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壹秒記住『愛♂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武昌水營作亂了,他們在副將曹壽和遊擊馬玉龍的帶領下打出明軍旗幟,一部接應從上遊過來的洞庭湖水師,一部向武昌城炮擊。
張長庚萬萬沒想到他期以厚望,拿十幾萬兩銀子喂養出來的武昌水營竟會翻臉就不認人。
沒了武昌水營控制江防,武昌城岌岌可危。很快,武昌城的百姓就看到江面上到處都是運載明軍過江的船隻,一隊隊身著紅色軍服的明軍開到了武昌城下。
湖廣援剿軍團都指揮於世忠和副都指揮鐵毅在漢陽城和忠貞營的代表李來亨、袁宗第見了面,雙方定下了聯手攻破武昌的軍事部署,及戰後武昌歸屬問題。
如從前周士相所許條件,武昌及湖北全省仍歸忠貞營,袁宗第為湖北巡撫,但忠貞營所部在奪取湖昌後必須出兵河南。
對於這個條件,忠貞營方面沒有意見。他們一直就想打下武昌,可是他們的實力卻是連漢陽都遲遲拿不下,結果太平軍一到,就輕易下了漢陽城,這讓忠貞營方面既是高興,同時也驚疑起來。很多人都怕太平軍要是拿下了武昌,會反悔從前的約定,霸著武昌不交給忠貞營,畢竟太平軍的實力比他們強得太多。不想太平軍仍然遵守之前的約定,漢陽城破後,他們一兵一卒都沒有進城,漢陽完完整整的交到了忠貞營手中,此舉讓忠貞營大小頭領都是心安,對於渡江攻打武昌更是十分積極。
會後,鐵毅親自渡江,負責指揮武昌城下連同忠貞營在內的所有明軍。郝搖旗、賀珍他們給手下傳了話,誰要不聽鐵將軍指揮,就要誰的腦袋。
於世忠則與李來亨等人在漢陽居中協調,同時商定忠貞營出兵河南後,太平軍可給予的錢糧及兵力支援。這些事情太繁瑣,不時一時半會就能談得定的。不過商談的氣氛很好,因為不管是太平軍方面,還是忠貞營方面,對於拿下武昌都沒有任何懷疑。
組建湖廣援剿軍團的命令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已從軍帥府急速發往廣西野戰軍團和湖南野戰軍團。此令命令廣西野戰軍團都指揮於世忠卸任,領第五鎮、第十三鎮北上,與湖南野戰軍團的第二鎮、新三鎮、新四鎮組成湖廣援剿軍團,總兵力計五鎮41200人。
湖廣援剿軍團的任務是配合忠貞營攻佔漢陽、武昌,然後沿江下遊奪取安慶,佔領江北安徽各府縣,策應增援南京方面。如果用修詞的話,那湖廣援剿軍團就是懸在下遊清軍,包括即將到來的順治大軍頭上的利劍。因為他們摸不著這利機動兵團會何時加入戰場,又從哪個方向出現在他們面前。
調令中,湖廣援剿軍團以於世忠為正、鐵毅為副。原屬廣西野戰軍團的第四鎮、第十四鎮改由巡撫邵九公暫時節製,與第十鎮一起承擔廣西防務。第四鎮和第十四鎮主要任務便是封堵桂黔邊境,依托堡壘工事群徹底粉碎雲貴清軍入桂念想。
原屬湖南野戰軍團的湘西剿匪軍新五、新六兩鎮和第九鎮則繼續由軍團都指揮趙四海指揮,因趙四海已被朝廷任命為湖南巡撫,故其軍團都指揮使一職卸任,隻以巡撫統管諸軍。
軍團本就是周士相為了應對某一戰場而臨設編制,軍團都指揮也是臨設一職,現今廣西和湖南都已無大戰,故軍團編制全部撤消,都指揮也卸任交出兵權,以免將領坐大。
各省局面現在是廣東巡撫廖瑞祥節製潮汕第七鎮、肇慶第八鎮,及新七、新八兩鎮,水師則由軍帥府直管;廣西方面巡撫邵九公節製三鎮;湖南方面趙四海節製四鎮;新成立的湖廣援剿軍團節製五鎮兵,而遠在安南的趙自強則節製遠征軍全部。加上東進太平軍和江西留守兵馬,太平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20萬人,但主力不足十萬,騎兵只有3600余人。相對滿清方面在北方的騎兵優勢,太平軍落後很多,且短時間內根本無從縮小這方面的差距。
鐵毅渡江後,按慣例派人向城內射入勸降信。勸降信的內容現在都已規范化,大體就一個意思,若不投降,城破之後官紳及其家族皆屠。若降,則原官任用。
......
“想我張長庚蒙太宗皇帝簡拔,從旗下筆貼式得為秘書院編修,僅一年便遷弘文院侍讀。一日,太宗皇帝至弘文院,見我衣衫上有補丁,立讓旗下撥了數戶奴仆於我,又給大房一座,更給佐領一職,使我張長庚能衣食無憂。當今聖上更是信重於我,命我任湖北巡撫,又升湖廣總督。我自赴任起,便殫精竭慮以為大清平定湖廣,不負聖上期望。然,卻怎麽也沒想到會是今日這般...”
總督衙門裡, 對著一眾幕僚,張長庚怎麽也說不下去。眾幕僚也是哽咽連連。
“隻恨曹壽、馬玉龍之輩忘恩負義,寡廉無恥,背棄總督,以致我無江防可依,坐看賊兵困城!”
武昌知府朱昌緒情緒很激動,雙手緊緊握拳。現在武昌城中因為明軍的勸降人心浮動,不少官員都有降意,尤其是家眷都在城中,家族又在湖北境內的更是恨不得總督大人馬上開門投降,要不然他們可就活活跟著陪葬了。只不過拿清廷的俸祿,平日撈些小錢,真要弄得全家老小連同宗族被太平軍給屠個精光,那可真是冤枉的很。
朱昌緒是湖北襄陽人,順治四年進士出身,按理,他一家老小都在城中,宗族又在襄陽,沒道理堅持不降,要做主戰派。可從見到張長庚起,朱昌緒卻是激動連連,口口聲稱絕不投降,寧全城官紳百姓玉碎,也不為賊兵輕辱。這態度,讓其他一心想降的官員們很是厭惡。可總督大人拿不定主意,誰也不敢開口說就這麽降了。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