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陽光下的德意志》第147章 夜宴 23 終
  太子宮五人組的軍械庫愉快的冒險歷程,在最後卻變成了令人厭惡的一地雞毛,倒了胃口的五個小家夥們,在施托施先生的護送下,滿臉不愉快的悄悄地返回了太子宮。

  這個夏日的夜晚注定是不平靜的,不但喬伊與奧伊倫堡伯爵之間起了衝突,威廉與謝爾蓋這兩個情敵之間,也在這場青春聚會裡動起了手。

  喬伊為威廉青春趴體而設計的這個酒吧,從根源上講,就是一個洋溢著男性荷爾蒙的酒吧,無限的酒水、漂亮的侍者、炫目的燈光、彌漫的雲霧,各種的遊戲和娛樂,本身就讓年輕的男士們血脈噴張了。

  當赫爾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也就是小毛奇出現在在酒吧的時候,整個會場從激動變成了瘋狂。小毛奇在酒吧裡肆意分發著,隨身帶來了大量的氣球,在這些牛腸衣製成的氣球裡面,充滿了喬伊先前所放棄的笑氣。

  酒精與麻醉品的相遇,注定讓這場原本就充滿荷爾蒙的聚會變樣了,不知從那一刻起,一個小小的爭執變成了激烈的口角,隨即就變成了一場拳腳之間的衝突。

  無論多麽善於表演和理性克制,在酒精和麻醉品這兩個魔鬼的面前,仇恨終究會爆發,當威廉把白手套扔在謝爾蓋大公面前的時候,一場貴族間決鬥不可避免的出現了。

  按照維多利亞時期英國人的說法,當時整個歐洲大陸籠罩在,決鬥這種野蠻人的氣息之中,唯有英倫三島的人才是重視理性,善於壓抑內心感情魔鬼的衝動,對自己的行為有絕大自製力的文明人。

  用人話說就是,男人要能忍住氣,不去發泄失控的情感,才是紳士的象征。再通俗點表述就是,要想生活過得去,頭上就要有點綠。

  如果說十九世紀的德國是搞基的社會形態,那麽英國就是通奸的社會形態,來路不明的偉大的丘吉爾首相,就是這個時代最好的寫照。

  對於是用劍來捍衛男性尊嚴,還是用理智捍衛男性尊嚴這件事上,如果是因為家庭與孩子,喬伊用腳投票選擇前者,但是為了沒有任何必要的爭執與鬥毆,喬伊會選擇後者。

  酒精與麻醉品雙重作用下的威廉大腦,早就沒有了理智的空間,在扔出白手套之後,趁著決鬥要擇期舉行,威廉決定先用拳頭解決下他與謝爾蓋之間的問題。

  乏善可陳的拳腳之爭暫且放到一邊,還是先說說,這場要擇期舉行的貴族之間的決鬥。

  一戰之前,歐洲大陸的決鬥方式經歷過兩個階段,前期被稱為司法決鬥,後期則被叫做榮譽決鬥。

  司法決鬥最初被當成一種司法裁決手段,屬於教會規定的上帝裁判的一種。當貴族對皇帝、教會或者法庭的裁決不滿的時候,貴族之間可以依照上帝的名義,用劍帶來的死亡,來決定誰才是上帝判定的正義方。

  勝利者自然是正義者,失敗者或者說死亡者,必定是非正義者。很有些成王敗寇的味道,也就是常說的,勝利者書寫歷史的由來。

  後來,這種司法決鬥被認為是蔑視皇權、教權和法律,被逐漸的禁止。但是為維護自身或親友的名譽和尊嚴而挑起的決鬥,即榮譽決鬥,很快的代替了司法決鬥。所以威廉認為謝爾蓋在酒精和麻醉品作用下,對伊麗莎白的言語侵犯了自己的尊嚴,要跟謝爾蓋做榮譽決鬥。

  必須說明,歐洲大陸的榮譽決鬥多發生在貴族階層中,對於貴族而言,榮譽高於一切,捍衛榮譽的方式之一就是決鬥。

簡單點說就是,你瞅啥,不服就乾!  當然貴族之間的決鬥,不是說開始就開始,還需要遵守大量複雜的、繁瑣的流程和禮儀之後,才能開始。說決鬥就決鬥的是街頭混混們的戰鬥方式,不符合貴族們的格調和身份的。

  威廉與謝爾蓋兩人之間的決鬥,一般來說要嚴格遵守如下規則:

  首先,接受決鬥者,這裡是指被扔手套的人,也就是謝爾蓋有權選擇武器和決鬥方式。十九世紀的決鬥武器,各國還是不一樣的,德國人最常見的決鬥武器是長劍,而俄國人則更喜歡手槍。

  其次,要選擇一個雙方都認可的證人。證人在貴族間決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一方面是決鬥規則要求,必須要有證人在場,對這場決鬥做見證;另一方面,證人通常與被侮辱者一同討論他受到侮辱的程度和對決的性質,雙方只是形式上的較量,還是來場真正的生死對決。

  決鬥前,證人還會最後一次對敵對雙方進行調解,若調解成功,會取消決鬥,或只是走形式而不傷及對手的要害。但若調解失敗,便開始準備生死決鬥。

  如果決鬥武器是劍,證人要檢查雙方劍具的狀況;如果是手槍,則證人要為雙方的手槍裝上子彈,設定好射擊的界線。如果是生死決鬥,那麽結束後,證人還要帶走死者。

  最後,決鬥規則通常規定,女士不得參加決鬥,其名譽由男士來捍衛。但歐洲決鬥史上,也有很多女性親自下場,來捍衛自己榮譽的情況。

  與德國人的決鬥相比,俄羅斯的決鬥是極其危險的,所有研究十九世紀貴族決鬥歷史的學者們,普遍認為俄羅斯的決鬥被稱為“合法的殺人”。

  不是說德國人喜歡用劍決鬥,就比俄羅斯人喜歡用手槍決鬥安全,一個好劍手同樣能隨意的解決對手的性命,而且德國同樣也有手槍決鬥的情況。

  關鍵的問題是,德國人雖然熱衷決鬥,但是對生死決鬥的認識大大地淡化了,德國人認為只要迫使侮辱人者,去面臨真實的失去生命風險,對恢復榮譽來說就已足夠了,即使這個危險不是特別大。

  舉個例子,就用俄國人最喜歡的手槍決鬥來說,畢竟這次是威廉把白手套扔給可謝爾蓋,所以按照規則,謝爾蓋大公極大的可能選擇手槍。

  德國人的手槍決鬥在固定位置進行,決鬥雙方的距離在35步(20米左右)或者更遠一些,然後按抽簽確定的先後順序,兩人輪流進行射擊。

  在這種距離情況下,以十九世紀手槍的精度,死亡這種嚴重的結果,是可能發生的,但絕不是一定會發生的,大多數決鬥都是以不流血而結束的。

  但是,俄羅斯最典型的手槍決鬥的固定界線,距離是在15步(7米左右),或者距離更短,小於10步(5米以內)。這個距離就是再爛的搶手,再差勁的手槍,也能給對手造成重傷或死亡。

  做為被扔了手套的一方,謝爾蓋要是準備跟威廉同歸於盡的話,很可能按照俄羅斯規矩選擇10步以內。

  即便本著俄羅斯人友好和諧的態度,把決鬥距離定為傳統的15步左右,有可能這種距離的決鬥最終結局不是太壞,但是也不一定,普希金就是在20步的距離,被對手射殺。

  要是覺得不想那麽友好和諧,又要再來點刺激的,還可以推薦威廉與謝爾蓋進行障礙式行進決鬥。

  決鬥雙方相距離25步左右,用任意物品橫在兩人的道路中間,作標志界線的障礙物。兩個決鬥者分別站立在,距界線障礙物同等距離的位置。手持手槍,槍口朝上,聽到命令後雙方開始相互迎面前進,行進速度不限,可以短時間停留,但禁止後退。

  這種障礙式行進決鬥的規則有兩種。第一種是射擊的人有權站在他開槍的位置不動,與對手拉開距離,減少對手射中自己的概率,這在德國更為流行。

  而第二種是俄羅斯通用的規則,即決鬥者有權要求讓對手走近自己,也就是說,不允許拉開距離,只能是不停的縮短射擊距離。如果首先射擊的人,沒有打死或者重傷對手,那麽最終會變成一個手無寸鐵的目標,而站立在對手面前。

  決鬥的一方只要挺過對手的射擊,就可以在最小距離從容瞄準和射擊。後世黑幫電影裡,俄羅斯黑幫那句著名的俄語“кбарьеру!”(到界線前來!),就是因此而來。

  如果某一方覺得自己射擊水平有限,又要打死對手,那麽更刺激的決鬥方式出現了,就是互相用手槍抵住對方的額頭。決鬥雙方保持確保射中的距離(一般是5步以內),兩支槍中僅一支裝有子彈,抽簽選擇武器,而後雙方同時互相射擊。

  這種方式在現代的電影橋段裡,被進化為俄羅斯輪盤賭,總是以一方的死亡為結束。

  所以,在十九世紀,與從來不畏懼死亡的俄羅斯貴族決鬥,絕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畢竟在德國,如果決鬥雙方都沒有射中,通常會結束決鬥,決鬥者的榮譽被認為據此已恢復了。但是,按照俄羅斯的決鬥做法,要按照“最後的結果”的要求進行決鬥,如果雙方都射擊了而無人被打死或者打傷,手槍再裝上子彈,繼續決鬥,直到決鬥的一方死亡為止。

  做為被扔了白手套的謝爾蓋大公,做為決鬥接受方,一個歷史上有名的強硬派,一個絕對的俄羅斯好鬥之人,是絕不會采用俄國人稱之為“滑稽可笑的決鬥”的德國規則。

  所以第二天清早,酒醒以後的威廉,就開始對自己昨晚,對著謝爾蓋扔白手套的作死行為,感到後怕了。

  周末太子宮的早餐桌上,腓特烈皇儲夫婦看著威廉,一臉的愁雲慘淡,在昨晚把大發酒瘋的威廉接回太子宮的時候,有侍從悄悄把威廉王子與謝爾蓋大公要決鬥的消息,匯報給了皇儲夫婦。

  一大早,皇儲夫婦就派出斯托克馬爵士出面安排拜訪謝爾蓋大公的事宜,腓特烈皇儲夫婦準備盡早的去問候,昨晚在感情與肉體上,受到雙重傷害的謝爾蓋大公,盡力嘗試解除這場貴族間的決鬥。

  另外,斯托克馬爵士還要去趟柏林的報社,最大可能的掩蓋這件鬧心的事,昨天的這場衝突,可是早早的落入媒體的眼中。

  從皇儲夫婦得知威廉要與謝爾蓋決鬥的那一刻起,腓特烈夫婦流露出的只有無盡的擔心,沒有對威廉和喬伊有絲毫的指責,父母越是如此,喬伊就越是擔心害怕。

  所以早餐桌上的喬伊很安靜,與威廉一樣的小心翼翼,畢竟這場酒吧衝突的源頭還是在自己,要不是自己順著威廉的意思,半是鼓勵,半是慫恿的組織,估計也不會有昨晚那麽糟糕的局面。

  在餐桌上,通過威廉的口述,得知是該死的小毛奇帶著大量的笑氣來到這場聚會,喬伊立刻明白,自己雖然是這個事件的始作俑者,但帶來麻醉品的毛奇才是真正凶手。

  喬伊不由得在心中怒罵道,“這個軍事上的蠢貨與白癡,不但生活上是個同性戀,沒想到居然還喜歡嗑藥,真是毛奇家的最大恥辱!”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