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南園夢華》第87章 界壕擋不住鐵騎
  抵禦鐵騎出奇招

  興師動眾修界壕

  這股難以剿滅的力量就是野蠻而強悍的蒙古人。

  范祖亮從金人口中得知,多年來,金北部、西部邊境並不平靜,西夏已成強弩之末,不足為慮,倒是漠北草原的韃靼人,經過爭鬥搏殺,逐漸強大起來。

  金建國後,?它的目光首先盯著富饒的中原大地。遂出重兵,剿滅了北宋,將國境線向南推進至淮河一帶。而同時,北方部族也不甘落後,時常出動兵馬,闖入金境搶掠財物。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放在廣袤的北方大草原。

  蒙古部落的祖先“蒙兀”室韋,原居住在今額爾古納河中下遊以東的大興安嶺北部山區。後來這個部落大部分人向西遷移,逐漸和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語族居民相融合,語言受突厥語的影響,經濟生活也受突厥語族的影響,過渡到以遊牧為主。

  十二世紀時,這部分人子孫繁衍,氏族支出,漸分布於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組成部落集團,其中較著名的有乞顏、劄答蘭、泰赤烏、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當時,同在蒙古高原上,還有貝加爾湖周圍的塔塔兒部,貝加爾湖東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部,貝加爾湖西岸、葉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這三部都使用蒙古語族語言。另外,還有三個信奉景教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佔據回鶻汗庭故地周圍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蠻部,和靠近陰山地區的汪古部。

  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發展水平,大致分為“草原遊牧民”與“森林狩獵民”兩類。第一類包括,久住原地過遊牧生活的突厥諸部,和後來遷入接受突厥影響,完成向遊牧生活過渡的蒙古諸部;第二類是留居森林地帶,主要從事狩獵的諸部。

  蒙古只是室韋人的幾個部落。其中乞顏部落後來日益強大,並統一了草原上的所有部族。

  開始室韋人最強大的是塔塔兒部和弘吉剌部。他們不斷騷擾金國的北疆,金廷派大將完顏宗望領兵鎮壓。第一次派兵討伐,金軍的隊伍相當龐大,調用八萬名神臂弓手,可謂聲勢浩大,不足萬人的室韋人迅速撤退,讓金兵追都追不上。

  完顏宗望很快發現,這北方部族不同於宋,她們是遊牧民族,憑借快馬,來無影去無蹤,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想打敗他很難,斬草除根更是毫無可能。

  相比南方而言,北方的草原就是一塊雞肋。經過一番較量,女真人認識到靼韃人的凶悍,便決定讓步,與靼韃人議和,把克倫魯河下遊的土地和七十二個地堡,割讓給他們作牧場,讓他們放馬。邊界防線從蒙古高原退到了大興安嶺。

  東北是女真人的老巢,不得不保,於是,朝廷將東北路招討司機構北移,從泰州遷到金山(今吉林白城市西北),增設副招討二員,駐軍從五千人增至一萬人,用以加強邊禦。

  至於北方大草原和沙漠戈壁地區,金世宗左思右想,決定借鑒秦長城的做法--修築界壕,動用二十萬民工,在草原和山崗修築一道幾千裡的壕溝,用以防禦遊牧民族騎兵的南下。

  因此界壕又稱金長城、兀術長城,大約始建於金太宗天會(公元1123年)年間,至金章宗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前後竣工,歷時七十余年。全長五千五百公裡,其中在現我國境內長約四千六百公裡。

  整個界壕,東起呼倫貝爾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西南經索倫、突泉、克什克騰旗貢格爾草原、錫林郭勒盟藍旗,直至陰山河套平原。沿興安嶺經科爾沁右翼前旗、突泉縣向西入漠北,至錫林郭勒盟後,再向西南沿著陰山延伸,止於包頭市東黃河北岸。另外還修築外線和複線,外線自額爾古納河北岸,經滿洲裡北直到蒙古國;複線從克旗天合園鄉至廣興源鄉。主要分布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境內,還有一小部分在俄羅斯和蒙古。以走向而言,可分為嶺北線、北線和南線。

  界壕蒙古語稱“和日木”,意為“牆”。包括壕塹、界堤、壕堡、邊堡等設施。壕塹寬8—10米,深4—5米。界堤分為主堤和副堤,主堤高6—8米,寬8—10米。築堤材料均就地取材,平地挖取土方夯築,山地用石料壘砌。主堤頂部構築有雉堞;每隔150米左右建一個馬面,上有鋪房供守軍休息。主堤上還設有小城門,以便出入。城門外修有甕城,外觀與馬面相近,增加了小城門的隱蔽性和防禦能力。從壕塹底部到主堤頂部,築起高達10—13米,近似城牆功能的防禦牆。為增強主堤的防禦能力,在主堤與壕塹前修築副堤和副壕。副堤高約4米,寬約5米;副壕深、長、寬都是4—5米。壕堡的構造為方形, 壕堡牆邊長約100米,高度和寬度與主堤大致相同。壕堡建於主堤內側,設有房舍和營庫,可以屯駐少數守軍和儲備兵器。壕堡與主堤之間有門和梯道連接。每座壕堡之間的距離通常是3—7公裡,位置多選在利於觀察敵情和地形條件優越之處。邊堡是具有一定規模和設施的邊防小城,建於壕塹、界堤和壕堡後面的險要處。邊堡內軍事設施齊備,外有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可以獨立作戰的城堡。邊堡與壕塹、界堤和壕堡結成一體,軍隊進可以出擊,退可以據守,堅固程度和規模都超過壕堡。

  全國調集幾十萬民工,耗盡大量財力,修築界壕。修成後,不到一年,問題就出現了,風沙一來,幾米深的壕溝很容易被填埋,蒙古鐵騎欲越壕突擊,只需少量柴草和沙土,就可埋平一段界壕,騎兵便可以長驅直入;另外,壕溝陣線太長,防不勝防。

  金朝廷對此頗傷腦筋,除此還有更好的辦法嗎,沒有,至少說暫時沒找到。不修,前功盡棄,等於敞開大門,修了,起個報警的作用也好呀。隻好填了再挖,壞了再修,最初興築在較為平緩的草原地帶,後來繼續興築的也多選擇在山麓的緩坡和平地上,如需通山梁時也都通過較低的山坳。於是它就成了一項浩大而長久的工程。

  對於貪婪凶猛的野獸來講,它的本性就是佔有和獵殺,不會因對手或獵物的軟弱和退讓,而放棄進攻,相反,你越軟弱,他就會越霸道,毫不留情地將你打倒在地,撕碎,連骨帶肉統統吃光。

  傳說,蒙古人的祖先就是蒼狼和白鹿。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