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工業霸主德意志》第二百六十六章 被玩壞的3號坦克
新的作戰環境下,埃裡克決定對裝甲部隊進行大規模調整,第1裝甲師首當其衝進行重組、改編,501坦克營和502坦克營也被規劃到這一級別中,重新規劃為第111坦克營和第112坦克營。

 整個裝甲師被規劃為四個級別或單位,師以下為坦克旅,約3000人;摩托化步兵旅;約3200人,機械化炮兵團,約1200人;另外就是後勤體系。四個單位可以分化組合,在戰鬥中采取不同的打擊方式對敵方陣地或營區進行無死角覆蓋,最後出擊的摩托化步兵旅對戰場實施清場。

 坦克旅下轄2個坦克團,共有各型作戰坦克約300多輛。坦克團下轄2-3個坦克營,每個營配備各型作戰坦克70到80輛不等。戰時能夠獨立完成攻堅和掩飾步兵突擊隊的任務。

 裝甲師之下共有兩個獨立作戰指揮機構,即營指揮部和連指揮所,其中連部為最基層指揮機關,擁有獨立作戰能力,戰時以小規模穿插,突破敵方防禦體系,起到策應大部隊整體改變戰場形勢的作用。

 連指揮所由1個裝甲車偵察排、1個摩托化通訊排、1輛三號指揮型坦克以及10輛三號坦克組成坦克突擊隊排。

 但是,問題也來了,因為德國驟然組建的裝甲師、且增加了各單位坦克的配額,導致與外售訂單相衝突,雖然建制完整,但一直沒有滿編。生產跟不上,外銷型三號坦克佔用大量的產能。

 目前,每個營下轄的作戰單元分為輕型坦克連和中型坦克連,礙於四號坦克還只是停留在紙面上,離試驗型,測試等,最後正式投入生產還有一段時間。

 即使四號坦克下線,德國目前也只能給外售訂單讓路。而二號坦克也因為過時進入新兵營作為新兵訓練。

 這樣一來,目前僅有三號坦克一力支撐國防建設,其中三號A型和型被劃入輕型坦克連,C型和D型被劃入中型坦克營。

 A型和型均是50毫米36倍徑的坦克炮,C型為50毫米39倍徑的坦克炮,僅有D型裝備了一門75毫米36倍徑坦克炮。

 36倍徑的75毫米坦克炮讓三號坦克失去了本該擁有的機動性,為了保證射擊的穩定性,設計方有意限制了車速,所以,也只能算濫竽充數地劃入中型坦克。

 由於D型坦克的爛性能立即被叫停,所以中型坦克連雖然建制完整,但坦克的配置同樣沒有滿編。

 三號原型坦克因為性能和設計過時,被曼施坦因拿走了一部分,分別改成了一種代替裝甲車給步兵旅提供直接火炮支援的新型坦克,裝備的是一門75毫米24倍徑榴彈炮。這種型號在交付部隊後,定型為三號C/D型,為此,曼施坦因賦予了他一個新名稱,突擊炮,與突擊隊相得益彰。

 D型坦克的問世源自於德國的宿敵法國,在一戰中匆忙研製的2C超重型坦克,雖然隆美爾當時也在前線,卻沒有直接與之交手的機會。

 但是,隆美爾的心裡非常清楚,以三號坦克現役的50毫米坦克炮,對它對還夠不成有效的殺傷。於是,投機取巧地為三號型坦克改裝了一門更大口徑的75毫米36倍徑的坦克炮。這種小身板扛大炮的畸形產物被命名為三號坦克D型。

 三號坦克的小身板驟然壓上如此龐大的重型火炮,立即表現出不適症狀,速度也提不起來,遇到陡坡或下坡時,極容易發生翻車。

 曼施坦因清楚這個問題,實際上廠家也同時感覺強行加裝大型火炮後,三號坦克的穩定性發生了重大改變,這種改變會影響其衝鋒陷陣的性能,但現在還沒有別的辦法可以取代。

 曼施坦因考慮到這種坦克的效率實在太低,作為埃裡克安排在國防軍的裝甲武器總監,不得不立即喊停了D型坦克的生產,通過反覆驗證後,決定考慮在更大的平台四號坦克的基礎上研製一種專門用來反製敵方重型坦克的型號,以彌補D型坦克平台太小的缺陷。

 於是還未問世的四號坦克原型,再次增補了幾個附加方案,除此之外,曼施坦因沒有別的辦法,隻得屈服於僅有四號原型無法滿足“全能”的情況下,暫時讓步。

 本著物盡其用的原則,三號原型坦克在改裝成三號突擊炮後。

 剩下的拆去一部分上層炮塔,留下完整的底盤,並在上面安裝了萊茵金屬公司生產的Lsfh105S型榴彈炮。

 這種專為坦克設計的輕型榴彈炮搭配置了一套自動裝填系統,富余的空間和幾乎等於沒有遮蔽的上層,僅用6毫米的鐵皮包裹著下半部分。車載32枚炮彈,其中12枚在車內空間不夠的情況下被懸掛在車位後方伸出的一截半米金屬盒內,可以讓車體保持重心平衡。

 基本上等於沒有裝甲的這種改進型裝備,在部隊服役後定型為三號L型。所以第1裝甲師才有一個被賦予“機械”二字的炮兵團,整個炮團全部配有機械化拖帶裝置,形成獨立的武裝部隊,為前線大部隊提供了快速、跨射的火力支援,也為壓製敵方火力創造了條件。

 第1裝甲師的成軍離不開多次的實戰經驗,一戰時的坦克部隊缺乏有效的互相增援機制,在與意大利的戰爭中,坦克部隊曾經遭受了一次重大打擊。

 血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曼施坦因、隆美爾、古德裡安三人總結經驗教訓,重新規劃,在國防軍裁軍重組和獲得超限國防預算經費的同時,陸軍主戰裝備也獲得了豐厚的資金支持。

 但是,三位將領的作戰理念各不相同,古德裡安更加崇尚以輕型坦克為核心、空軍掩護、迅速對敵切割包圍、然後逐個擊破的快速作戰思想。他認為只有空地立體支援,快速對敵打擊,才最有可能攻其不備、主動靈活,隨時改變戰場形勢。埃裡克詳細了這份報告,也非常欣賞古德裡安的見解。

 在對古德裡安這份報告的批複中,埃裡克毫不猶豫地寫上了“閃電戰術”這個新名詞,於是閃電古德裡安的名頭被傳開了。

 隆美爾的思路同樣也是以速度取勝,卻和古德裡安有不同之處,有過和武裝運輸車同時作戰經驗的他,看中了突擊隊的能力,傾向於二者相結合的組合重拳模式,以雷霆之勢瞬間癱瘓敵方守備力量,迫使對方在無力反擊的情況下繳械。與古德裡安相似的地方就是對空軍協同作戰做了要求,而且都屬於運動戰、殲滅戰。

 埃裡克看到這份報告後,同樣非常感興趣,又用“雷霆出擊”做了批複,雷霆隆美爾的名頭也開始傳播。

 埃裡克用後世的眼光審閱了他們的報告,認為兩位將領的思路都是對的,而且都屬於快、準、狠的作戰模式。古德裡安的閃電戰術是日後的常態化戰術,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可以瞬間運動至敵方核心,打亂敵方的整體部署,在戰略戰術上值得全軍認真研究。隆美爾的戰術思想更多的是圍繞已方集中優勢火力、兵力,對敵重點目標實施突擊,以坦克為活動掩體、步兵清場、空軍協同掩護,做到一擊必殺。

 有了好的作戰理論,並不等於部隊的整體實力得到了提高,更主要的是裝備的合理配置。要實現兩位將領的作戰思路,需要有龐大的預算支撐,說到底就是錢的問題。

 目前,第1裝甲師現有的配置,是曼施坦因綜合了隆美爾和古德裡安兩人的意見之後實施的方案,但是,因為坦克的研製速度跟不上部隊的需求,也滿足不了任何一種作戰思路。同時,陸航的組建才剛剛開始,未來戰爭參雜了陸航這一體系後,戰術也會大不相同,因此,各軍兵種之間的磨合還有待時日。

 因為龐大的國防預算都會用於刀刃上,坦克的研製雖然也有一部份,但相比之下只是些毛毛雨,短時間內難以完善兩位將軍的戰術理論。然而,此時的埃裡克也沒有錢,埃裡克公司的錢無限制地用於改進火箭研究上了,更何況公司正面臨著國家對大托拉斯的打擊。如果有錢的話,埃裡克會單獨為這兩條理論打造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戰術部隊出來。

 曼施坦因的全摩托化裝甲師相比兩人的方案就溫和了許多,埃裡克只能選擇這種目前可以承擔得起的方案,雖然過於常規化,但有限的財政支出只能先保留建制,日後慢慢實現目標。

 盡管國內對於組建裝甲師和將領們的戰略、戰術有不同的想法,但並不反對國防軍逐步強大,促成了德國目前輝煌的軍事成就,並讓德意志聯邦成為了世界上裝甲部隊理念最為成熟的國家。

 精簡過後的國防軍快速換裝各式武器,大量的軍費被超前開支,然而,埃裡克也無能為力,該花的錢就必須得花,收到效果就行。

 現在,德國每出售一台坦克都能賺回兩台坦克的錢,只要驗證演習打得漂亮,就不怕沒有人買。三號注定是要被國內淘汰的型號,如果能發揮一下余熱,賺取一些外匯,對德國財政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埃裡克也不怕在裝備上花錢。

 從1919年初開始,德國國防軍陸續裝備的三號坦克就有七百余輛。

 外銷1766輛,雖然隨著南斯拉夫諸國的並入,德取消了克羅地亞的55輛和希臘的224輛的訂單。然而,可喜的是土耳其接手了希臘的訂單數量,因此,仍舊同樣也完成了1711輛的訂單任務。

 第1裝甲師在四號理克正式服役前需要裝備共計516輛三號各型坦克,外銷的錢就足以裝備6個1920年型裝甲師,這筆帳劃得來。只是可憐了三號坦克被國防軍無休止地改裝壓榨潛能,差點被“玩壞”。

...

 歡迎閱讀《工業霸主德意志》最新章節,由更新

 本文地址:

 歡迎閱讀。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