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頑抗到底
在兩個小時的通話中,羅斯福與丘吉爾統一了觀點。
這就是,紅俄戰敗,並不意味著美英也會戰敗,只要美國在一九四四年順利實現戰時生產計劃,那麽美英仍然有反敗為勝的機會。只是,有一個前提條件,即英國必須堅持到一九四四年底,在一九四五年之前不能戰敗,不然僅憑美國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同時戰勝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
顯然,消極抵抗是行不通的。
雖然在此之前,美英當局已經取消了在北非大西洋沿岸地區登陸的計劃,但是羅斯福與丘吉爾都知道,當務之急是設法在某個地方牽製住中德兵力,讓中德暫時沒有能力集中力量攻打英國。
這個地方,就是斯裡蘭卡。
短期之內,至少在一九四三年內,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可能攻打英國本土,而且意大利也未必會在年內把艦隊派過去。更重要的是,德軍需要足夠多的時間,才能夠把用在德俄戰場上的數百萬軍隊抽調回來,然後還得花上幾個月的時間讓這些軍隊進行休整,並且針對新的戰場進行必要的編制調整。在此期間,德意志第二帝國仍然將以封鎖與轟炸的方式來打擊英國。
至於登陸英國本土,肯定是一九四四年下半年的事。
也就是說,短期之內,英國本土不會受到威脅。如此一來,也就不可能通過保衛英國本土來牽製住德軍。
至於中隊,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已經盡到全力。
當時,羅斯福與丘吉爾都認識到,能夠供美英做文章的,也就只有中東與南亞了。即英軍必須在中東與南亞死守,絕對不能主動退卻,不然中德勢必會把龐大的兵力用到其他方向上去。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英軍在中東與南亞迅速戰敗,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很有可能提前啟動攻打英國本土的作戰計劃,而且中國也會向歐洲派遣遠征軍,再加上意大利,美英守住英國本土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隨後,在兩國的高層會議上,大部分高級官員與將領都承認這一點。
問題是,僅憑英軍,根本不可能守住中東與南亞,甚至沒有能力在這兩個戰場上給中德軍隊製造足夠大的麻煩。
拿南亞來說,當時駐扎在印度與斯裡蘭卡的英軍雖然有一百多萬,但是根本沒有多少戰鬥力,大部分都是步兵,坦克戰車不到五百輛,作戰飛機不到一千架,連口徑在七十毫米以上的火炮也不到一千門。要知道,中國陸軍的一個裝甲軍,就擁有這麽多重裝備,而中國陸軍在擊敗了俄軍之後,能從大陸戰場上抽調十個裝甲軍與數倍於此的步兵軍,可用兵力高達數百萬。在南亞,就算把武裝起來的殖民地部隊算進去,英軍的可用兵力也不到三百萬,而且根本沒有戰鬥力可言。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英軍最缺的就是武器裝備,特別是重型裝備。
為此,英國當局明確提出,美國必須盡快為英國皇家陸軍提供一批重裝備,而且得設法送往中東與南亞,不然就算英軍肯守,也不見得守得住。只要中東與南亞丟失,美英就沒有轉圜余地了。
羅斯福沒有拒絕這個請求,當即就答應了下來。
當時,美國並不缺乏重裝備。
雖然美國的戰爭動員在一九四三年下半年才全部完成,但是從一九四一年底開始,美國的戰爭機器就開始加速運轉,軍事工業部門最先完成動員,軍火的產量每個月都有百分之十以上的增長速度。
也就是說,當時美國已經生產出了足夠多的武器裝備。
別的不說,在一九四三年七月底,擺放在紐約港裡,準備送往英國的美式坦克就超過了三千輛!
這是個什麽概念?
這些坦克,足夠武裝十個裝甲師了。
真正的問題,在於如何把武器裝備送到戰場上去,即送到守衛中東與南亞的英軍手裡。
地中海航線已被切斷,基本上沒有什麽好指望的。當時,唯一能用的,也有只有印度洋航線。
這條航線從南非的德班起,沿非洲大陸東海岸北上,經莫桑比克海峽到達西印度洋,再進入阿拉伯海西面的亞丁灣。在這裡,航線分成了兩條,一條是向西經亞丁灣進入紅海,然後到達阿拉伯半島西部港口,另外一條則是直接北上,從阿曼灣進入波斯灣,到達阿拉伯半島東部與伊朗的港口。
相對而言,前一條航線還稍微安全一點。
後一條航線需要深入阿拉伯海,也就得通過中國潛艇的主要活動海域,極容易遭到潛艇伏擊。
問題是,如果把物資送入紅海,送到阿拉伯半島西部港口,就得通過陸路送往主要集中在敘利亞與兩河流域的英軍手裡,而在阿拉伯半島上,根本沒有鐵路,即便是公路也沒有幾條。更重要的是,阿拉伯半島上的自然環境極為惡劣,在長達上千公裡的交通線上,竟然沒有一條河流!
通過這條線路,少量運送一些物資還不是問題,可是要讓其成為中東與南亞地區數百萬英軍的生命線,那就不可能了。
如此一來,就得讓船隻冒險前往波斯灣。
當然,最好能夠直接前往印度西部港口。
問題是,中國海軍會對此無動於衷嗎?
對美英來說,最要緊的就是時間。
原因很簡單,中隊還沒有攻佔斯裡蘭卡,因此中國艦隊到西印度洋上活動的能力非常有限。如果能夠把握住這個機會,美國就有能力把武器裝備與作戰物資送到印度西部的港口去。
當然,僅僅指望中隊暫時不發起攻擊是不現實的事情。
要知道,在紅俄投降之前,就有足夠多的跡象表明,中隊肯定會在一九四三年下半年攻打斯裡蘭卡。
按照美英軍方估計,運輸工作至少得持續半年。
別忘了,從美國本土到印度洋,在無法走地中海航線的情況下,船隊就得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這樣一來,一支從紐約出發的船隊,至少需要四十天才能到達印度的港口,往返就需要八十天,加上裝卸貨物所需的時間,一個運輸周期在一百天左右,也就是三個半月才能往返一趟。
當時,美英能夠抽調出來的運輸船隻,至少需要往返兩趟,才能夠為中東與南亞的英軍送去足夠多的武器裝備與作戰物資。
斯裡蘭卡的英軍能堅守半年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以斯裡蘭卡駐軍的狀況,別說半年,能不能在遭到攻擊後堅守半個月都是個問題。
要知道,當時部署在斯裡蘭卡的英軍名義上有十五萬,但是嚴重缺乏武器彈藥,很多士兵甚至隻分到了幾發步槍子彈。
真要打的話,英軍根本守不了多久。
為此,英軍提出了一個不算太高的要求,即盡快向南亞地區增派一批作戰飛機,增強駐軍的空中作戰能力。
與運送武器裝備相比,向南亞派遣作戰飛機不算難事。
當時,從美國本土到南亞,已經有一條可行的空中航線,即戰機從美國本土東海岸地區起飛之後,首先飛往百慕大群島,再飛往亞速爾群島,然後飛往加那利群島,接下來是西非的佛裡敦、非洲大陸中部的烏乾達、非洲之角的厄立特裡亞、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曼、最後飛越阿拉伯海到達印度西部的機場。
雖然這條航線極為漫長,需要降落好幾次,但是較為安全,沿途沒有威脅。
在英軍提出要求之後,美軍立即就答應了下來。
八月初,第一批美式戰鬥機就從美國東部地區出發了。跟隨出發的,還有運載必要的維護設備與零備件的運輸機。此後,幾乎每天都有一批規模在五十架左右的機群出發,在經過長達五天的漫長飛行之後到達南亞。
美英向南亞增派航空兵,顯然不是小事。
七月底,中方就收到了可靠情報,知道美英將死守南亞,並且會在近期向斯裡蘭卡增派一支作戰力量。
以當時的情況,誰都能想到,增派的肯定是航空兵。
受此影響,馮承乾在八月初再次讓李向龍推遲了攻打斯裡蘭卡的作戰行動,並且要求北印度洋戰區調整作戰計劃。
只是, 到了這個時候,李向龍反而認為沒有必要攻打斯裡蘭卡了。
說白了,既然英軍打算死守斯裡蘭卡,那就讓英軍去收。為了減輕作戰負擔,完全有理由選擇一個更容易攻打的目標。
當然,如果這個目標有足夠大的戰略價值,那就更加理想了。
在廣袤的印度洋上,並不缺乏這樣的目標。
九月六日,李向龍乘專機回國。
雖然陸軍一再催促發起攻打斯裡蘭卡的作戰行動,但是李向龍不為所動,又有馮承乾的支持,自然不會把陸軍的要求放在心裡。此時,李向龍已經有了明確的想法,即放棄意義不大的斯裡蘭卡,或者說暫時不打斯裡蘭卡。只是,他的想法要變成現實,首先就需要得到馮承乾的支持。
沒有馮承乾的支持,他這個戰區司令說的話根本不算數。
為此,李向龍專程回去找馮承乾商量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