成旅。

  從六月開始,直皖雙方以北京為中心,對峙起來,並且積極備戰。

  趙書禮也開始訓練軍隊,這些他不懂,他前世最接近軍隊的行為就是參加了大學一個月的軍訓,可那顯然不行。於是又找上了宋遠,宋遠派了一些基層軍官在趙書禮的軍中日夜操練,趙書禮也親自跟士兵一起,他也需要接受軍事訓練。

  從走正步起到拉栓打槍,無一不學。而趙書禮也派人去教宋遠的人騎馬,一來二去兩人關系升溫很快,私下裡商量一旦戰爭打響,互為援助。在這個亂世裡,多個朋友多條路,雙方也算各取所需。

  一個月後,戰爭終於打響,趙書禮和宋遠的軍隊被編為東路軍,屬徐樹錚指揮。段祺瑞總領全局,指揮中路軍駐扎團河。另一路西路軍,則由段芝貴指揮。

  段芝貴指揮曲同豐的邊防軍第一師、劉詢的陸軍第十五師、邊防軍第三師第五混成旅,

第九師兩個營、第十三師輜重營,部署於涿州、固安、淶水以北,計劃沿京漢路南下,首先奪取保定,然後繼續南進。直系以吳佩孚為前敵總司令兼西路總指揮,主力第三師及第二、第三混成旅部署在易縣、淶水、涿州、固安以南一線,抗擊皖系的進攻。  十四日夜,吳佩孚親率其第三師的第五旅,企圖出其不意的直搗團河,捉拿段祺瑞,卻被段祺瑞偵知,一面調集援兵,一面逃回北京。吳佩孚捉段計劃落空,便指揮部隊在琉璃河、涿州一線面對皖軍的進攻,並且避其鋒銳,主動撤出高碑店,並將其所部分左三路:以固安為中路,涿州、高碑店為西路,廊坊、楊村為東路。

  而趙書禮的軍隊就駐扎在楊村附近,這裡是鐵路要道,雙方必爭之地。

  十五日晨,趙書禮接到命令,率軍隨同第二混成旅,第三師對楊村陣地發起攻擊,一定要在吳佩孚軍立足未穩前將其趕出楊村。

  楊村有海河流過,上面有一座鐵路橋,趙書禮奉命突襲佔領此橋,並立即構築防禦陣地。

  “衝啊!”

  趙書禮也不會打仗,不懂上面陣法之類的,索性帶人衝鋒吧。其實此時他的心裡還忐忑不安,怕怕啊,子彈不長眼,心裡不由得打起了小九九,已經打算好,要是不利趕緊撤退,保存實力和小命要緊。

  鐵橋搞過路面十米,這本是佯攻,加上道路狹窄,十分不利於騎兵的展開。

  又遇到對方早有準備,趙書禮的第一撥衝鋒就遇上對方機槍的掃射,損失慘重。但是徐樹錚傳來命令,不惜一切代價,趙書禮隻能繼續進攻。當然趙書禮並沒有親自上去,都是督促著手下拚命,自己則躲在一旁冷眼觀看。還好這些蒙古人本來就悍勇,不知道是因為成吉思汗的血液還沒有散盡,還是因為窮山惡水多刁民的原因。但很可能都不是,因為當初在草原上跟蒙軍打仗的時候,他們可沒有這麽凶猛。

  死傷越來越多,但是卻是有收獲的,終於接近了橋頭,只需要一個衝鋒或許就能拿下對方的陣地了。可就在這時候,突然一聲巨響,接著接二連三的爆炸在趙書禮的騎兵中響起,戰馬驚了四處亂跑根本不聽指揮。該死,對方竟然在大橋上安放了數門大炮,趙書禮憤憤罵了一句,無奈隻能下令退兵,一直退到梁莊,在宋遠留守軍的幫助下才穩定下來。

  徐樹錚很生氣,可是看到趙書禮傷亡情況後,也默不作聲了。

  留下一句“休整吧”就走了。

  休整了一天后,十六日命令再次下達,還是攻擊楊村。

  這次順利多了,鐵路橋上竟然沒有守軍,但是卻有日本兵在附近巡邏。趙書禮不知其故,在楊村駐扎下後,宋遠軍也進駐,他帶來了一個消息,這個消息讓趙書禮像吃了蒼蠅一樣。

  原來楊村直軍之所以放棄,是因為日本軍隊干涉,他們要求直軍離開鐵路線兩公裡外,否則日本人就要發動護路攻擊。

  有沒有搞錯,這是內戰啊,竟然把日本人拉進來,頓時趙書禮對徐樹錚多了些埋怨,這行為太沒品了。他甚至有些後悔,要是當時他在努力一把拿下鐵路橋,是不是日本人就不會來了,汙點啊,在民國第一仗竟要外國人保護,而且竟然還是日本人。

  在仔細聽了宋遠的消息後,趙書禮做出了一個決定,立即離開楊村,往西攻擊而去。第一是為了證明自己,第二也是因為宋遠探報,由於倉促撤離楊村,直軍戰線出現一個空隙,趙書禮覺得通過這個空檔插入敵軍後方,才能發揮騎兵的威力。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