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危機來得比馮承乾預料的早了一些。 自英國借埃及之名出兵蘇丹之後,法國默認了英國在埃及的統治地位,並且與英國達成秘密協議,即法國承諾不干涉英國在埃及的行動,英國則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利益。這份秘密協議嚴重違背了在一八八零年簽署的《馬德裡條約》,即所有外國及其公民在摩洛哥享有的通商權與其他權利一律平等。
一九零二年三月四日,德皇召開禦前會議,專門商討摩洛哥問題。
消息已經得到確認,法國在得到英國與俄國支持之後,已經正式向摩洛哥提出,在其監督下進行“改革”。
摩洛哥很重要嗎?
如果僅僅是一塊殖民地,摩洛哥並不重要,因為這個北非國家即沒有資源、也沒有市場與勞動力。
可是,摩洛哥不是單純的殖民地。
這個北非國家扼守著直布羅陀海峽,丹吉爾港更是北非最佳良港之一,其地理戰略價值極為重要。
帝國要想在地中海有所作為,聯合意大利牽製法國,就得抓緊摩洛哥。
由此可見,摩洛哥不僅在北非地區有極高的戰略價值,還直接影響到了帝國在歐洲大陸上的結盟戰略。
禦前會議隻開了半個小時,在眾多大臣的支持下,德皇做出了干涉決定。
帝國絕不能對法國在摩洛哥的行動熟視無睹,不然帝國在歐陸的威望,以及與意大利等地中海國家的關系都將受到影響。如果讓法國完全掌控了摩洛哥,帝國將在歐陸上喪失戰略優勢。
德皇的決定很直接:即便通過戰爭,也要確保帝國在摩洛哥的利益。
馮承乾的任務是:帝國海軍進行戰爭動員,做好與法國開戰的準備,在戰爭爆發後封鎖法國在大西洋上的港口。
三月六日,帝國首相卡普裡維正式向法國發出外交照會,要求法國立即終止在摩洛哥的單方面行動,在二十四小時之內給出正面答覆,不然德意志第二帝國將在三月七日十八點進行戰爭動員。
戰爭動員意味著什麽?
普法戰爭之後,克勞塞維茨等軍事學家提出了一系列軍事理論,而按照這些理論,戰爭動員就意味著戰爭。
次日,法國做出正式答覆,宣稱在摩洛哥的行動並沒危害到他國利益。
因為法國沒有宣布終止單方面行動,所以腓特烈三世在三月七日下午簽署了由瓦德西提交的局部動員令。
接下來的二十四小時之內,部署在帝國西部地區的四十個師陸續完成動員。
緊接著,法國也進行了局部戰爭動員。
至此,歐陸上空戰雲密布。
帝國陸軍進行戰爭動員的時候,帝國海軍也積極行動。三月十日,帝國海軍的“腓特烈大帝”號、“威廉大帝”號、“威廉皇儲”號、“卡爾親王”號、“奧古斯塔皇后”號等五艘新式主力艦完成了出港準備,連四艘老得掉牙的“薩克森”級鐵甲艦也點燃了鍋爐,另外數十艘戰艦也完成了備戰工作。
事發突然,馮承乾沒法把提爾皮茨從遠東調回來,又不大信任其他海軍將領,只能親自上陣。只是,馮承乾僅有榮譽軍銜,並不是貨真價實的軍人。按照帝國的軍規,像馮承乾這樣的“文職軍人”,根本沒有資格指揮艦隊作戰,更不可擔任艦隊司令。只有職業軍人,才能率領艦隊出海。
所幸的是,馮承乾身邊不缺乏職業軍人。
三月十一日,馮承乾陪同威廉皇儲到達威廉港。
威廉皇儲不僅是帝國陸軍騎兵上校,還是帝國海軍少將。雖然以少將身份出任艦隊司令略顯低了一點,但是貴為皇儲,也沒有人敢提出異議。 關鍵在於,戰爭會不會爆發還是個問題。
在馮承乾看來,戰爭不會爆發,因為法國沒有做好與帝國開戰的準備,帝國也沒有做好與法國開戰的準備。此外,暗中支持法國的英國與俄國,也沒有做好戰爭裝備,沒人想在這個時候打上一仗。
對此,德皇等人也有著極為清楚的認識。
別的不說,帝國部署在西部地區的四十個陸軍師,根本不可能擊敗法國,更不可能重演當年的色當會戰。即便以最保守的方式進行評估,帝國也需要動員八十到一百個師,才有望迅速擊敗法國。
問題就在這裡。
如果以動員一百個師為準,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而在此期間,法國也會進行戰爭動員。
顯然,帝國的軍事體系存在的問題。
問題暴露出來是好事,比隱藏著好得多。
僅僅這幾日,就有很多帝國將領認識到,帝國必須進行軍事改革,不然不可能在未來的戰爭中擊敗法俄聯盟。
認識最為深刻的,正是有望接替瓦德西出任帝國陸軍總參謀長的施利芬上將。
三月底,施利芬就向德皇提交了一份軍事改革計劃,要求從基礎做起,首先增強帝國軍隊的戰略運動能力,而最為重要的就是完善帝國的鐵路網絡,以便在戰時迅速的調動東西兩線的部隊。
只是,這個時候,德皇已經去了摩洛哥。
三月二十七日,德皇腓特烈三世正式訪問摩洛哥城市丹吉爾,宣稱德意志第二帝國將維護摩洛哥的獨立,列強在摩洛哥享有絕對平等的地位。同一天,帝國首相卡普裡維向《馬德裡條約》的締約國發出建議,把落寞個問題拿到國際會議上討論。隨後,卡普裡維再次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
對德法來說,這是一場比拚意志力的扳手腕比賽。
誰能堅持到最後呢?
進入四月,帝國的戰爭動員工作並未減緩,動員范圍從常備軍擴大到了預備役,在西線集結的部隊也增加到了七十五個師。只是在這些部隊中,只有不到五十個師滿員,另外二十多個師的狀況並不理想。
法國的情況更加糟糕。
到了四月,法國動員的部隊還不到五十個師,只有三十個師滿員,集結在德法邊境線上的法軍不到四十萬人。
真要打起來,就算德意志第二帝國佔不到便宜,法國也將大敗虧輸。
更重要的是,拖得越久,對法國越是不利。
原因很簡單,最多只需要兩個月,德意志第二帝國就能完成戰爭準備,到時候集結在西線的德軍將超過一百二十萬,而法國到這個時候最多能動員八十萬,其他備戰工作要到七月底才能完成。如果摩洛哥危機無法通過外交途徑得到解決,那麽德意志第二帝國很有可能在六月中旬動手。
法國有退路嗎?
短期之內,英國肯定指望不上。即便英國為了埃及的利益,站在法國身後,可是英國絕不會冒險卷入歐陸戰爭。原因很簡單,英國的經濟狀況很不理想,國會與民眾不會允許內閣卷入德法戰爭。
至於俄國,更加指望不上。
雖然俄國有一支規模龐大的陸軍,還有世界第二的海軍,但是在歐陸戰場上,俄國沒有多少優勢可言。比如,俄國海軍分成了三支艦隊,能夠用於對德戰爭的波羅的海艦隊不足以牽製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即便在陸地上,受糟糕的交通基礎設施限制,俄國也很難有所作為。
從軍事上講,如果戰爭在六月中旬爆發,年底之前法國別想獲得英國與俄國的支援。
關鍵在於,法國能夠單獨支撐半年嗎?
顯然,不管是法國的政治家、還是法國的軍人,都沒有這樣的信心。色當會戰才過去三十二年,大部分法軍高級將領都有刻骨銘心的經歷,也就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點,即法國沒有能力單獨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
打不過,那就只有談了。
五月底,法國陸軍總參謀部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報告,明確提到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首先完成戰爭準備,並且首先發動戰爭,法國將在半年之內戰敗,因此在英國沒有明確表示將出兵支持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是通過外交談判解決問題,而不是一意孤行的與德意志第二帝國開戰。
連軍人都有這樣的觀點,政治家的想法就可想而知了。
六月四日,法國內閣召開緊急會議,在眾多部長堅持以談判解決問題的情況下,態度強硬的外長德爾卡塞提出辭職。
兩天后,德爾卡塞正式辭職,由總理魯維埃兼任外長。
隨後,魯維埃就向德意志第二帝國首相卡普裡維提出,法國願意通過真誠的談判解決摩洛哥問題。
事實上,到這個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沒有完成戰爭準備。
即便再過十天,到六月二十日,德意志第二帝國也無法完成戰爭準備。原因是,帝國的鐵路系統並不完善,雖然大部分部隊已經到達西線,但是送往前線的物資極為有限,最快也要到八月底才能囤積足夠的物資。
既然法國願意談判,卡普裡維自然不會拒絕。
為了表達誠意,德皇在六月十一日給馮承乾發了一封電報,讓他率領進入北海的帝國艦隊返回威廉港。
七月七日,經過將近一個月的緊張談判,由英、俄出面調解,德法同意召開《馬德裡條約》締約國會議。
到此,摩洛哥危機才算平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