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2月23日,目送艦隊啟程英國的人們看著艦隊漸漸遠行,第一批英國陸軍上船他們將前往土耳其。三天后,英法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沙皇在4月30日之前撤離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否則上帝將派他們哥倆去收拾他。沙皇對此置之不理,對於大海的渴望戰勝了所有的一切。他很清楚不賭沒機會,贏了他將是最偉大的沙皇。乾吧機會只有一次怎麽也要比量一下。3月12日,英法與土耳其結成同盟他們要合夥教訓那頭不聽話的北極熊。一個星期後,法國陸軍也登船前往土耳其,他們要在土耳其的姑娘面前教訓俄國莽夫,亮一亮他們的肉。沙皇很給面子法國陸軍登船第二天,俄軍就渡過多瑙河,他們要讓對方的小夥伴們知道他是個大孩子,你們三個也不是我對手。法國和英國感覺很沒面子相繼於3月27日和3月28日對俄國宣戰。當時世界上最強的三大列強一齊下場,戰爭這下擴大了,歐洲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
其實大家都不想打,可是俄國小朋友要去海邊玩,法國小朋友就是要挑唆這次戰爭打起來,英國小朋友不能容忍俄國小朋友在這裡下海,那是對他們的挑戰。那時候還沒有大人管,進退維谷的情況下,一場群架開始了。
英法聯軍在加拉波利登陸,一共6萬英法聯軍陸軍他們的指揮官英軍指揮官是拉格倫男爵。法軍司令是阿爾芒?雅克?勒魯瓦?德?聖阿爾諾元帥。他倆坐在指揮部裡開始了他們的滿嘴跑火車。吹噓著在聯合艦隊的配合下他們要6星期內拿下俄國海軍基地塞瓦斯托波爾要塞。英國的目標就是要乾掉俄國的黑海艦隊,結束俄國在黑海的優勢。法國則配合著鼓吹他們將戰無不勝,對於法國而言打起來就就達到他們的目的了。
英國大兵對於當地的情況相當的憤怒,由於長時間沒有大規模的戰爭,他們的後勤糟糕到了一定程度。很多軍官都沒有經歷過戰爭,甚至還有來鍍金的。雖然亞當家族組成的後勤供給團給他們提供了很多物質,可是運來的卻有限,就是運來的也是弄的一團糟。可能唯一能讓他們滿意的就是這裡女人比較便宜了,不過伴隨著他們的還有可怕的梅毒,所以很多人都中招了。他們的同夥法軍情況要好的多。拿破侖被打敗了,但法國並沒有失敗。法軍陸軍仍是歐洲裝備最好、組織最完善的軍隊,很多軍官擁有作戰經,後勤系統也很有效。他們依然可以說最強的陸軍在法國。
俄國小夥伴們還在用滑膛槍,有效射程只有150碼(一碼約合0.914米),並且精度很低。而英法小夥伴就好些他們用的是線膛步槍有效射程也達到500碼。法軍在1840年代後期率先裝備了米尼步槍,這使得它在同時期列強陸軍中擁有巨大的技術和戰術優勢。
這邊新步槍帶來新戰術。英法聯軍的散兵線隊形可以進一步拉大距離,這樣就避免被對手火力密集殺傷。而俄國還處在的密集隊形,這樣聯軍可以將在更遠的距離上給因果更加精確火力打擊。這個時候的炮兵的跟後來的機槍差不多,只是作為步兵的火力倍增器,還沒有後來那麽炮火連天的感覺。英國高層對線膛步槍不怎麽信任,但是英軍還是在1851年裝備了1851式米尼步槍,這構成克尼米亞戰爭中英國陸軍的主戰單兵武器,他們的步槍比起法軍的還要好些,在這次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兩種步槍的差距在射程和精準上存在巨大的差異,他們已經不是一個時代的戰爭代差,俄國的失敗在還沒開始就已經打下伏筆。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1854年4月20日,俄國接到一個令他們撓牆的消息,普奧兩國宣布保持中立,並秘密結為防禦同盟。這是要做觀眾啊中立的顯而易見。那個所謂的神聖同盟在最關鍵的時候失效了,不知道沙皇會念曾經滄海難為水不?得到這個消息的英法聯軍為了體現他們的存在,英法艦隊於1854年4月22日炮擊奧德薩,告訴俄國可以開打了。
沙皇的神聖聯盟夥伴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此時正忙於迎娶來自巴伐利亞的茜茜公主呢。事情當時也很戲劇性巴伐利亞公爵家的長女海倫妮公主成為皇后候選人,而小茜茜當時是陪著姐姐去相親的。在相親的那一天,海倫妮公主被打扮得貞淑賢靜,戲劇性的轉折在這時發生了,冒冒失失的小茜茜頭上扎著小辮子,身上套著極普通的連衣裙闖了進來。她的母親根本就沒刻意打扮她,畢竟她是來玩的,而且當時的茜茜公主只有15歲。然而弗蘭茨?約瑟夫這位年輕的奧地利皇帝感覺自己一見鍾情了,將手中的一束鮮花遞給了茜茜公主。
茜茜公主的姨母和母親有點驚慌失措,一個勁兒地催問她:“你愛他嗎,茜茜?”那時的她哪裡知道這些,竟天真地回答:“他,我又怎能不愛他呢?他要不是皇帝就好了?”有人懷疑她當時說的愛可能是喜愛的意思。年僅15歲的茜茜這時身高只有1米60,像個赫本娃娃。她迷人,可愛,但有一個不小的缺陷——長著一口黃牙。(在以後的歲月裡,茜茜沒有留下一張露了牙齒的肖像或照片)。這一點她的婆婆不是很喜歡。
在英法艦隊炮擊奧德薩的兩日後,1854年4月24日,哈布斯堡王朝舉行了熱烈而隆重的婚禮。面色紅潤、雙唇緊閉的茜茜公主在一片歡呼聲和喧鬧聲中乘船沿著多瑙河順流而下,直抵維也納。這朵巴伐利亞含苞待放的玫瑰似乎代表著新的幸福。直到這時,一切如意。而沙皇那時正在皇宮中畫著詛咒的圈圈。
這個世界上知道茜茜公主並不幸福的只有亞當和赫本,歐洲大陸王室都是親戚,亞當和他們也是親戚。他和赫本不能去見證茜茜公主最幸福的時刻,只能送去了一枚家族徽章,在沒有其他禮品。婚禮現場亞當家族派去的是羅伯特,雖然羅伯特不願意去,可是大公強烈要求他也沒有辦法。大後方的穩定也讓他放心的踏上行程。羅伯特躬身對皇帝和皇后行禮,祝福他們能夠一生幸福美滿。之後拿出了那枚家族徽章,對茜茜皇后說:“這就是我們大公給您的禮物,他讓我告訴您,您本是天使,只是過早落凡塵。這枚徽章代表著亞當家族對你的一個承諾,在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可以酌情盡力幫助您一次,記住只有一次,你現在還不能理解它對你的作用,希望你能保管好它。這個才是您今天婚禮最貴重的禮物。”
茜茜公主真的不能明白他在說什麽,但這並不妨礙她理解這份禮物的貴重她畢竟是巴伐利亞公主。所以這枚徽章她很鄭重的收了起來。羅伯特的話引起了哈布斯堡王朝的不滿,畢竟這幸福婚禮時刻有人說出這樣的話讓他們很不高興。但是亞當家族能派出羅伯特參加這場婚禮顯現出他們對於這場婚禮的重視。而剛才的話更是體現出了他們是對於茜茜的重視。其他參加婚禮的人很羨慕,畢竟如日中天的亞當家族的承諾不是誰都可以得到的。他們不能理解為什麽亞當那個小不點大公會如此做,哈布斯堡王朝也沒有辦法,他們沒法到英國去找亞當,也不能和一個小孩計較。其後羅伯特表現的都很得體,好像剛才的一幕根本沒有發生一樣。
《茜茜公主》是我國引進的比較早的歐洲電影,而電影中的茜茜公主和現實中是不一樣的。外國的宮門也是深似海成為皇后,對茜茜公主來說,美麗的童話都是騙人的。繁瑣的社交禮儀壓得她喘不過氣,在這裡她沒有朋友,侍女都不能自己選擇。一年以後,茜茜懷孕了,16歲的茜茜深受妊娠反應的折磨,終日以淚洗面……而剛一出生女兒就被婆婆抱走了。又過了兩年,第二次懷孕生女,伴著她的依然只有淚水……她的哭泣並不能換來同情,宮裡的人甚至認為她笨,生個孩子還這樣,根本不把她放在眼裡1857年,她來到布達佩斯(陳佩斯就是這麽來的名)。在此期間,她的一個女兒夭折了。一年以後,茜茜為奧地利帝國生下王位繼承人——魯道夫王子,已生三個孩子的她並沒有功臣的待遇。和前兩次一樣,小魯道夫又被帶走了!她開始發燒,惡心,食欲不振。身心疲憊的她長大了。1859年,弗蘭茨?約瑟夫決定對撒丁王國開戰,本來這場戰爭他就失敗了,因為亞當討厭他,所以暗中又給他撒了把鹽。茜茜奔赴戰場照顧傷員,亞當也給了她暗中的幫組,可是這並不能改變什麽。七年過去了,茜茜生了三個孩子,進行了一些正式出訪,目睹了一場血淋淋的戰爭。生活正如她結婚那天羅伯特對她說的一樣,她過早落入凡塵,一切都和她想的不一樣,婆婆令她憎惡搶走了她的孩子,丈夫對她也沒有想象的那麽好。她選擇忘記一切,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終日靠舞會來發泄自己的精力。她食欲不佳,身體狀況越來越糟,宮廷醫生建議她到馬德拉島接受日光療養。
茜茜得了奔馬癆(一種惡化極快的肺結核),也許她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奧地利民眾沒完沒了地追問:“皇后在哪兒?她怎麽樣了?”他們卻聽不到答覆。而這時的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還在於他的**歡度。有兩年的時間,茜茜輾轉漂泊,仿佛下一秒她就會離開這個世界。
她終於想起了那枚家族徽章,她來到家族當地駐地,並把徽章交給了那裡的負責人。很快她就見到了亞當家族來人,問她有什麽要求麽?她想以後能夠幫組她照顧下自己的孩子,雖然這時候想起這枚徽章。家族來人拒絕了她的要求,但是可以幫組她達成所願,並治好她,她從死神手裡逃了出來,而沒有人知道亞當家族曾經來過。她的突然好轉成了不解之謎
1864年,在她重返維也納的那一天,10個管弦樂隊, 14000名手持火把的運動員歡迎她。1865年在亞當家族暗中幫組的她取得了全面的勝利:和弗蘭茨?約瑟夫達成協議,從此有權挑選陪伴自己的宮廷命婦;有權管教孩子,並且爭取到了自由,直到這時,茜茜發育完全了,身高1米72,滿頭秀發。
不幸伴隨著茜茜同樣也伴隨著她的孩子魯道夫長時間孤獨、恐懼,與的父母陌生,政治抱負的無法實現讓魯道夫越來越消沉。1889年1月30日,在離維也納24公裡的邁耶林,他和她的**在那裡結束了他們的生命。
茜茜並沒有去事發當場。,直到王子下葬時,人們才聽到她對著棺材發出傷心不解的歎息。從那時起,她的靈魂也死去了,留下的只是一個日漸衰老的軀體。從那以後,她一直穿著黑衣,像“悲傷的聖母”的模樣,直至一個名叫盧伊吉?盧切尼的意大利無政府主義者用錐子結束了她的生命。
可悲可笑的是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對於她的死悲痛欲絕,他真的很愛她,也許他並不會表達也許這都是假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弗蘭茨在她下葬前剪下她的一綹頭髮保存起來,待在胸前,一刻不離身。直至弗蘭茨最後一刻,他的嘴裡還喃喃道著:“我的天使茜茜。”
“亞當,你會愛我一輩子麽?我會幸福麽?這個世界只有你了解我知道我,如果沒有你那麽真不知道我會怎麽樣?”
“會的,赫本我一生只會愛你一個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