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帝國風雲》第36章 利益博弈
到一九三三年,〖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關系在同盟基礎上。出現了很多矛盾。

 對突出的,就是經濟上的矛盾。

 馮承乾回國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是〖中〗國最大貿易國,〖中〗國也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最大投資國。到一九二八年前後,〖中〗國已經是德意志在遠東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國、也是全球范圍內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貿易國。當然,英德貿易,主要得益於印度,即印度仍然是英國的附屬領地,而英德貿易的絕大部分都是德印貿易。

 到一九二八年之後,中德的貿易關系發生了變化。

 特別是在一九二九年的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後,〖中〗國對德進口大幅度萎縮,而對德出口卻大幅度增長。

 原因很簡單,在席卷全球的經濟寒流中,〖中〗國企業也非常注重出口。

 受勞動力價格、原料供應等影響,〖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售價遠低於歐美列強,因此在一些次要市場上極具競爭力,而在一些〖中〗國的傳統產業上,〖中〗國企業的競爭力更是遠超歐美列強。

 比如,在一九三零年,德意志第二帝固就從〖中〗國進口了近兩億帝國馬克的陶瓷。

 到一九三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國對華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即〖中〗國出口到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貨物超過了進口。

 顯然,這不是什麽好事。

 要知道,在第三方市場上,由於〖中〗國企業發展壯大,已經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企業構成了直接威脅。

 所幸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貿易領域的地位依然不可動搖。

 事實上,到一九三三年,〖中〗國的貿易額都遠不如歐美列強,而且也隻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有較為密切的貿易往來,與其他歐美列強的貿易往來並不頻繁因此在國際市場上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競爭並不jī烈。

 這也可以理解,即〖中〗國在大搞基礎建設的時候,已經有足夠龐大的內需市場了。

 此外,〖中〗國的基礎建設,也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企業創造了大量機會,當時德意志第二率國出口到〖中〗國的,主要就是各種機械產品、以及與機械產品有關的技術專利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國是該市場的主要佔領者,不但〖中〗國企業所佔份額不如德意志第二帝國企業其他歐美強國也遠遠不如。

 這也很簡單,即〖中〗國的基礎建設大部分是政府項目,而中德關系又擺在這裡。

 說得簡單一些在〖中〗國企業無法提供相關產品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將首先考慮從德意志第二帝國企業那裡獲取,而不是跟其他列強的企業合作。也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國企業在〖中〗國機械產品市場上的霸主地位並沒受到影響。

 總體來說,在經濟層面上德意志第二帝國依然是〖中〗國高速發展的主要獲益者。

 也就是說,經濟上的矛盾,對中德關系的影響並不是很大。

 當時,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政治上。

 雖然馮承乾與德皇威廉二世(腓特烈三世在一九二四年退位,威廉皇儲繼承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稱為威廉二世)的關系非同一般但是與歐洲王室一樣,國家領袖的sī人關系並不能決定國家的關系。

 在中日朝鮮半島戰爭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國並不認為〖中〗國實現工業化,對德意志第二帝國構成了威脅甚至可以說,〖中〗國實現工業化對德意婁第二帝國有莫大的好處,比如分擔了來自其他列強的壓力。

 也正是如此,在這場戰爭爆發前,德意志第二帝國一直在不遺余力的支持〖中〗國進行工業化變革。別的不說,在一九二九年之前的五年裡,威廉二世親自施加影響,讓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主要企業向〖中〗國轉讓與無償贈送了數千項工業技術專利,甚至連率國皇室都參與了援助〖中〗國的行動,威廉二世還在一九二五年訪華的時候,用皇室基金為〖中〗國購買了一百多台現代化工業áng,當做見面禮贈送給了馮承乾。當然,馮承乾為了答謝德皇,也贈送了好幾件國寶級文物。

 問題是,〖中〗隊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太驚人了,特別是〖中〗國海軍。

 戰爭爆發前,即三月初,威廉二世還給馮承乾發了一封電報,詢問〖中〗國海軍是否有能力擊敗〖日〗本海軍,暗示馮承乾,只要提出需求,他會考慮再無償贈送幾艘主力艦,以增強〖中〗國海軍的實力。

 當然,威廉二世此舉,也不是沒有目的。

 以當時的情況,威廉二世很有可能邀請馮承乾返回德意志第二帝國,替他打造一支更加強大的帝國海軍。

 別忘了,腓特烈三世在的時候,已經下詔保留馮承乾的所有爵位。

 從法理上講,馮承乾依然擁有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國籍,而且還是帝國貴族,因此回去為帝國效勞也在情理之中。

 更重要的是,威廉二世非常了解馮承乾,知道馮承幹才是帝國海軍的理想統帥。

 也正是如此,馮承幹才非常委婉的謝絕了威廉二世伸來的援助之手。

 顯然,馮承乾肯定不想欠威廉二世的人情,更不想回到德意志第二帝國,要不然當初他也不會拿國寶回贈威廉二世。

 也許,在這個時候,威廉二世認為〖中〗國海軍肯定會吃敗仗。

 甚至可以說,威廉二世希望〖中〗國海軍戰敗,因為只有這樣,馮承幹才會在絕望之中向他尋求幫助。

 這一點,在戰爭初期體現了出來。

 當時,〖中〗國海軍已經向克虜伯公司訂購了一批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彈,而且合同上約定在三月底交付。結果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在三月中旬,也就是戰爭爆發後,給克虜伯公司下了一份類似的訂單,而克虜伯公司以帝國法律要求優先滿足本國需求為由,沒有在三月底向〖中〗國海軍交貨。如果這場戰爭打得再慘烈一些,或者說〖中〗國海軍沒有把航空作戰當成主要打擊手段,那麽在擊敗〖日〗本海軍之前,就會耗光所有大口徑炮彈,從而不得不向德意志第二帝國求援。

 所幸的是,馮承乾壓根就沒有把主力艦放在首位。

 更重要的是,當時克虜伯公司在〖中〗國開辦的工廠,已經能夠生產技術含量低得多的航空炸彈了。

 總而言之,德皇在最初的時候,肯定希望〖中〗國海軍吃點苦頭。

 可惜的是,這一幕並沒出現。

 由此,產生了一個結果,即〖中〗隊、特別是〖中〗國海軍在這場戰爭中爆發出的能力,讓威廉二世不得不重新衡量這個遙遠的盟國,並且對這個國家的未來政策,特別是馮承乾在戰時采取的一些政策做出評估。

 當然,評估的目的,就是為了確定〖中〗國是否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到益構成了威脅。

 顯然,結果好不到哪裡去。

 雖然以當時的情況,一個強大的〖中〗國,依然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可否缺的奧援,特別是在全球經濟危機影響下,下一場世界大戰的yīn影已經升起的情況下,德意志第二帝國肯定需要像〖中〗國這樣的盟友,但是有一點不可忽視,即在下一場世界大戰之後,〖中〗國不見得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盟友。說白了,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與〖中〗國聯手打贏了下一場世界大戰,兩國將分別成為西方與東方的霸主,而接下來,兩國就會為了爭奪全球霸主的寶座,展開jī烈的競爭,甚至是兵刃相見。

 由此可見,如果把目光放到五十年之後,〖中〗國絕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潛在對手。

 也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對華政策發生了微妙轉變。

 不可否認,德意志第二帝國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國。可同樣不能否認的是,這個〖中〗國絕對不能強大到失去控制。

 說白了,〖中〗國可以變強大,但是必須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控制之下。

 問題是,如何才能證明〖中〗國依然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控制之下呢?

 隨著中日停戰談判開始,威廉二世、以及帝國首相馬克斯親王看到了這個機會,即通過這次談判,來證明〖中〗國依然會照顧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利益,並且會為了德意志第二帝國而損失一些利益。

 也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國才在這個時候介入進來,成為談判的第三方。

 當然,德意志第二帝國願意施加影響,肯定很受美國歡迎,因為美國確實沒有多少能力左右〖中〗國,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大不一樣了。

 別的不說, 如果中德翻臉,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國企業從華撤資,平國經濟就將崩潰,也就別想實現工業化,更別說成為全面工業化的世界大國了。

 在根本上,德意志第二帝國介入的主要目的,就是避免〖中〗國失去控制。

 為此,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得阻止〖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獲得“”的資本。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不能讓〖中〗國獲得太多的好處。

 要知道,三十多年前的〖日〗本,就是在日清戰爭中,獲得了工業化的資本,並且迅速成為遠東的頭號強國。

 更重要的是,現在的〖中〗國比三十多年前的〖日〗本發達得多。

 也就是說,只要〖中〗國如法炮製,也許幾年、最多十幾年之後,就將不再為德意志第二帝國馬首是瞻。

 那麽,〖中〗國該何去何從,馮承乾該何去何從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