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明鐵骨》第三十五章 3代之盛
(今天三更!求支持!)

裂土宗室為諸侯!

當真是膽大包天。

在這一瞬間,呂留良甚至有一種想要站在起來大聲訓斥葉適之的念頭。

畢竟,自從秦朝以來“大一統”思想,早就滲透到了國人的骨子裡,雖然漢晉皆有分封,但那並不是真正的裂土。而現在葉適之的建議卻是“裂土”。

此時,呂留良甚至有一種感覺,他甚至懷疑自己最初的選擇是對還是錯。

清虜入寇,宗室不振,大權旁落,以至於天下迅速為虜佔據!

正是這樣的教訓,使得呂留良與顧炎武等人一樣,都是分封的支持者,當然,他們的主張各異,但是大抵上都是遵從明初的分封原則,也說是“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賜土”,藩王隻領兵駐扎要桉屏衛中央,不過為了防止削藩和藩王作亂,卻也對進行了一些改進,他們甚至借鑒了滿清的“滿城”,只不過,他們構想中的“滿城”,是藩城,藩城內有王府三衛駐防。

可無論如何,這種封藩衛國的弊端都是無法掩飾的。

一邊是削藩與靖難的歷史,一邊是清虜入寇,宗藩無力衛國的現實。

也正因如此,在分封一事上,朝廷爭論了三年,都沒有得出一個所以然,而現在,葉適之的這個裂土宗室為諸侯的建議,在讓呂留良震怒的同時,卻又讓他在冷靜之余,看到了副一種可能。

自古以來封土列侯都是一把雙刃劍,那怕封的是自家的宗室,也是如此。支持的人覺得它可以藩屏中央,有封藩衛國的作用。而反對的人則認為其導致分裂和戰亂。藩王可以藩屏中央,可是他們的力量有多強,那麽他們危險就有多大!若非如此,又豈會有成祖的靖難?

在這點上呂留良以及所有支持分封的人都看得非常清楚。

三代行分封建之製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那個時候,不過只是洪荒之世,聲教未通,各君其君,各子其子。實施分封製,自然是再適合不過。

所以既便是千年來的“大一統”思想,使得他抵觸裂土宗室為諸侯,可是他的心裡不得不承認這一辦法確實是上佳策——封於海外的藩王,即便是有兵,也無力割據。因為他們內部還有更多的挑戰——當地土民,他們必須要教化土民,才能安穩內部。

他甚至想到了雲南的黔國公,若是沒有黔國公封藩雲南,那雲南又豈會成為大明一行省,只可惜,最後黔國公和其它藩王一般,都被收走了兵權,可即便如此,黔國公對三宣六慰諸夷的影響力,也遠非朝廷所能相比。

“秦始皇統合六國,製天下以郡縣,自漢以來,遂為定製。此中國裂郡縣行分封,自然易起動亂,可若是將宗室分封於佔城、平南等地,他們所列之民,皆是新納夷民,如何安地撫民,才是當務之急。如此內患重重之中,分封宗親必定會竭盡可能與朝廷加強聯系,以尋求朝廷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持。即使是等到他們有能力割據地方,至少也要二三百年,至於想挑戰朝廷沒有四五百年是絕不可能,就如同周天子行分封一般,至少四五百年的時間內,大明都可將坐享其利而不受其害。”

昨天在回到宿舍之後,葉適之與李從業又談了許多,初時的突發其想,在他們的談論中,慢慢的越發成熟起來。

“封藩王於夷地建國,以宗室教化夷民,如此,非但可取藩王屏衛中央之利,又無割據地方之害。如此才是我大明分封之上策。”

葉適之說出這句話之後,呂留良的臉色變得極為嚴肅,而朱明忠面上的微笑,

同樣也談去了。“還有一個好處,你沒有說。”

過了好一會,朱明忠終於開口說道。

“那就是若以此封邦建國的話,大概這天下的人才,也就多了不知多少去處,就像我大明,因弘揚實學,所以經學、八股盡廢,如果行封建之製,這天下的人才,就如春秋戰國時一般,此所不容,可往他所,在此國混不下去了,可以到別國去。你們說是不是,到時候,可就不僅僅是君擇臣了,臣同樣可以擇君嘛。”

“什麽?”

原本還只是夷地封邦建國好處葉適之頓時驚呆了,呂留良、李從來也驚呆了。無論是葉適之說什麽都不會讓他們更加吃驚了。

“君可擇臣,臣亦可擇君……”

此時的李從業顯然已經忘記了這位的身份,他喃喃自語著,盡管神情呆滯,但是目光卻顯得有些狂熱。

“哈哈,臣亦可擇君……”

李從業忽然站起身來大笑著,他甚至笑得眼淚都流了出來。

“如此,如此……我大明必將再,再現三代之世,再現三代之世!哈哈……”

何為三代之世?

不正是分封之始嗎?

但凡是任何一個讀書人的心中,都有一個“三代”的夢想,在他們心中,三代無疑是古往今來最完美的時代,也正因如此,當李從業笑喊出這句話後,所有人都看著他,

“哈哈……三代之世!”

李從業忽然睜開眼睛望著那位公子縱聲大笑著。

朱明忠卻只是冷冷的望著李從業並不說話,他的姆指在杯邊輕輕的劃動著,整個人都在那裡沉思著。

思索著什麽?

思索的自然是某種程度上的競爭。

君可擇臣,臣亦可擇君!

春秋戰國時為何學說紛雲?正是因為人才以及學術的流動,歐洲在近世,為何崛起,也正是因為相比於的中國的大一統,分裂的歐洲人才的流動是積極的,學術以及科學上的競爭是激烈的,而這一切,恰恰是大一統的王朝所不能提供。

大一統的王朝固然阻止了分裂與混亂,但是同樣也帶來了學術上的自負與停滯,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興儒學罷百家,就是某種學術上的大一統,而這一種大一統的原因是什麽呢?

是因為對於統治者而言,百花爭鳴的學術思想,同樣也是危險的,為了便於統治,古人總想找到一個捷徑。所以,他們選擇了罷百家,大帝國的統治者,不僅需要大一統的天下,同樣也需要大一統的受他控制的學術。

這是好事嗎?

對於統治來說,是好事,因為學術和思想是受他控制的。但是對於文明發展來說,這是好事嗎?

作為皇帝,朱明忠當然不能僅僅隻考慮文明,實際上,作為皇帝,他甚至變得更加自私了,過去,在反清的過程中,他考慮更多的是文明的延續,甚至考慮到在海外延續中華文明。但是現在,作為皇帝,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讓他的帝國千秋萬代。

自私是人的本性。

也正是這種本性告訴他人,封國建邦是天下混亂的開始。統一不容易,不能設立不利於統一的封建制度,統治如此幅員廣大的帝國必須保證中央集權,絕不可分權。

可另一方面,另一個聲音同樣也在告訴他,於夷地封國建邦,並不是壞事,至少可以像周天子分封天下時一樣,讓中華文明借著分封再一次擴散,南洋以至於整個世界,都將會受到漢文明的洗禮。

就文明的發展來說,這種擴散無疑是符合漢文明利益的。同樣也是符合國家利益的,畢竟,自此之後,大明都不需要再負擔宗室的開支,而且可以獲得“藩屏中央”好處。

可是,這真的最好的選擇呢?

“為避免藩王割據,可以設立“藩禁”,兩藩王就封後不經朝宮奏準,不許敘會相見,藩王就封後,不經特許不得還京入朝……”

這邊因為“三代之世”激動不已經的李從業話, 更是適當的補充了葉適之之前的不足之處。

“全無必要!”

葉適之搖著頭,然後繼續說道。

“既然已經封邦建國,何需再設藩禁,若是如此,豈就是於共藩國為王府,將其禁於藩國之中,與其如此,反倒不如乾脆一些,不加限制,況且他們於夷地身處蠻夷之中,必定是以國人領野人,若是野人反抗,必然興兵討伐,如若一國野人勢大,其藩王自然可請求就近的宗親興兵來援,嗯,也就是“尊王攘夷”,如此又豈需要設立藩禁?”

尊王攘夷。

在他們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的言道著,心情無法平靜的呂留良,不時的看著陛下,他看到陛下的神情肅穆,並沒有因為兩人的言語顯露出絲毫的怒氣,同樣也沒有因為表示出歡喜之意,而只是靜靜的坐在那裡,似乎就是一副任由他們說下去的樣子。

不過呂留良能夠看得出來,似乎陛下真的在思考著這件事的可能。

陛下會如何選擇?

封邦建國!

將宗室分封於海外,似乎,並非不可能。至於苛待宗室,如果僅僅只是將他們的王府設立於海外夷地,倒也難免有這一說法,可如果是讓他們於夷地建國,這又怎麽會是苛待呢?

只是陛下?

就在這時,呂留良聽到一直沉默不語的陛下的說道。

“你們可知我大明有多少宗親?”

親,點擊進去,給個好評唄,分數越高更新越快,據說給新打滿分的最後都找到了漂亮的老婆哦!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