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南園夢華》第248章 談判桌上的較量
鬥智鬥勇不屈服

 受苦受難無人知

 經過東西府、侍從及台諫大臣討論,同意遣還戰俘、懲罰首謀及增加歲幣五萬三項條件,並決定,再次派遣方信孺出使金國。

 見到完顏宗浩,方信孺遞交了張岩的信函。

 這封代表朝廷的書信言辭相當懇切,“仰見以生靈休息為重,曲示包容矜軫之意。聞命踴躍,私竊自喜,即具奏聞,備述大金皇帝天覆地載之仁,與都元帥海涵春育之德。”

 而後,逐條加以解釋。歸還戰俘沒有任何問題,對因戰事,原金地的漢人渡淮投宋的人員,也可以遣還,佔據的泗州可以歸還;對戰爭首謀者的懲罰早已進行:樞密院都承旨蘇師成於去年六月被誅殺,鄧友龍、王甫斌亦已編竄嶺南;去年未交的歲幣如數補上,犒師銀一百萬緡,自今年始,每年增加五萬兩白銀。

 最後,又表達締結友好,互相尊重的願望。“夫締新好者不念舊惡,成大功者不較小利。欲望力賜開陳,捐棄前過,闊略他事,玉帛交馳,歡好如初,海內寧謐,長無軍兵之事。功烈昭宣,德澤洋溢,鼎彝所紀,方冊所載,垂之萬世,豈有既乎!重惟大金皇帝誕節將臨,禮當修賀,兼之本國多故,又言合遣人使,接續津發,已具公移,企望取接。”

 完顏宗浩當然不滿意。五個條件真正答覆的只是遣還戰俘;賠款一條打了極大的折扣。原來他們的條件是宋支出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作為犒軍之用,另外還有緞絹各一百萬、牛馬騾各一萬、駝一千、書五監,隻答應出支一百萬貫銅錢;懲罰首謀,只是拿一個已被殺的樞密院都承旨來應付。更不要說稱臣割地了。他氣橫橫地說:“不行,犒師銀太少。”

 這裡要解釋一下,說蘇師成被殺,只是應付金人的,此時,他還在道州接受監督勞改呢。

 方信孺說:“你們是獅子大張口,想趁機敲竹杠。本朝認為,增加歲幣已經是卑顏屈膝了,我們只是真心為了和平,表達應有的誠意。

 “那你國一個樞密院都承旨就能決定戰爭嗎?分明是敷衍我們,不要以為我們什麽都不知道。決定戰爭的是平章軍國事韓侂胄。”

 “若要追究是非曲直,我們興兵時間在去年四月,貴國遺書引誘吳曦則是在去年三月,時間在我朝興兵之前,貴朝理虧。貴國的詔書可是大金皇帝親書。那他算不算首謀?”方信孺一著不讓。

 “放肆,竟敢對皇上無禮!”完顏宗浩惱羞成怒。

 “元帥息怒,歲幣數目不可變動,其他就不要談了。”

 “你國這樣做純粹是戲弄本帥,就不怕我大軍打過長江去?”

 “如以勢力強弱來講,貴軍攻佔了滁州、濠州,我方也佔領了貴國泗州、漣水。你們誇耀胥浦橋之勝,我方亦取得了鳳凰山大捷。你們說我們不能攻下宿州、壽州,你們圍攻和州、楚州、襄陽,就一定能攻克嗎?不要忘了,我國在川陝尚有二十萬大軍,再說,那長江可不是想過就能過的。”

 這幾句,說得完顏宗浩目瞪口呆。

 “你們所提五項條件我們已同意三條,仍不接受我方主張,大不了再度開戰。”方信孺又將上一軍。

 自奪情起複起,劉璘就養成每日讀書寫作的習慣。二更過後,他走進書齋,拿起《群書治要》讀了起來。《君道》篇中有句話引起他的思考。

 老子曰: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還自遺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說,即使有滿屋的金銀財寶,也很難長久地享有,富貴時生活驕縱奢侈,就會給自己留下禍根。功成名就之後,應懂得不要居功貪位,適時而退,才是應有的運行之道。

 聯想到自己,覺得也算是功成名就。一個來自道州山村的窮小子,十年寒窗一舉成名,先在山陰做縣丞,而後進京,先在鴻臚寺,後在閣門司,在韓太師的幫助下,不到五十歲,就任西府首腦,位列執政。兄弟子侄十多人在他的幫助下,在京城和周邊州縣為官。妻子賢惠,子女孝道。家中雖不是金玉滿堂,也是頗有積蓄。人生如此,夫複何求!也該見好就收了,只要幫助太師渡過目前的難關,就請求回鄉為官,四處看看,讀讀書寫寫詩,享天倫之樂。

 想到這位韓太師,他的心情頓時煩噪起來。北伐中原,雪恥恢復,本是好事一件,百年之功。可事到如今,弄得不堪收拾。軍隊想進進不了,欲退也退不得。自初春以來,與金議和已半年多了,始終沒個結果。倒不是他劉某等不得,相反,從各種情況來分析,金國也沒那個實力打過長江來,和談就這麽拖下去,他們也沒有什麽好處。

 但是,這個社會有些病態,寧做太平犬,不作離亂人,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根本就不該北伐,打敗了,不是同仇敵愾同舟共濟,想方設法打敗或拖跨敵人,而是內訌,指責彈劾指揮北伐的人,甚至寧願卑躬屈膝割地賠款,早日達成和議,苟且偷生地過自己的小日子。

 據他觀察和了解,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滿韓平章的專斷,甚至憤悶和仇恨。不知道,這種不滿、憤悶和仇恨會導致什麽惡果。他想,要找個適當時機,提醒一下這位當朝一品,到功成身退的時候了。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方信孺第二次回國時,匯報金人的態度:顏宗浩說:“割地之議暫且緩一緩,稱藩不從也可以不談,兩國之間當以伯侄相稱,歲幣之外另加犒師銀五百萬兩。”方信孺堅決拒絕,不肯答應。完顏宗浩無計可施,隻得默認。

 八月初,方信孺再次以國信所參謀官的名義,充任通謝使,持加國璽的條約及通謝費百萬緡抵達汴梁。

 完顏宗浩翻臉不認帳,指責方信孺沒有將他們的要求全部稟告朝廷,讓人將簽好的誓書退給方信孺,還讓傳令兵告訴他:違背金國的意願,本帥絕不輕饒,輕則關押重至誅殺。

 方信孺毫不為畏懼,傳令兵說“:這事不是犒師錢可以了結的。還別的名目。”

 方信孺一步不讓:“歲幣數目不能再增加,所以以通謝錢為名充代。現在你們得此求彼,得寸進尺,我只有死而已。”

 傳令者回答說:“不會的,丞相打算留您在此。”

 方信孺說:“留在這是死,辱沒君命回去後也是死, 不如現在就死在這兒。”

 關押十多天,見方信孺不低頭不屈服,隻得放回。讓他帶信給張岩,書雲:“若能稱臣,即以江、淮之間取中為界,欲世為子國,即盡割大江為界,且斬元謀奸臣,函首以獻,及添歲幣五萬兩匹,犒師銀一千萬兩,方可議和好。”

 回到朝廷,報告金人新提的五個條件:“割讓兩淮之地,此其一;增加歲幣數量,此其二;犒勞金軍將士,此其三;索還歸正人,此其四;其五,”方信孺看著韓侂胄,停下不說了。

 韓侂胄見其吞吞吐吐,大聲道:“有話就說,結結巴巴象什麽!”

 方信孺這才慢慢地回答說“:他們想要太師您的頭。”

 韓侂胄忍住氣,“你是怎麽說的?”

 “我說,首謀者是蘇師成和鄧友龍。金酋說,蘇師成和鄧友龍沒那個能力。”

 “爾往複三次,歷經半載,到如今卻還是這個結局。那要你還有何用?”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