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兩國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了,而德國卻正在建立屬於自己的人氣小圈子,這是他們無法接受的。
美國在對德強硬的方面比英國走得更遠,仗著自己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它開始鼓動英國共同扼製“扎眼”的德國。
在美國人的意識形態裡,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能比美國人生活得幸福,也不能比美國人顯得更安全。現在,西方國家都在倍受經濟動蕩帶來的煎熬,而德國卻在另起爐灶、私設朋友圈、抱團發財,並共同享受著和平發展帶來的紅利。在美國人看來,這種做法根本不符合美國的世界觀。
目前,因為有英、美兩國的影響與乾預,整個歐洲大陸只有比利時、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四國還在咬牙堅持跟著西方走,暫時沒有加入由德國牽頭組建的歐盟。而法國這回終於做對了一件事,暗中與歐盟達成了一纜子協議,日子比英、美兩國好過多了。
失去了歐洲大片成熟的市場,英美迅疾上門找岔,並威脅德國,要麽按英美兩國的要求、無條件重新修改兩國的雙邊貿易條款,要麽單方面從英美兩國大量進口附加值較高的工業產品和農副產品。
這就叫做強買強賣了,埃裡克覺得英、美兩國的貿易威脅和恐嚇非常幼稚可笑,明明可以雙方互利互惠,憑什麽你英美兩國可以賺錢而德國就不能賺錢呢?那你英美兩國還生產幹什麽,乾脆開著軍艦、飛機、坦克出去搶不就得了?
換言之,你光想著佔別人的便宜,自己卻一毛不拔,哪個還敢跟你做這種不公平的生意?這要是沒有競爭對手,或者競爭對手的實力不如你也就罷了。現在德國做生意的套路比你好,比你公平,方式方法也更成熟,而且條件也好了不止一星半點,你還想讓人家明擺著繼續吃啞巴虧,傻子才會中你的套!
到目前為止,葡萄牙和西班牙還願意跟著西方混,那是因為兩國的進出口產品非常單一,並對世界各地的英國殖民地產品形成了強烈的依賴。一時間要他們甩開固定的進口渠道,心裡肯定沒底。
非常奇葩的是,比利時和荷蘭一直死挺英國,在他們看來,就憑英、美的霸道氣勢,德國是很難獲得最後勝利的。
埃裡克也懶得管,當初連法國和意大利都沒有計劃在內,更別說比利時和荷蘭。現在圈子裡的狀況已經很不錯了,願意加入“歐盟”公平交易體系的,來者不拒,不願意加入的,一概不強求。埃裡克本來就不貪心,省得給自己找不痛快。
可是,不惹事並不代表沒人故意找你鬧事。英美的橫行霸道結果還是讓埃裡克接連損失了海外訂單和進口渠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已經非常成熟的華廈市場。
在這塊已經被開發得富得流油的土地上,德國用七年的時間將長江沿岸開發成了一條內陸商業帶。然而,英、美兩國卻在這個時候突然插手,強行搶走了德國在這一地區的勞動成果。是可忍孰不可忍,埃裡克暴跳如雷,不想就此善罷甘休。
高速發展的德國根本離不開這些重要的原材料進口基地,除非無法抵禦他國的武力搶奪。此時,英、美的做法無異於在德國的命門上插了一刀。
埃裡克想起了當初麥克斯說過的一句話——“以朋友的方式對待敵人就是麻痹敵人、瓦解敵人的最佳方式”。對於這句話,埃裡克有認同感,但也有自己的不同的見解。或許麥克斯想得更多的是以柔克剛,而埃裡克考慮的是氣節與顏面,崇尚以牙還牙。
此時此刻,埃裡克更多的只有憤怒。明擺著,
英、美兩國完全是仗著自己的軍事實力在耍無賴。他們自己定的規矩自己破壞,不但出爾反爾,還把貿易逆差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要打破這樣的僵局,就得治好這兩個國家的眼紅病,並強烈反對他們竊取別人努力改變的環境,反對他們強行將他人的勞動成果據為己有。如果英、美兩國隻想從中分一杯羹,倒還可以理解,而這種行為分明就是無理強佔!
辛勤勞動獲得成果遠沒有用武力搶奪來得快,這是美、英兩國的發展邏輯。其他國家對此無可奈何,但埃裡克卻並不會乖乖地就范。
連續幾天,漢莎宮一直人來人往,而總參謀長霍夫曼每天都要在總統辦公室忙到很晚才回家。
開了冷氣都有些燥熱,埃裡克罕見地解開了領口的扣子。此時,辦公室裡座無虛席,國防部長澤克特正在主持討論如何應對英國百般挑釁的問題。埃裡克兩隻眼睛一直沒有離開手上的《近代歷史》,實際上卻在用耳朵認真聽取三軍最高統帥和霍夫曼激烈地爭吵。
“如果一味地縱容英國人為所欲為,德國將永無寧日,我們有必要讓英國人知道橫行霸道帶來的後果!”平時老實巴交的海軍總司令希佩爾竟然主動請纓,希望借機對英國海軍動武。
“我並不反對懲罰該死的英國佬,但在動武之前必須考慮引發戰爭的後果,畢竟它們的後面還有一個躍躍欲試的美國以及另一個方向並不明確的蘇聯。現在德國花了十幾年才基本完成國防體系,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不斷完善之中,一旦開戰,就等於將這一切推倒重來,得不償失。”霍夫曼並不懼怕戰爭,但他更希望德國繼續成長壯大。
“照這樣下去,英國人將更加肆無忌憚。今天搶了我們在長江的經濟帶,下次還不知道又看中了哪裡。但願參謀長閣下不只是為了欣賞英國佬驕奢蠻橫的雄風,而忍氣吞聲地將國家利益拱手讓人。否則,他們將覷覦我們德國的本土。”希佩爾對霍夫曼的做法極不認同。
“冷靜一下,尊敬的希佩將軍閣下。辦法不是沒有,我們可以馬上通知駐英大使安德裡亞斯,即刻向英國皇室和首相提出嚴正抗議,表明我們的態度。”霍夫曼說這話時似乎也沒有什麽底氣。
“抗議抗議,除了抗議我們還能做點什麽?難道我們幾句口號就能讓英國人大發慈悲?他們會立即歸還屬於我們的利益?不!答案是否定的!德國人現在應該醒醒了!”希佩爾爭吵起來也咄咄逼人。
“老將軍是否打算從海上向英國本土發起進攻?你有幾分把握?”霍夫曼也趕緊嗆了一句。
霍夫曼不同意現在對英國做出威脅態勢,至少不能動用海軍,畢竟時機還不夠成熟,一旦發生意外,導致開戰,德國十幾年的努力可能都化為泡影。
海軍統帥希佩爾則認為英國的海軍雖然噸位大、艦船多,看起來實力可怕,但基本都是一戰時期的老舊艦船,一旦發生海戰,德國的公海艦隊不一定會輸給英國海軍的本土艦隊。據目前掌握的準確情報分析,因為最近東亞叛軍事件,英國皇家海軍已經調動了一支龐大艦船編隊趕往事發地點。剩下的三支艦隊大多是“老弱病殘”,一旦遭到襲擊,必然首尾不能相顧,根本無法防衛英倫三島,是目前最虛弱和最容易遭到攻擊的時候。
陸軍統帥倫德施泰特並不反對突然向英國發動襲擊,但陸軍需要較長時間進行準備。比如軍隊的集結與主攻方向;戰略進攻與防守的即時轉化;尤其是戰略物質的儲備與發放等等,都必須統籌兼顧。從進軍性質來說,陸軍不比海軍,隔著寬闊的英吉利海峽,必須得到海空軍運輸裝備的遠距離投送,戰爭成本會成倍上升。
另外,如果戰爭時間一旦延長,對誰都是一場災難,哪個國家現在都打不起一場消耗戰。德國的軍工企業看似產量高、下線快,實際上也暴露了缺點,因為華廈能源地區的丟失,國內原材料不斷消耗,終將會慢慢枯竭。一旦儲備不夠,後勁不足,戰爭結局便很難預料。萬一再次封鎖,那就只能等死了。
空軍統帥裡希特霍芬經過這些年的成長與鍛煉,已經不再是那個木訥羞澀的小夥子,經過精心修剪過的小胡子也使他顯得成熟了許多。
小夥子頭頭是道地進行了雙方的力量對比,得出的結論是,要麽出奇製勝,要麽靜待良機。
難道希佩爾的想法真的錯了嗎?埃裡克可不這麽認為,正相反,埃裡克更傾向於希佩爾的主張和戰場力量的對比。實際上,就目前而言,解決英國本土現有的三支艦隊具有十足的把握。同時,命令海寧率領的地中海艦隊在蘇伊斯運河西端設伏,采取突然襲擊,迅速解決英軍遠航歸來的疲憊之師。
失去了海軍,英軍就好比鳥兒被剪去了翅膀,只能趴在巢穴中等死。而德國數艘航空母艦輪番對倫敦實施精準轟炸,癱瘓其首腦機構,以此迫使英軍繳械投降。
萬一不行,還可以誘敵出擊,製造機會在德國近岸開戰。把英軍引到德國本土附近或地中海區域進行海陸空大決戰,同樣也能重創英軍,達到克敵製勝的效果。
如果能夠達到誘敵出擊的效果,德國能夠參與海戰的可不單單只有軍艦,還有飛機和岸炮,勝利的天平就會向德國傾斜。
退一萬步想,就算希佩爾全殲英國海軍的計劃難以實現,也可以達到重創其海軍的目的。有了血的教訓,英軍此後二十年都不敢再次挑釁敢想敢戰的德國。
不過,埃裡克也不否定倫德施泰特的分析。一次海戰獲勝問題不大,但要完全擊敗整個英軍、並迫使其投降,好像沒那麽容易。如果戰爭一旦曠日持久,那就得不償失了。埃裡克搖了搖頭,並開始讓自己先冷靜下來。
送走三軍統帥後,埃裡克這才將目光投向一直坐在沙發上始終沒有主動參與討論的格勒納。他一直在認真聆聽,但沒有開口說話。
埃裡克知道,格勒納是個非常沉得住氣的人,當年波茨坦大戰,面對四面八方進攻的國民軍,他硬是死扛了三天。
“我知道,慕僚長一定有話要說,太好了,現在很安靜,我們正好可以認真分析分析。”埃裡克喝了一口濃茶,然後讓格勒納坐到自己身邊來。
格勒納慢慢坐了過來,不緊不慢地問道:“尊敬的總統先生,請您能告訴我,假設開戰,您打算讓戰爭達到什麽程度?”
埃裡克聽到這樣一句話,心裡咯噔一下,沒有急於回答。這可是埃裡克第一次感覺有人看穿了自己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