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南園夢華》第67章 夢 想 成 真
  封節鉞美夢成真

  禁道學一波三折

  慶元二年三月,也就是趙汝愚死去的一個多月後,韓侂胄終於如願以償,封為寶寧軍節度使,人稱太尉。

  本朝的節度使雖仍帶某鎮之名號,卻與以往朝代大有不同,它不用到當地赴任,無兵權、政權,也無事權,是武官的最高頭銜,薪俸高於宰相,往往成為宗室外戚、重臣,被罷宰相以至得寵內侍的榮譽職位。

  如今的韓侂胄不僅得到了節度使的職銜,手中還握有至高無尚的權力。雖不是宰執,但政事堂議政,卻少不了他,而且他一言九鼎。本來,他完全可以穩居首相,但因不願給人以外戚乾政的口實而放棄。

  試想,得償所願的韓侂胄若是及時認清自我,見好就收,本本份份做節度使,逍遙自在地享受榮華富貴,就不會有那麽多的罵名,也不會落得死無全屍的悲慘結局。所以,人要知足,適可而止,有上進心,積極進取是好的,但不自量力,一味向上爬,卻又是不可取的。

  劉璘升任建康知府,臨行前,與夫人馬氏一道拜訪韓太尉。馬氏之妹馬玉芳已入韓府,名為婢女,實則侍妾,韓太尉十分寵愛。

  看劉知府似有話說,韓太尉示意,但說無妨。

  批評道學也無不可,請注意一點,那就是只針對個別人、少數人,不宜打倒一大片,畢竟我朝是文人治天下,樹敵太甚,不利於已。

  韓侂胄聽不大懂,知道這劉光玉是為他著想,便點頭讚同。盡管讚同劉的觀點,但對道學的批評並未停止,更大更徹底的計劃在醞釀發酵。

  阻力出自后宮。

  那日,皇上趙擴帶領後妃人等,去慈福宮給太奶奶請安,客套含喧之後,難免提及朝政。

  見多識廣的太皇太后提醒重孫:官家呀,朝臣說事歸說事,不必興師動眾,去搞什麽黨禁,弄得朝野人心惶惶。

  趙擴不明白太奶奶講的意思,不知如何回答。

  太皇太后便說得再明白些,批評彈劾哪個人可以,不必把矛頭對準道學,更不要禁止道學,那會得罪天下讀書人的。

  趙擴約略懂了,孫兒聽從太奶奶懿旨。

  回到后宮,皇上隨即下詔:此後台諫、給事中、中書舍人論奏,不要討論什麽禁道學之類往事,要講平和公正,以體現朕公道之意。

  這條詔令一下,對那些正躍躍欲試的言官來講,無疑是澆了一盆冷水,然而誰也不敢公開反對。

  巧了,朱熹辭官的折子到了。折子中,既未談什麽格物致知,也未替自己或趙汝愚等人辯解。只是說自己年齡大了,教學研究工作繁忙,請求皇上準予致仕,或革除煥章閣待製、宮觀等職銜。

  諫官胡英元從朱熹的奏折中,看出了問題。這煥章閣待製只是個虛職,表明官方承認其文學水平達到一個等級,並無實際作用,不用到煥章閣坐班,只是在發給俸祿時,增加一些補貼。朱熹不經商不做生意,也沒有什麽雄厚的家資,即使寫了幾本書,也沒有什麽稿費,就是給學徒講學,收一點報酬,也不至於連朝廷發給的薪資都不要。他寫奏折的真正目的,不在於辭官。

  仔細一推敲,他的這個奏折有兩層含意:其一,對朝廷對他的處理以及批評道學,間接表示不滿,換言之,他反對批評他一向竭力維護鼓吹的道學;其二,他朱熹現在過得自由自在,不要朝廷給他的俸祿,他照樣通過講學,過著逍遙富足的日子,門庭若市,趨之若鶩。這些都說明一點,朝廷對道學的批評力度還不夠,未觸及其痛處。

  親者痛,仇者快。反之亦然。盡管這麽多年過去了,胡英元怎麽也難以忘記當年所受的屈辱。

  胡是孝宗即位的第二年中進士的,在州縣任職,幾年後,因經煜堂的推薦而入朝,在為母親守製期間,也是閑的無聊,前往建陽拜訪朱熹,一是朱熹的名氣大,與吏部尚書趙汝愚交好,想得到他的親睞,當然能向趙尚書推薦,那就再好不過了。二來,也想見識一下朱熹的學識,如若得到朱熹賞識,拜他為師,也未嘗不可。

  為了給朱熹留下好的印象,他也做了些功夫,比如認真研讀了《大學章句》, 給朱熹帶去當地最好的香菇和柑桔。從他家慶元松源到建陽考亭,有三百多裡路,雖然不用步行,但也很辛苦。

  不想,見了朱熹以後,大失所望。盡管他穿的是便服,但和那些白衣書生迥然不同,獻上土特產以後,也未另眼相看。胡英元幾次想與他單獨交談,而朱熹總能找到理由推托。還讓他和那些白衣學子一道吃脫栗米飯,住集體宿舍,聞人家的臭腳丫。

  胡十分懊悔此次建陽之行,論年齡,朱熹比他大不了幾歲,論職級,他胡應元守製前,任司農寺主薄,從七品,而朱熹呢,之前,最高官職,也不過是浙東常平,從六品,但是京官與地方官是有區別的。堂堂七品來拜訪你,是給你面子,抬舉你,不料,你卻視之為普通的青年學子,連個客套話都沒有,不是目中無人、有眼無珠麽。

  到了第三天,胡應元憤恨而去。到驛站,要求驛卒用小船送他回松源。驛卒告訴他,這艘小船,已經有人預訂了,要送葉正則大人回金華。一問,葉明天才能到,而船在兩天前讓朱熹給訂好了。他如果要坐船,只能再等五天。又是朱熹,胡應元壓住心頭的怒火,隻得騎上驛站的快馬,一路狂奔而去。

  胡正言前往都堂,拜見韓太尉,將他對朱熹奏折的看法和盤托出,韓侂胄頗為認同:

  有道理,我也在想,這個老家夥為何突然上了這麽一道折子,原來是向我們示威,我們也要采取行動,給他點顏色看看。

  對,決不能輕而易舉地就此罷休。不過,太尉,你看,有皇上的那道詔令,事情可不好辦哪。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