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陽光下的德意志》第177章 假期 4
  在軍隊事務上,尤其是與德國陸軍相關的方面,腓特烈皇儲與老宰相之間,都極有默契的從不做任何的討論。

  所以,從喬伊作為父親與老宰相的智囊起,時至今日,與父親和老宰相能談論的,也就是他們負責下的經濟、外交、社會、文化教育等內政事務。

  皇儲與老宰相不談論軍隊的原因,就是德意志帝國境內的軍隊們,要麽直接隸屬於皇帝,要麽是屬於國王的,從來不是屬於帝國的。

  即便,出於軍政要與軍令分開的分治平衡原則,德意志帝國在國家層面有負責軍政的戰爭部,或者更確切講,應該叫陸軍部。同樣,德意志帝國境內的其他王國,也有隸屬於自己王國下的戰爭部。

  戰爭部表面上是劃歸在帝國政府的名下,屬於俾斯麥宰相領導下的德國政府的一部分,但實際上,任何涉及到德國軍隊的事情,戰爭部長都是直接陛見皇帝,由威廉一世皇帝直接對軍隊事物做出決斷,絕非老宰相大人。

  所以,德意志帝國的戰爭部,實際上是普魯士國王,或者德意志帝國皇帝的陸軍部。

  自德意志帝國成立之日起,就是這麽一個充滿了古怪的、妥協的政體。

  你說它專製吧,可它卻是由各個王國、公國等等組成的聯邦,每個聯邦成員都有相當大的政治自由性,有些成員甚至擁有在國防與外交上的絕對權力,根本沒有任何權力集中製的表現。

  政治上的自由度,這一點不要說英國人不如,即使連號稱民主共和的死敵法國,也都遠遠不如。

  你說它民主吧,但它的軍隊屬於皇帝和國王,並且不受帝國政府的管轄,甚至在喬伊的前世,到了德意志帝國的末期,帝國完全變成了是被軍人把持的軍政府。

  軍隊對德意志帝國的把控能力,比公認獨裁的俄羅斯帝國還要厲害。

  在這麽一個複雜的政治環境裡,皇權威嚴最重要的體現,就是對軍隊的控制力,即使老宰相敢於欺負老皇帝,但也從來不去觸碰帝國的軍權。

  同樣,腓特烈皇儲那怕有最優先的皇位繼承權,身為曾經的普魯士戰爭英雄,帝國元帥順位中的第三人,有大量的軍中袍澤舊部,那怕是尋求施托施將軍在海軍方面的支持,也要經過老皇帝的允許。

  無論如何,皇儲夫婦再怎樣支持自由主義,但也明智的從不去挑戰,自己父親對於軍隊的掌控。

  德意志帝國的軍隊,依舊還是威廉一世陛下一個人的軍隊。

  所以,喬伊也只能從哈索的嘴中,大概的聽著老皇帝與一群軍人們,討論這個源於自己的智利計劃中的軍事部分,而謀劃這件事的腓特烈皇儲、俾斯麥宰相和自己,只能是靜靜的旁觀。

  夏洛騰堡宮東廂,白廳旁的巨大會議室內,關於這個智利軍事計劃的爭論,已經激烈的延續了很多天。

  所有的歐洲人都承認,普魯士軍隊的血液中充滿著紀律,可普魯士的軍人們明白,自己血液中的紀律並非天生,而是源於腓特烈大帝制定的《軍事統一法典》,這本法典是所有普魯士軍人的行為準則。

  這場爭論的起點,就是《軍事統一法典》中,對於普魯士軍事力量的定義。

  在法典中,明確的定義到,皇家普魯士軍隊是普魯士國家與民族的唯一的軍事力量,而喬伊提議的組建的日耳曼民族志願軍,就與這個定義形成了嚴重的衝突,普魯士境內絕不能允許出現兩支武裝力量,而且其中的一支,

還沒有宣誓效忠於德國皇帝陛下。  在威廉一世老皇帝召開的軍事內閣會議上,對日耳曼民族志願軍的地位提出嚴重質疑的人,正是腓特烈皇儲的老熟人,帝國戰爭部長格奧爾-馮-卡梅克將軍,一個重視傳統,留著雪白山羊胡子嚴肅的老容克。

  卡梅克將軍進一步的指出,假使日耳曼民族志願軍宣誓效忠皇帝陛下,但這就意味著帝國在官方層面正式的插手南美事務,而南美並不是帝國的戰略方向,法國與俄國才是帝國的軍事重點,分散有限的德國軍事力量,並不符合德國陸軍集中力量獲得對敵優勢的傳統。

  老皇帝對於這位羅恩伯爵推薦的古板繼承者,心中也是頗為無奈,自己召開軍事內閣會議的初衷,其實是想支持兒子腓特烈皇儲的計劃,也是準備讓帝國軍事內閣為兒子在智利的計劃做軍事背書。

  可卡梅克將軍的意見,尤其是在戰爭部內很有代表性,即《軍事統一法典》的權威性不應被侵犯,普魯士軍隊才是普魯士王國的唯一力量。

  畢竟現在是和平時期,德意志帝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經濟建設上,能分配給軍隊的資源就是那麽多,多一個不受戰爭部管轄的競爭者,受到利益損失的必然是自己。

  人都是自私,尤其是在利益面前。

  有的人覺得日耳曼民族志願軍是一種威脅,同樣也有人認為,這支軍隊或許是個機會,能為全體普魯士軍隊爭奪更多的資源,只要把軍隊的蛋糕做大了,也就意味著大家的機會更多了。

  這同樣是一種利益。

  看重後一種利益的人,多是軍事內閣中的普魯士陸軍的督察長們,他們渴望德意志帝國能繼續的擴大軍隊,軍隊擴大了,軍人在德國社會中的話語權就越重,對軍隊的利益也就越大。

  至於軍隊內部的利益分配,畢竟那是軍隊內部自己的事,關起門來,大家都好解決。

  順便說一句,督察長是普魯士陸軍中特有的職位,在一戰時期被改稱為集團軍長官。其實督察長在中國有個更接地氣的名字,叫做督軍,原因麽,就是北洋陸軍參照的是普魯士陸軍架構,都有這麽一個職位。

  當然,很多中文資料喜歡把督察長意譯為軍團長,言簡意賅,所以後續將沿用軍團長的稱呼。

  1914年之前,德國陸軍的組織架構是:德意志皇帝-普魯士督察長/軍團長-普魯士軍長-普魯士師長-普魯士團,外加其他三個重要聯邦,巴伐利亞、薩克森與符騰堡的國家特遣部隊構成的。

  當然,霍亨索倫家也通過不懈的戰爭與聯姻,終將薩克森與符騰堡的軍隊並入了普魯士的軍事體系,這兩個王國的軍隊番號與普魯士一致,並且在參謀部與戰爭部內部,也有著大量的軍事人員交流,在裝備、後勤與作戰模式上是高度統一的。

  當然,巴伐利亞王國,依然是德意志帝國內部,一個特殊的獨立存在。

  五位普魯士軍團長中,常駐柏林的第三軍團的馮-庫舍爾將軍,是參加軍事內閣會議的軍團長代表,作為腓特烈皇儲的鐵杆部下,無論是從自身利益,還是腓特烈皇儲支持者的身份,自然從軍事內閣會議一開始,就與卡梅克將軍,就在日耳曼志民族願軍一事上爭執了起來。

  馮-庫舍爾將軍的觀點很簡潔,《軍事統一法典》中規定,普魯士軍隊的職責在於,保護全體普魯士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而且在智利的普魯士人中,有很多人擁有德國與智利的雙重國籍,所以普魯士軍隊理應擔負起保衛普魯士人的責任。

  第一次的軍事內閣會議,就在毫無結論的爭吵中結束,但利益之爭卻遠未結束,爭論的雙方為了獲得對自己有利的結果,都在努力的積蓄著力量,也都在尋找支持自己的盟友。

  卡梅克將軍意外的獲得了軍事內閣長官馮·阿爾貝迪爾將軍的支持,要知道自從卡梅克將軍接替羅恩伯爵,出任戰爭部長後,就在誰應該對普魯士陸軍的軍政管理負責上,與馮-阿爾貝迪爾將軍齷齪不斷。

  明面上,阿爾貝迪爾將軍與卡梅克將軍在維護軍事法典的尊嚴性上立場一致,實際上熟悉阿爾貝迪爾將軍的人則知道,將軍的密友,新任總參謀部軍需總監瓦德西將軍對腓特烈皇儲所提的智利計劃並不感興趣,瓦德西將軍更是柏林總參謀部裡, 主張聯合玻利維亞與秘魯聲音的背後支持者。

  站在多數人的一邊,謀求從戰爭中獲得最大利益,這種思想在總參謀裡,還是很有市場的。

  支持庫舍爾將軍,或者說支持腓特烈皇儲政策的人,很快就知道了軍事內閣會議的重要成員,軍事內閣長官阿爾貝迪爾將軍倒向了卡梅克將軍。

  軍事內閣長官是負責軍事內閣日常事務的具體負責人,負責德意志帝國軍隊所有軍政命令的上行下達,如果說俾斯麥宰相是德國政壇第一人,那麽阿爾貝迪爾將軍就是德國軍屆的第一人。

  從職責上來說,總參謀長毛奇元帥都不能與阿爾貝迪爾將軍相提並論,當年也就是戰爭部長羅恩伯爵能壓軍事內閣長官一頭。

  獲得阿爾貝迪爾將軍的強力支持後,幾乎所有了解普魯士軍隊的人都認為,那怕是腓特烈皇儲和自己的支持者們,也不無悲觀的承認,卡梅克將軍的意見將最終獲勝,而老皇帝威廉一世,將會按照軍事內閣會議的結論,否定腓特烈皇儲的智利計劃。

  或許,老皇帝可以被俾斯麥欺負,但是絕不會被自己手中的槍杆們欺負,更不會允許自己兒子的理想,就這麽容易的讓霍亨索倫家的槍杆子們破壞了。

  很快,阿爾貝迪爾將軍的前任軍事內閣長官,十九世紀使普魯士軍隊能夠戰無不勝的,一位真正的幕後英雄,艾德溫-弗萊爾-馮-曼陀菲爾元帥,被老皇帝召喚出場了。

  父親始終都是兒子的父親,無論多艱難,兒子的背後永遠有父親,這就是血脈的力量。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