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帝國風雲》第104章 傾國豪賭
卷一 德意志的榮耀]第一百零四章 傾國豪賭

 

 第一百零四章 傾國豪賭

 “第二次硫黃島海戰”,把日本推入了深淵。

 戰後,很多人都覺得,日本如此迅速的戰敗很難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按照戰後的評估方式,即以綜合國力來衡量一個國家的戰爭實力,那麽日本不會比中國差多少,也就沒有理由如此迅速的戰敗。結果就是,很多人把日本戰敗的原因,歸結於日本海軍采取了錯誤的戰略戰術。

 戰略上,日本搶先以偷襲的方式向中國開戰,顯然是大錯特錯的。雖然有人認為,如果日本不搶先偷襲那霸港,那麽中國海軍肯定會以同樣的方式發動戰爭,而日本海軍在遭到偷襲後的損失將更加慘重,因此偷襲本身並沒錯。戰後公布的一些資料,也證明了這些人的觀點,即中國海軍確實打算在德法開戰後偷襲日本海軍,一舉奪得西太平洋的製海權,讓日本喪失戰略主動權。此外,戰後還有人做過推演,認為中國海軍主動偷襲的話,日本海軍很有可能在開戰的時候就戰敗。但是這些人忽略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即中國主動偷襲日本產生的重大影響。要知道,在大戰爆發之前,日法秘密同盟條約並沒得到承認,因此中國沒有理由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向法國宣戰之後也向日本宣戰,而中國海軍的偷襲行動,肯定會被看成是發動戰爭。如此一來,就算美國依然保持中立,也可以宣稱日本為受害國,從而為日本提供支持。

 別的不說,只要日本是受害國,美國肯定會為日本提供軍火。

 此外,在中國發動戰爭的情況下,美國可以不承認中國宣布的封鎖政策,甚至可以派遣戰艦為前往日本的船隻護航。

 結果就是,美國肯定能夠獲得參戰的理由。

 也就是說,如果不是日本發動了戰爭,那麽美國很有可能在一九四零年參戰,也就是在日本戰敗之前參戰。

 顯然,日本的第一步就走錯了。

 問題是,日本海軍的戰術又有什麽影響呢?

 戰後,很多人都認為,日本海軍的眼光太狹隘了,即始終盯著硫黃島,沒有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與中國海軍作戰。甚至有人認為,如果日本海軍打得更加積極一些,特別是在偷襲了那霸港之後,能夠及時攻打琉球群島,或者是封鎖宮古海峽,那麽日本海軍就有很大的希望掌握主動權。結果是,日本海軍在成功偷襲了那霸港之後不思進取,反而主動撤退到了硫黃島,結果遭到中國海軍的報復性突襲,並且由此不可避免的一步一步的走向戰敗,直到賠光所有戰艦。

 這種說法站得住腳嗎?

 別的不說,在開戰的時候,日本肯定沒有能力攻打硫黃島。

 即便不考慮日本海軍與陸軍的矛盾,在大戰爆發的時候,日本根本沒有一支可以用來攻佔島嶼的陸戰隊,而其陸軍又一直盯著朝鮮半島。再退一步,如果在大戰爆發後,日本陸軍沒有出兵朝鮮,而是把兵力派往琉球群島,而且攻佔了琉球群島,日本也不可能在這場大戰中獲勝,甚至會以更快的速度戰敗。原因很簡單,在朝鮮沒有遭到攻擊的情況下,中國空軍肯定會在大戰爆發後開始轟炸日本本土,而且中國海軍艦隊不會前出西太平洋,而會留在東海與黃海協助空軍作戰。結果就是,為了確保本土安全,日本海軍也得把聯合艦隊派往更加不利的海域與中國艦隊決戰,而在黃海與東海,日本艦隊根本佔不到便宜,哪怕在濟州島附近也沒有半點優勢。

 當然,日本海軍確實在戰術上犯了錯,即把硫黃島看得太重。

 雖然在地理位置上,硫黃島有不可取代的價值,但是考慮到美國參戰的可能性,那麽硫黃島就沒有那麽重要了。說白了,只要美國參戰,馬裡亞納群島就能取代硫黃島,成為西太平洋上的主要防線。更重要的是,只要美國艦隊進入西太平洋,而日本海軍又保存了足夠的戰鬥力,中國海軍就算佔領了硫黃島,也守不住硫黃島,美軍或者日軍遲早能夠把硫黃島奪回去。

 結果,日本當局沒有任何人認識到這一點。

 毫無疑問,正是硫黃島束縛了日本海軍的手腳,讓聯合艦隊在作戰中缺乏靈活性,也讓中國海軍抓到了克敵製勝的關鍵點。

 要知道,在西太平洋戰場上,兩場至關重要的海戰都圍繞著硫黃島進行。

 如果日本海軍的眼界更加開闊一些,能夠看得更加廣闊一些,而不是盯著硫黃島,那麽聯合艦隊不見得會在開戰四個月之後戰敗。別的不說,如果聯合艦隊在十月初沒有返回硫黃島,而是南下前往蘇比克灣,就算中國海軍攻佔了硫黃島,聯合艦隊依然有機會反擊,甚至有機會反敗為勝。

 可惜的是,連山本五十六都沒有這樣的遠見。

 這也沒什麽好奇怪的,日本是典型的島國,而且是一個長期閉關鎖國的島國,缺乏遠見是很正常的事情。

 說白了,日本真有遠見的話,就不應該與中國為敵。

 早在一九二零年代,也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發起乾俄行動的時候,中國當局就曾經向日本伸出過橄欖枝,主動提出承認日本在朝鮮半島的利益,換取日本從中國東北地區撤軍,從而實現國家統一。

 可惜的是,日本當局拒絕了送到家門口的和平。

 如果日本人有遠見,就不應該錯過這個機會,因為這至少能夠確保朝鮮依然在日本的控制之中。甚至可以說,如果日本人有遠見,到大戰爆發的時候,日本就不是中國的敵人,而是中國的盟友。這兩個都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方國家只要聯合起來,就肯定能夠擊敗太平洋對岸的美國。

 事實上,即便在大戰爆發前,中日也有實現和平的機會。

 這就是,在德皇威廉二世訪華之後,吳鐵生曾經提出一個建議,即與日本簽署友好互助條約,暫時穩住日本,以便集中力量對付紅俄,在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取得了歐亞大陸的霸權之後,再對付日本。

 做為備用方案,中國外交部門做了充分的準備。

 在一九四零年四月,中國駐日大使就向日本當局提出了簽署互助友好條約的意願,並且首先承諾,中國不會主動挑起對日戰爭,也希望日本當局能夠做出同樣的承諾,即在任何情況下都不主動攻擊中國。

 可惜的是,日本當局再次拒絕了遞來的橄欖枝。

 戰後,很多日本歷史學家就認為,如果當時與中國簽署了友好互助條約,而法國又如此迅速的戰敗,紅俄也迅速戰敗,那麽日本當局就不會發動戰爭,至少不會在毫無希望的情況下發動戰爭,中日和平至少能夠維持數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也就不會在一九四零年爆發,甚至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將縮小為一場歐亞戰爭,美國與日本都不大可能參戰。

 不管這種認識是否正確,至少日本當局錯過了兩次避免戰爭的寶貴機會。

 當然,日本與和平失之交臂,也是注定的事情。

 別忘了,在中日朝鮮半島戰爭之後,軍國主義集團掌握了日本的軍政大權,軍人內閣左右了日本的基本政策。如果與中國實現和平,那麽日本的軍人政fǔ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其權力也就得不到保證。更重要的是,到大戰爆發前,日本的軍國主義集團已經與國內的工商業利益集團融合到了一起,特別是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日本工業已經完成軍事化轉型,主要利益集團都成為了軍國主義的堅定支持者。如果沒有擴充軍備、如果沒有對外爭戰,日本經濟肯定會崩潰。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住進首相府的官員、乃至任何有資格成為國會議員的政治家,都是戰爭的積極推動者。

 在戰敗之前,甚至連日本平民都認為,中國與日本不需要和平。

 當然,這也與一九三三年的中日朝鮮半島戰爭有關。

 在此之後,日本從上到下,乃至連青少年都把中國當成死敵,甚至在日本的中小學教科書中都把中國形容成日本的死對頭,似乎只要中國強大了, 日本就沒有生存空間,日本人連肚皮都填不飽。

 這種植根於國民靈魂深處的仇恨,正是推動日本向中國開戰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這也是日本軍國主義集團生根發芽的土壤。

 在被仇恨蒙蔽了雙眼之後,日本從上到下,沒有任何人認識到,戰爭帶給日本的絕對不是繁榮與富強,而是毀滅。

 當然,這種認識,也與日本崛起時的兩場對外戰爭有關,即日清戰爭與日俄戰爭。

 正是這兩場戰爭,幫助日本在短短二十年內,完成了西方列強需要用兩百年才能完成的原始積累,為發展壯大打下了基礎。結果就是,幾乎所有日本人,特別是日本軍人,都認為只有通過戰爭對外掠奪與侵佔,日本才能發展壯大,也才能夠繁榮與富強,成為擲地有聲的世界大國。

 錯誤的認識,加上極端的方式方法,日本不可避免的要在傾國豪賭中輸掉在賭桌上贏來的一切。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