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后,得到消息的江氏便帶著陳雨晴四姐弟回了京城。他們知道或許以後會長期住在京城,家裡的許多東西都搬了過來。
陳阿福領著孩子回去吃了頓飯,也沒有去看陳雨暉。在她想來,陳雨暉無可救藥,以後不想再跟她有所交集。
十六日,謝府正式請媒人上門說媒,陳家允了,陳雨晴和謝峰終於定了親。
江氏喜極。謝峰的家世和人品、才學,無疑是這麽多年給陳雨晴說的最好的後生,比之前所有的後生都好。她十分感激陳阿福和楚華,因為這樁婚事就是這兩個人暗中促成的。
臘月二十八,當人們正沉浸在要過年的喜氣中,皇上駕崩了。
新皇宣布為先帝舉辦隆重的葬禮,京城文武百官吊唁、哭靈,有一定級別的官員還要集中齋戒三天,不能回家。京城三品以上的命婦要進宮哭靈三天,她們是早上進宮晚上出宮。
這個噩耗讓太皇太后悲傷不已,本來已經大好的身體又挎了,正月初二也薨了。先帝的喪儀還沒有完全結束,皇家又迎來了第二場喪禮。
太皇太后薨了讓三夫人肝腸寸斷,哭暈過去幾次,陳阿福一直貼身照顧她,寬慰她,還陪她在宮裡住了三天。
初五晚上,哭靈結束,陳阿福才扶著臉色蒼白的三夫人出宮。
楚四爺楚令衛正等在宮門外。楚令衛看到幾乎脫了形的三夫人,眼淚都湧了上來。上前扶著她說道,“娘節哀,你這樣,我皇太外祖母在天之靈會難過的。”
把三夫人交給楚令衛,陳阿福終於松了一口氣。這幾天,她心裡急得不行,因為家裡還有三個一到兩歲的孩子。想到他們晚上哭鬧不休,陳阿福的心都在流血。
回到侯府,陳阿福直接去了安榮堂。聽楚令衛說,這些天四個孩子都和爺爺一起住在安榮堂的。
一進屋,看見楚含嫣坐在錦凳上跟羅梅翻花繩,三個小的在跟動物之家玩,楚侯爺坐在一旁看著他們。
一看娘親回來了,幾個孩子都向她衝來。小哥倆一人抱條娘親的腿喊著“娘親”,楚含嫣牽著樁子不穩的小玉兒,小玉兒則抬頭望著娘親哭,委屈得不行。
陳阿福把小玉兒抱起來說道,“好孩子,娘親回來了。”
她跟楚侯爺告辭,領著幾個孩子回了竹軒。
正月八日,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李澤平正式即位,並改建弘年為慶觀元年。封單皇后為皇太后,原太子妃為皇后。幾位沒封王的皇子也被封了王,賜了府弟,十一皇子李澤泰被封和王。二皇子的胞弟八皇子被封肅王,派去守皇陵,永世不得進京。
聽說小十一封了王,等府第裝修好就會搬出來,陳阿福心裡挺高興。以後,看到他的時間更多了。
陳世英也正式被任命為工部右侍郎,主要業務之一就是管屯田、種地。
二月底,那些二皇子一黨的余孽也基本清理出來了。情節惡劣的,七歲以上男丁斬立絕,女眷或被沒入教坊司,或允官妓。情節稍輕的,當事人斬立絕,其余家人流放三千裡。而何家就屬於情節較輕的,除何全被斬,其余人都流放去瓊州。
據說,何全死前見老妻和大兒子最後一面,讓老妻同意二兒媳婦合離,保全她肚子裡的孩子。當老妻告訴他說,陳雨暉的孩子被兒子打落胎,皇上已經判他們合離的事後,哭出了聲。
馬家屬於情節嚴重的,主家按情節嚴重的處理。而楚含嫣的外家因為只是族親,一家人被判流放北地,允為軍戶。他們比流放瓊州的人家好得多,或許皇上看在未來和王妃的面子上也不一定。
陳阿福覺得那家畢竟跟楚含嫣有血親,不好一點不管。便讓羅方給押解軍士送了不少銀子,請幫忙照顧一下。又以楚含嫣的名義送了她外祖父一些銀子和藥材,讓他們以後的日子好過些。
敢幫助流放人員的,或許也就只有未來的和王妃了。所有人都知道,和王爺最得太后娘娘和皇上的寵愛。
二月二十七日是和王爺的九歲生辰,太后娘娘肯定要為他慶生。陳阿福一早就做了一個生辰蛋糕讓人送進宮,一同送進去的,還有陳阿福親手做的一套內衣褲,以及楚含嫣編的一條靚藍色手鏈。
令陳阿福沒想到的是,這天傍晚和王爺居然來楚府了。
陳阿福又高興又納悶,問道,“你怎麽出宮了?”
和王爺過來倚在她的身旁,說道,“自從我父皇駕崩後,我母后一大半的時間都在理佛,我只有在巳時前能看到她。若不是我皇兄和我苦苦相勸,我母后都想出家……”他的眼圈有些紅了,穩了穩情緒,又說道,“我想吃嶽母親手做的碎肉雜醬面,就來了。”
陳阿福聽了,便笑著去後院做雜醬面,又讓人去安榮堂把幾個孩子接回來,再把三夫人和楚令智請來竹軒吃吃長壽面為和王爺祝壽。因為沒有準備,時間又短,就不請滿請了。
和王爺又向楚含嫣晃了晃胳膊,手腕上那條靚藍色的鏈子異常顯眼。他笑道,“妹妹的手越發巧了,這鏈子編的真俊。”
楚含嫣笑著說,“王爺喜歡,我以後多給你編幾條。”又說道,“娘親說,明年我就可以學繡花了,到時候給王爺繡手帕,繡荷包。”
和王爺聽了更高興,說道,“好,我等著。”
華燈初上,東屋炕桌上便擺了一大盆子面條,幾大碗苕子。陳阿福調了幾種苕子,有碎肉,韭菜炒雞蛋,香茹燉小雞,薑汁蝦仁。
和王爺笑道,“我隻吃碎肉雜醬面,什麽面條都沒有它好吃。”
陳阿福幫他調了一碗,他吃完了又要。陳阿福又給他調了半碗,便不許他再吃了,說晚上吃多面條不好克化。
看到和王爺喜歡,小哥倆也非得吃雜醬面,吃得半邊臉都花了。
還沒等陳阿福掏帕子,和王爺就掏出綾帕幫他們擦了,哄道,“慢些,還多,這面條只有咱們三個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