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明鐵骨》第三百二十四章 換裝
清河的第一批工廠是什麽?自然就是軍需工廠,實際上,一直到現在,軍需工廠都是清河最重要的產業,不僅僅只是武器的生產,畢竟超過十萬忠義軍每年所需要軍裝被服皮具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從毛呢廠到織布廠再到軍靴廠,在清河圍繞著軍需生產已經建成了一大批軍需工廠,而這此工廠現在不僅生產各種軍需被服,其生產的產品同樣也供應民間,比如毛呢廠生產的呢料、織布廠織出的布匹。

 在民間都有著大量的需求,不過軍需產品仍然是各家工廠最重要的產品,畢竟,他們從一開始創辦,就是為了滿足軍需生產上的需求。

 因為再過幾個月就到了新一年的征兵期,到時候會有數萬人應征服役,而且還有十幾萬軍人新一年需要下發的軍裝,所以,這被服廠中顯得極為繁忙,數百名女工在廠房中不斷的揮舞著手中的剪刀,在那裡剪裁著布匹,將整匹的布剪裁成合適的布塊,然後被堆放在一旁,等待運出發包給城市周圍的婦女縫製。

 在這個時代平民百姓的衣服鮮少求助於裁縫的,都是家中的婦女們自己動手縫製。

 盡管創辦了被服廠,但是因為沒有縫紉機的關系,所以忠義軍的被服都是分包給城市以及周圍邊市鎮的婦女縫紉,她們不會裁剪軍裝款式也沒關系,所有的被服都是在被服廠就已經剪樣,她們只要依樣縫紉就可以了。

 正是這種分包生產,使得忠義軍每年可以向軍人們提供兩套單軍裝以及一套呢絨軍裝,當然還有兩件與網球衫相類似的襯衫以及毛衣等衣物。

 當然這種分包生產,也是這個時代大規模軍裝生產必然,甚至在史書上還有皇后為軍人縫紉軍裝的記載。

 而這個時代的人們對於這種分包生產可以說是輕車熟路,他們很快把活計都分派了下去,並且制定了驗收標準,縫紉不合格的則需要罰賠償布料。

 而為了避免被罰布料,那些婦人往往需要縫的極為結實,才能符合軍服的要求。

 一大清早,在上工的鈴聲還沒有響起來的時候,一早就從鄉下趕到城裡的桂雲,就來到了被服廠,排著隊交著縫好的衣裳,領工錢,然後再領新的衣料。

 “下次鎖邊不需要把針拉的太緊,這鎖邊就是用來縫製織物的毛邊,防止布料的毛邊散開。這個鎖邊拉緊了,反倒可能適得其反,還有這個針腳也要更密實一些,下次要注意了……”和其它人一樣,在桂雲交出縫好的軍裝時,那查驗軍裝的查驗員,則一一查看著衣裳的針腳、板樣,然後再挑出一些毛病來,對此,桂雲倒是不擔心,打小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做起了針線活,一手針線活在村裡也是數得著的。

 自然也就不擔心什麽會因為針線活不好,而被拒收。不過即便是如此,在這查驗員檢查的時候,她仍然小心翼翼的看著,畢竟,這每一件軍裝都是她費著心血連天加夜的縫製出來的。

 “其實,這縫軍裝也就是密實一些,倒也沒有什麽新鮮的。”在桂雲心裡這麽尋思著的時候,那邊查驗員則在檢查著她交來的十件軍裝,一番仔細的後才對她說道。

 “行了,一套軍裝37文錢,十套的工錢就是370文。”370文!

 在接過那個領款單的時候,桂雲隻感覺她的呼吸變得有些急促,這是她掙到的第一筆錢。

 十天370文錢,若是乾上一個月的話,怎麽著也能掙個一兩銀子吧,一年就是……就在桂雲算著一年能掙上十幾兩銀子的時候,她卻聽到那人對她說道。

 “好了,先去銀行把支票換成錢吧,現在新軍裝的款式還沒下來,廠子裡暫時沒有活。”暫時沒有活?

 新軍裝還沒有下來?什麽新軍裝?桂雲拿著手中的領款單,不解的看著查驗員。

 “沒活幹了?”旁邊的人也跟著問道。

 “就是,怎麽,怎麽會沒活幹了?”

 “可不是,俺們家還等著俺縫衣裳吃飯哪。怎麽能沒活了呢?”

 “不是沒活乾,是新軍裝的款式還沒有定下來,咱忠義軍要換新製服了。等新軍裝的款式下來了,到時候自然也就有活幹了。”換什麽新製服啊,這衣服不是挺好的嗎?

 在街上走著,懷揣著三角銀元和70個製錢的桂雲有些不滿的嘀咕著,甚至在瞧見那街上的兵卒時,心裡也忍不住尋思著。

 “這麽好看的衣裳,還換個啥?”在桂雲於心裡這麽抱怨著,為沒有活乾而心惱的時候,那邊的經略使衙署內李富貴則站在公房門前。

 作為衙署裡的衛兵,這並不是他第一次來到這裡,其實就在一個小時前,他就在走廊處與戰友換崗,不過,現在他又一次來到這了這裡,但並不是作為衛兵。

 因為出身重步兵營的關系,所以李富貴的身材頗為高大,足足有5尺8寸,長期的體力勞動和軍事鍛煉又度上讓他身材魁梧結實,他就理所當然的成了一名重步兵,後來更是被抽到衙署衛隊。

 而現在他穿戴著新式軍裝,而且還配有整齊的全套裝備,準備給經略使審閱。

 “李富貴,進來吧。”門裡面傳來了長官的聲音。李富貴趕緊一推門走了進去,不由嚇了一跳。

 只見公房裡面,除了有經略使之外,還有忠義軍的十幾位將領都坐著在盯著他看,好像戲文裡面三堂會審的模樣。

 李富貴連忙敬了個禮,大聲說:“報告!衙署衛隊上等兵李富貴奉命前來報到!”王得雲站起來還了個禮,然後說道。

 “稍息!”

 “是!”這樣的對答出現在17世紀,確實太過唐突了,但這恰恰是忠義軍最大的不同之處,看著這有板有眼的一幕,找到幾分熟悉感的朱明忠目光中甚至不由的流露出得意的眼神,畢竟,這一切正是他引入這個時代的。

 同時仔細的打量著眼前的這個士兵,他手持十四年式燧發銃,盡管早在去年燧發步槍就已經定型,但是直到今年才被定型為永歷十四年式燧發銃,其整體與英國的長款褐貝斯極為相像,同樣采用了鋼製探條以及銅護帽,而為了使火槍更為耐用,槍管燧發機等部件又增加了用料。

 除了長款之外,還有供騎兵以及海軍使用的短款燧發銃。當然,在民間以及其它明軍的口中,這種十四年式燧發銃和之前改造燧發銃、燧發銃一樣,都被稱為

 “自發銃”或者

 “石發銃”,而現在,標準化的名稱就是

 “十四年式燧發銃”,十頭上是十四年式刺刀,身穿著新式式軍裝,牛皮製成的類似德式Y帶連接著腰間的牛皮武裝帶,腰間是兩個大小相當的子彈盒。

 看起來倒是很是威武。

 “經略使,這種彈藥盒提牛皮製成,內部浸油木作彈盒內撐,內撐上有三排二十九個彈藥孔,可以裝處二十九個定裝紙殼彈,每人攜彈量五十八枚……”當王得雲在那裡作著講解的時候,朱明忠全是一副興致勃勃的樣子,他注意到這兩個彈盒,與他最初仿製日式明治三十年式子彈後盒不同,改變的不僅僅只是尺寸,在彈盒一邊還有一個小盒。

 這時王得雲則指著彈藥盒繼續做著講解。

 “因為擊發燧石與彈藥一樣都是消耗品,舊式彈盒在設計上並沒有考慮這一點,所以士兵不得通過空出一個彈倉的方式裝燧石。而這個小盒子就是用來裝燧石的。”盡管當初朱明忠借鑒後世的武器攜具設計了一套頗為先進的攜具,但是在實際使用中還是碰到了問題,現在對其進行改良,是為了更適應時代。

 對於這樣的改進,朱明忠自然持歡迎態度,甚至在他看來,這意味著軍工廠正在一點點的扔掉拐杖,開始學習自己走路。

 。

 “這是水壺。”王得雲指著李富貴後腰間的一個圓筒形的東西。

 “和過去一樣, 水壺是用竹筒做得,隻不現在它更大了一些。外面加上布套,可以讓士兵方便使用背帶背掛在身上,相比過去,使用更方便一些。”那水壺的模樣看起來倒是有點象後世德軍的防毒面具盒,朱明忠暗自尋思著,竹筒水壺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野外行軍打仗的標配,北方的遊牧民族用羊皮水袋,而漢人就是用竹筒,隻過過去對竹筒的大小沒有要求,現在的要求是可以裝至少1.5斤水。

 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當然,現在還會通過浸油等工藝處理以保證它不至於因為長期使用而腐朽。

 而腰帶的另一邊則掛有布製的手榴彈包,裡面裝著軍工製造的拉發手榴彈――雖然拉發手榴彈的成本相對較高,但是使用的效果極佳,原本的舊式手榴彈已經被賣給了鄭成功、張煌言,甚至被輸送到了北方義軍。

 “等軍隊明年完全換裝之後,又能有一大批物資接濟北方的義軍了!”—————————————————————————故事很精彩,正在繼續,還請大家多多支持!

 求支持、求推薦……歡迎大家加入《大明鐵骨》讀者交流群:150536833一起討論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