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兒不為奴》第738章 尚書大人乃餌也!
天才壹秒記住『愛♂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蕪湖,因為蒙古二韃子大爺的到來又姓了明。

 成功騙取蕪湖城後,千戶那木圖和安軍使吳重山立即向浙軍發出信號,很快,兵部尚書張煌言便再次屹立在蕪湖城頭。

 此時的張煌言一掃十數天前的迷茫和絕望,又一次意氣風發。經太平軍的幫助,三千多被清軍抓捕去的浙軍士卒被解救出來,原先在銅陵自潰的水師也被張煌言派人重新聯絡往蕪湖集結,現在浙軍已經恢復到五千余人,三百多條船。那木圖部將擒獲的數百綠營兵連同繳獲的軍械也交給了浙軍,現下已經打散分給了浙軍各將。

 太平軍並沒有在城中駐扎,而是在浙軍趕到後便退到了城外。安軍使吳重山帶著幾人留在城中和浙軍的參軍徐允耕作相交關接事項。

 在城頭感慨一番後,張煌言來到蕪湖府儒學,先在孔廟行禮,再轉至明倫堂前,此時城中男女老少紛至,皆要親眼見一見這位再次到來的大明兵部尚書。百姓見到張煌言後便即哭訴浙軍撤退後他們所遭受的苦難,有親人被殺的更是泣不成聲。

 張煌言無比愧疚的拱手對眾人道:“是我張煌言對不起大家!諸位所受的苦難,我張煌言來日一定為大家向韃子討回來!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光複南京!”

 百姓多不知外面到底發生什麽大變,隻知浙軍又打來蕪湖,故而都道大明恢復有望,因而一聽張煌言說南京能夠光複,頓時紛紛叫好。

 “各位鄉親父老,我們明軍是正義之師,絕不會擄掠清算。前番我來時便曾下過嚴令,今天我同樣要鄭重宣布,蕪湖百姓的生計一切照常,做買賣的、種莊稼的,照樣做你們的營生,我明軍絕不會侵犯大家!當然,我也歡迎大家主動加入我們,一起光複南京,一起殺韃子!”

 與百姓談話之後,張煌言又與城中士紳晤談,同時接見遺老和義士,安排部署蕪湖光複後的官府建立和秩序維持相關的事。不過除了那些之前就秘密和浙軍有聯系的抗清士紳,大多數蕪湖士紳對於張煌言和浙軍的重新到來感到不安,因為他們害怕浙軍會再次失敗。

 對此,張煌言告訴他們,廣東太平軍已經光複江西,現正揮師東進,不日便會攻打南京。聞聽兩廣明軍殺到,這幫士紳這才稍稍定心,但還是有所保留,畢竟鄭軍的大敗給這些人留下的陰影太深。若不是浙軍回來的快,恐怕他們中不少人都要做揭發他人、保全自身的齷齪事了。

 和士紳們直談到晚間,張煌言才和吳重山在府衙碰面,商議浙軍下一步動作。

 參將魏大龍很是激動的說道:“尚書大人,既然蕪湖已下,那我們當配合太平軍順江攻打南京,替南京城下死去的閩軍兄弟報仇!”

 張煌言點了點頭,若無太平軍相助,浙軍恐怕早就不存,所以他是非常願意配合太平軍奪取南京的。

 代表太平軍的吳重山卻道:“張尚書,我家大帥的意思是浙軍眼下當守住蕪湖,監視下遊和上遊安慶清軍的動向,而不是順江攻打南京。”

 “不打南京?”張煌言怔了下,問道:“粵國公現在何處?”

 吳重山搖了搖頭,並不隱瞞,他實話實說道:“不瞞尚書大人,我家大帥現在的蹤跡我也不知。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我家大帥此刻正在向南京進軍。”

 “如此便好。”

 張煌言微一點頭,眼下江南人心未定,還有不少抗清義師活動,太平軍於此時攻打南京,可收倍半功效,若是遲了等清朝穩定了江南,重新建立起有效統治,那便困難的多。但想既然太平軍正在向南京進軍,那他更應該率部順江配合太平軍,這樣一個在陸,一個在江,豈不更容易得手,為何那位年輕的國公卻讓自己守在蕪湖不動的?

 張煌言心中奇怪,正要問吳重山,卻聽羅綸道:“啟稟尚書大人,羅綸年輕識淺,有一想法不知當說否?”

 羅綸字子木,安徽人,是定西侯張名振手下猛將羅蘊章的族侄。他為複明大業,屢到各地考察山川形勢,鄭成功屯兵瓜洲,他亟往鎮江觀變;張煌言先往南京,他沿江追趕,結果半路聽說南京大敗,浙軍崩解,但他卻沒有就此返回,而是孤身一人繼續前來尋找浙軍,結果在江北的無為找到了浙軍。此人任俠尚義,直言無隱,張煌言頗為器重,一路之上不時征詢他的意見,參軍徐允耕對他也是頗是看重。

 “子木請說。”張煌言微笑看著羅綸,鼓勵他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羅綸道:“我以為浙江為進入贛、閩的孔道,若能控制浙江,除能與江西太平軍相呼應,更能聯通金廈,所以我認為尚書大人當分出一支偏師,擇一大將帶領進軍廣德和新安,打浙江清軍一個措手不及,這樣不但能聯通贛閩,更能阻斷浙江和南京,如此太平軍攻打南京之時,便不虞浙江方面會有增援。”

 “子木所言甚是,我軍當前除要守住蕪湖,監視上遊安慶和下遊清軍動向外,還要招兵進取池州,一軍拔和陽,以固采石;一軍出溧陽,以窺廣德;一軍入寧國,以取新安,徹底穩固南京上遊數府,你們以為如何?”

 吳重山認可張煌言這個思路,他之前得到的命令就是將浙軍殘部帶到蕪湖,以浙軍的水師監視上下遊清軍動向,並沒有其他命令。而張煌言的這番部署雖說一定程度會削弱蕪湖的守衛力量,但卻能佔領更大的地盤,阻斷浙江方面清軍,要是進展順利,肯定能減輕主力東進的壓力,所以他自是沒有理由反對。

 參軍徐允耕、總兵郭法廣他們也沒有意見,張煌言便當場定了下來。眾人起身告辭時,張煌言也覺肚餓,便叫親兵弄些吃的給他,拉著羅綸這個故侄坐下一起吃。正吃著時,親兵卻引一個和尚到來,那和尚卻是之前曾往宣城向張煌言傳遞鄭軍於南京城下大敗消息的松隱和尚。

 聽完松隱和尚所說,張煌言歎了一聲:“不想延平就這麽走了。”

 松隱和尚也是搖頭歎息,來前他隻道張尚書已是窮途末路,不想現在卻是柳暗花明,又重振旗鼓。若鄭王爺那邊不走,這江南之事可真是還有大可為啊。

 想起朋友所托,松隱和尚便問張尚書:“不知羅綸羅公子是否在尚書大人軍中。”

 “大師,我便是羅綸,不知大師有何事?”羅綸困惑的起身。

 見要找的人就在面前,松隱和尚不禁笑了起來,從懷中掏出一封信遞到羅綸手中:“這是你叔父托我帶給你的信。”

 羅綸忙接過信看,確是叔父羅蘊章親筆所書。信中,羅蘊章告訴侄兒,鄭王爺已經從崇明撤軍,且決定回到金廈後就揮師攻打東番,讓侄兒要是找到張尚書,就和他一起回去。

 “天未厭亂,使我南都之勢,頓成瓦解。前觀何廷斌所進台灣一圖,沃野千裡,餉稅數十萬,足可造船製器。近為紅夷佔據,城中夷夥,不上千人。我欲平克台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無內顧之憂,並可生聚教訓也。”

 羅蘊章信中有將鄭王爺對部將所說打東番的理由記下,羅綸念給張煌言聽後,後者沉默片刻,問羅綸:“你叔父是否提及延平何時出師?”

 羅綸道:“會先到澎湖候風向,應該就是在明年三月間。”

 “賊韃子達素狠毒,迫令沿海百姓遷徙內地,鄭延平的錢糧補給大受影響,這番北上入江已是耗盡多年積蓄,想是金廈已入不敷出,故為此而去台灣。”

 羅綸卻擔憂道:“若是與紅夷爭奪通商專利,附帶征收糧餉,以解軍用,尚可以理解。我怕的是,延平王現在退出長江,將來退出閩海!....照我看,鄭王爺這會當立即回師,再入長江,這樣有太平軍陸師可依,南京如何會拿不下。”

 張煌言略作沉思,道:“這樣,我寫首詩派人送去,勸一勸延平吧。”說完,便要親兵拿來筆墨,當場寫了一詩。

 詩雲:

 “中原方逐鹿,何暇問虹梁;欲攬南溟勝,聊隨北雁翔。

 鱟帆天外落,蝦島水中央;應笑清河客,輸君是望洋。”

 詩中“清河客”用的是李萼與顏真卿的典故。唐玄宗安史之亂時,河朔等地均被攻陷,獨有顏真卿在平原縣堅守不降。清河縣二十多歲青年李萼面見顏真卿,遊說他攻取清河縣為根基,他說:“公首倡大義,河北諸郡恃公以為長城。”很明顯,張煌言這詩乃是自比清河客,希望鄭成功能暫緩回金廈,先回來配合太平軍奪取南京,只要拿下了南京,還怕錢糧短缺嗎?

 羅綸和松隱和尚將張煌言這詩讀了一遍,後者憂心說道:“鄭王爺向來頗有主見,尚書這詩能令他轉念嗎?”

 張煌言對松隱道:“你先去見陳永華,他一向留意錢糧貿易, 養兵補給,鄭王爺很信任他。你力請他設法,務必要讓你見到鄭王爺。要記得,面見時不可涕泣,延平喜歡果斷明快,你要抓住機會,再三陳述長江上遊翻天巨變,告訴延平太平軍東進南京,正是我們再次奪取南都,收復江南的大好機會!”

 松隱點頭應下。張煌言又道:“我會再請故舊王忠孝等人勸諫,但所謂盡人事,聽天命耳!”

 “皇天不負有心人,佛祖會保佑大明的。”

 松隱和尚念了聲佛號,將張煌言詩作收起放在衣服夾袋中,便匆匆告辭。張煌言留他吃飯都不得。

 松隱走後,羅綸也是感慨了一番,和張煌言坐下繼續吃飯。吃了片刻,羅綸卻放下筷子,皺著眉頭道:“尚書大人,我忽有一感,太平軍那位大帥讓你留在蕪湖,似乎有拿大人當誘餌使的意圖。”

 聞言,張煌言一怔,旋即輕笑一聲:“若我能引來南京清兵,好讓粵國公得手,那便是死,都無遺憾。”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