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穿越之大民國》46節 難纏的德國顧問
成立新的發鈔行的同時,在徐新六的主持下,在歸綏(呼和浩特)這個綏遠商業和【整治中心】成立了一個股票和債券交易所。為什麽成立這個機構呢,原因是這次戰爭中由於貸不到款,府庫中又實在是沒有錢,徐新六這個從西方受過教育的人,又很有保護私產的思想,不肯攤派給百姓或者強征稅,最後想到了美國內戰時候北方銀行家庫克的一個方法,那就是大量印刷小面額債券,讓普通百姓也能認購。此次徐新六一共印刷了兩千萬元的債券,年息五厘,全部兜售一空。第一是因為河套綏西地區的百姓還是很支持這個比之其他地方更關心他們的整府,第二呢是因為這裡的百姓確實有錢了。七八年的移民活動,讓這裡多了數百萬擁有自己地產的百姓,可以說家家有余糧,戶戶有存款。  債券交易所成立後,徐新六立即通過當地報紙宣傳,告知百姓可以把債券拿到哪裡去交易折現。可惜一時竟沒有多少百姓去賣自己手裡的債券,當然這不是為了無條件支持政府,而是為了吃利息,他們對趙書禮的【整府】有信心,相信【整府】能兌現利息。

  那又為什麽選擇將這個債券交易所放到歸綏而不放到經過幾年發展,更繁榮的包頭呢,因為趙書禮此次擴張了地盤,察哈爾也收歸囊下,張家口可是一個不屬於包頭的商業城市,而歸綏在包頭和張家口之間,剛好可以聯系起兩個城市,起到協調兩地資本的作用。

  在股票市場上,很快也出現了四五家上市企業,第一家就是徐新六的北方發展銀行,徐新六以每股十元的價格發行了一百萬股票,佔股票數量的百分之十。徐新六的銀行經營情況不錯,加上又有一億日元作為保證金,因此大家都很看好,當地工商界各界人士紛紛認購。接著是塞外大鐵路公司,這家公司是當前的新貴,創立者是原來鄂爾多斯的商會會長常守成。當時他提出修建鐵路被趙書禮認可後,積極聯絡了許多山西商人,湊齊了一千萬銀元,可惜鐵路修建中他就發現了,這點錢跟他的預料差距太遠,根本連個邊都不夠。因此求助於趙書禮,在趙氏銀行成立後,以銀行的名義跟徐新六聯合給他放款五千萬,但是很快錢有不夠了,他又在債券市場上發行鐵路債券融資一千萬,同時發行鐵路公司股票再次融資三千萬,讓公司資金達到了一億銀元,這樣的大手筆也讓他瞬間成名於塞外。

  另外還有山東人滕虎忱的小機器公司,他倒不是為了融資多大規模,而是因為經營暫時遇到了困難。本來到這裡後,滕虎忱確實說服了幾個商人投資興辦毛紡廠,由他優惠提供機器設備。開始時候確實不錯,這裡豐富的羊毛資源跟技術,還有晉商打通的商路結合起來天衣無縫,半年間開辦毛紡廠的人就高達十余家。可惜的是好景不長,戰爭開始了,商路尤其是京包鐵路斷絕,這些廠子通通陷入了經營困難之中,同時有大量帳款沒有結清的滕虎忱也受到了拖累。但他並不像通過法律途徑去逼債,這些人都是自己說服開辦工廠的,很多都是自己的朋友,滕虎忱心裡打定主意,哪怕自己的廠子倒閉也不去逼債,自己破產了是自己光棍,不能失了信義。於是他只能自己想辦法,從晉商那裡借了一筆款,可是款到期後這裡的經濟還是沒有好轉,同時被利息壓迫的喘不過氣的滕虎忱心裡真是怕了借款了,於是當股票市場成立後,他第一時間申報上市。

  但是奇怪的是,作為綏遠經濟主體的晉商卻沒有一家產業上市的,

不管是票號還是眾多開辦礦場的晉商,他們經營的理念實在是太保守了,不能容忍別人分享自己企業的權力,他們寧可企業發展的慢一點,不過這種心態倒是讓晉商中出現了不少百年老店。  建立股票債券交易所的同時,徐新六還讓人翻譯了美國關於股市債市的相關管理法律,以及管理股份公司等的美國商法,並以商業條令的名義在綏遠察哈爾開始實行。為什麽不命名為法律呢,因為不敢,這裡不是中央整府沒有立法權,只能通過這種變通施行下去,就好像上輩子的中國各地遍地走的現行條例一樣,雖然不是法律卻具有法律效應,照樣能收錢。

  在這樣一部類似法律的條紋得到趙書禮支持後,徐新六覺得這個人不像國內其他軍閥那樣,他尊重法律精神,尊重私產,於是徐新六更加努力著翻譯通過更多的西式精神的現代法律,在填補因為改朝換代又大混亂時期的法律不健全的同時,也試圖把綏遠等地變成一個英美式的國中之國。可是這裡的法律人才實在是太少,徐新六去北京招募人才,同時拜會法律界的前輩。中國在清朝數次被西方蹂躪,尤其是敗於學習西方強大起來的日本手裡後,很是下了些苦工,先後派遣了數萬留學生到國外去學習。其中學習法律的是一大類,因此這一類人才在中國跟鐵路工程師,還有銀行業人員是最不缺的三大現代化技術人才。

  最終他請到了張孝栘這個在北京幾個大學中任教過的法律教授,擔當綏察蒙三地高級法院大法官一職,並通過他介紹到了幾十個學習法律的人才。

  徐新六在戰後北方短暫的平靜期內,為健全綏察蒙各種制度忙碌的時候,趙書禮也沒有閑著。他正在應付形形色色的德國顧問,其中最難纏的是軍事工業的專家們。

  德國人雖然答應給予一定數量的信貸,並且已經撥付了第一筆款項但是財權卻掌握在這些人的手裡。於是由於觀念不同趙書禮跟這些人爆發了一些衝突,趙書禮想用這些錢盡早的把航空廠辦起來,然後拉動下遊的機器加工等產業。而這些人則認為,中國目前的狀況根本不需要飛機,他們隻同意把第一批款項用到槍支和大炮的生產上。趙書禮退讓後,但是仍然有問題,趙書禮要求采購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設計製造最現代化的武器裝備,而他們則傾向於用這筆錢擴充和改裝包頭現有的軍工企業。這讓趙書禮非常不滿,卻又無可奈何,最後只能接受了他們的計劃,給冶金廠添置更新設備,擴大了產能,同時引進電解鋁等新材料的生產線。又從德國購進整套的工廠設備,設計生產各型火炮。

  對於這些難伺候的家夥,趙書禮本來是想讓孔韌這個專家去應付的,可惜孔韌早已經計劃好了他的新工業計劃,戰事一結束就迫不及待的南下路演去了。最後趙書禮乾脆寫了個任命書,給予了這些德國人全權,對於軍事工業的事情,他再也不過問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