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乾軍大營。し
賈詡進了中軍大帳,向羅征拱手道:“主公,高乾譴使求見!”
羅征‘哦’了聲,問道:“高乾譴使來見孤幹什麽,難不成還想請孤退兵不成?”
賈詡道:“高乾欲向主公稱臣,故譴使來獻降表!”
“稱臣?”
羅征眉頭一擰,冷笑道:“真是個蠢貨,難不成到了這個時候,高乾還想著在並州當土皇帝不成?還以為他是個人物呢,沒想到真是個十足的蠢材。派人告訴高乾,要麽帶著家小滾去長安養老,要麽孤攻破晉陽誅其全族,孤只要並州,要他稱臣有個屁用。”
“詡這就去辦!”
賈詡應下,轉身就出去了。
他也是這個意思,當然話不能照主公這般說,不然高乾就算想投降,也不會投降了。
為了打消高乾的僥幸念頭,次日,羅征當即提兵北上,直逼平陽,同時下令在采桑津集結待命的五萬屯田兵渡過河水北上攻打武州。
高乾聞報大驚,再次召集一眾文武官員商議對策。
與此同時,羅征使者司馬懿也到了晉陽,提出了一系列條件。
在羅征的步步進逼之下,在並州士族的內部施壓之下,高乾終於頂不住壓力,撤回了界休的三千兵馬,遞上了真正的降表,舉州而降。
三月初,羅征親至晉陽,高乾率一眾文武官員出城十裡迎接。
羅征一邊下令收編軍隊。一邊廣發廣示安撫民眾,安排人手接收地盤。
消息傳到鄴城,袁尚這才吃了一驚。深悔沒有聽從審配和逢紀的建議,出兵並州助高乾擊退羅征,以致羅征兵不血刃而下並州,然而眼下說什麽都晚了。
袁尚一邊調集兵馬駐守邊境,一邊譴使前往晉陽,欲簽定休戰盟約。
羅征哪有空理他,讓賈詡隨便找個由頭拖著。抓緊時間理順並州大小諸事。
壽春,曹操官邸。
“主公!”
程昱匆匆進了內堂。向曹操拱手一揖。
“仲德免禮!”
曹操放下毛筆,擺了擺手道:“仲德面有憂色,可是發生了什麽事?”
程昱道:“剛剛細作從洛陽傳來消息,羅征大軍壓境。高乾已經舉州而降了,羅征兵不血刃進晉陽,非但未損一兵一卒,而且又新得萬余兵馬。”
曹操眼神一凝,半晌說不出話來。
程昱又道:“更要命的是,並州士族非但沒有敵視羅征,而且相當配合,以羅征的手段穩定並州局勢當不費吹灰之力,如此一來。怕是袁尚和袁熙也危險了。”
“唉!”
曹操默然半晌,才歎了口氣,落寞地道:“袁本初也算一世英雄。可惜生的兒子全都是窩囊廢,大好的基業全喪在了袁家幾個小子的窩裡鬥,真是可歎!”
程昱道:“這事袁紹也難辭其咎,若非他有廢長立幼之意,又遲遲不肯立下世子,又怎會引發蕭薔之禍。可以說河北大亂全是袁紹一手促成。”
曹操連連點頭道:“仲德說的是,這就是教訓呐!基業傳承乃國之大事。萬萬不得有半點疏忽,袁本初也算是給我們上了一課,萬不能步其後塵。”
程昱歎氣道:“今並州即下,袁尚、袁熙兄弟不睦,遲早為羅征所滅,可惜我軍卻遠在淮南,無能阻其侵吞河北之勢,實是可歎!”
曹操默然,隻覺心裡沉甸甸的。
誠如程昱所說,淮南與河北之間還隔著中原,曹操和孫策就算有心阻止羅征征伐河北也無能為力,因為中原足足駐扎了三十萬屯田大軍。
以羅征今時今日治下的人力物力,調集數十萬大軍作戰根本就不是問題。
三十萬大軍,就算是從沒上過戰場的屯田兵,就算無法打過淮河,守住中原卻根本不成問題,況且以曹操對高順的了解,這些屯田兵被高順操練數年,絕不會是烏合之眾。
唯一欠缺的,只是臨陣經驗罷了。
奈何不了高順這頭攔路虎,又如何能介入河北戰事。
此時此刻,曹操也不禁有了一種生不逢時之慨。
不過話說回來,正因為有羅征這樣的對手,人生才不會那麽寂寞。不論成敗,總會在史書上留名,不管臭名還是好聽,都不負轟轟烈烈的一生。
曹操很快振作精神,說道:“袁家二弟皆不成器,羅征掃平河北當在年內,爾後必定會驅師南下荊揚,我軍無論如何也不能坐以待斃,仲德負責與孫策、劉琦聯絡,及早商量一下如何聯手抵擋羅征大舉南下,順便再借些軍糧,軍糧已經不多了。”
“遵命!”
程昱答應一聲,立刻退了出去,心頭莫名沉重。
淮南、廬江二郡雖然富庶,但再富也不可能及得上南陽那種人口過百萬的大郡,兩郡人口撐死的加起來還不到四十萬,根本就養不住數萬大軍。
本來淮南、廬江二郡加起來有近百萬人口,但連年戰亂下來,特別是經過袁術數年統治後人口更是銳減了一半還多,若非這些年人口略有增長,怕是連三十萬都沒有。
這麽點人口,要養活數萬大軍,根本就不可能。
就算曹操效仿羅征,命數萬大軍開荒屯田也只能收些口糧,其他軍資器械等一應開消更是個天文數字, 若非這兩年孫策和劉備支應,曹操早就破產了。
襄陽,劉備官邸。
“主公!”
徐庶匆匆進了內堂,向劉備拱手道:“有一大才欲向主公引薦!”
劉備訝然道:“不知何方高人,能讓元直讚為大才?”
徐庶道:“此人名喚龐統,表字士元,乃襄陽人氏,有鳳雛之稱,雖面相奇醜,卻有經天偉地之才,才學遠勝在下,可薦於為公帳下。”
劉備不信道:“元直有些誇大了吧,要說這龐統有些真本事,備還相信,但若說這統龐才學遠勝元直,這不是無稽之言嗎,備就不信這天下有何人才學能遠勝元直!”
徐庶雖然明知劉備心思,但還是覺得十分心暖,道:“庶所言句句實實,龐士元此人絕對有經世之才,主公若不信,在下引於帳下一試便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