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上品寒士》卷2 深情 8、柏舟
清晨,大霧彌漫,往日伸手可及的九曜山雲遮霧;飄渺間,從山下望上去,流動的霧染著山林的翠色,青嵐蒸蔚,變幻莫測,給九曜山平添了幾許幽美和神秘。

 祝英台驚歎道:“真的象仙境了,簡直有些怕走進去。”

 陳操之笑道:“英台兄是怕上山時青絲紅顏,下山時就成了雞皮鶴嗎?”

 “青絲紅顏?”祝英台心中一動,斜睨了陳操之一眼,陳操之神色如常,便道:“子重兄是葛稚川先生弟子,想必也知曉很多神仙術,請說一二。”

 陳操之道:“葛師不將神仙並舉,神是神,仙是仙,人祭祀的是神,凡人是無論如何也成不了神的,但仙則可求,可以通過身心的艱苦修煉,達到純粹的仙的境界。”

 祝英台笑問:“子重兄為何沒有師從稚川先生修仙?”

 陳操之看著蹦蹦跳而來的一雙侄兒侄女,說道:“我無道骨,隻戀紅塵。”

 七歲的潤兒穿著青花小襦裙,前齊眉、後披肩,雙眉如畫,雙瞳如水,肌膚粉雕玉琢,美麗得象個小仙女,跑到陳操之面前,卻問祝英台:“祝郎君,你與我家醜叔,一個說子重兄、一個說英台兄,到底誰年齡更大一些呢?”

 陳操之拉起潤兒的小手,對祝英台笑道:“英台兄,我是建元二年出生的。”

 祝英台微現羞色,說道:“我弟英亭也是建元二年生人,我比英亭大一歲。”

 潤兒笑眯眯道:“那醜叔叫英台兄沒錯。祝郎君就該稱呼我醜叔為子重弟。”

 陳操之曲指輕彈潤兒粉嫩地臉頰。笑道:“就你話多。”對祝英台道:“英台兄。我們上山。昨日大雨。山路還有些滑。小心些。”

 潤兒和宗之這兩個小家夥為表示他們腳力健。與來德、冉盛先行。陳操之叮囑來德、冉盛好生照看。莫讓宗之、潤兒摔著。他陪祝英台走在後面。祝氏二婢和二仆落後一些跟著。

 一路茂林修繡、野花老藤。讓人目不暇接。前面白霧遮掩。看似怪石嶙峋、亂花迷眼、無路可上。但走過去。霧散路轉。曲徑通幽。

 陳操之道:“九曜山我登過上百次了吧。卻從來也看不厭。陰晴雨雪、四季朝暮之景各異。象今日這樣地大霧我也是第一次見到。一路上山。景致就象是全變了一般。”

 祝英台點頭道:“山水之美。要時時親近才能領略。好比有些朋友。以為很熟悉了。其實還藏著另一面。若有機緣。無由得識。”

 陳操之不接這個話題,隻道:“上虞離此不過兩百裡,你讓令弟英亭陪著隨時可以來此遊玩。”

 攀上山頂,宗之和潤兒兩個先一步到了,坐在冉盛帶上來的那兩把折疊小胡凳上歇氣,小臉紅撲撲地。

 潤兒嚷道:“醜叔,好大的霧,明聖湖看不到,咱們的塢堡也隻隱約一圈影子。

 ”

 陳操之道:“你二人把毛詩風十九背誦一遍,霧就會消散。”

 宗之和潤兒便齊聲從《柏舟》開始背誦,聲音又亮又脆,幾支大山雀“嘰嘰喳喳”飛了開去。

 祝英台在一邊也輕聲念道民:“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遊……”

 陳操之也誦道:“——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宗之和潤兒緊接著就背誦《綠衣》“綠兮衣兮”了,祝英台卻沒有跟著念誦《綠衣》,念地卻是:“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

 這是另一《柏舟》,詩經裡有兩《柏舟》,分屬“風”和“風”,詩意完全不同,前一照陳操之的理解是懷才不遇之士的憂歎,而後一則是純粹地愛情詩,女子喜歡河對岸的少年郎,父母卻不同意,女子誓要嫁,“之死矢靡它”與《風鼓篇》的“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之之手,與子偕老”同為《詩經》裡千古傳唱地佳句,那種決絕的深情感動了後世無數癡情男女。

 這一刻,陳操之想到了6s,在那荷葉圍繞的小舟上,雪藕一般的足踝上那點紅痣異常鮮明,那純美地女郎正說著深情款款的話語——

 一縷簫聲揚起,如思如慕,回環往複,暗夜幽想,往事芬芳,長音短調交錯變化,纏綿悱惻,情真意切,極盡洞簫音域表現的極致。

 東邊天際,霞光萬道,山風隨霞光而至,霧氣迅速退散,露出山崖、綠樹、塢堡巨大的環簷……再看那不遠處的明聖湖,好比有一張巨手,將籠罩在湖上的霧地輕紗逐次揭開,如亙古沉睡的絕美仙子,被風吹落蔽體地紗裙,綽約姿容顯現——

 祝英台自然聽得出陳操之曲意中的相思,相思伊誰?似在萬水千山外。

 祝英台輕輕一歎,有一種從未有過地惆悵,說不上傷感,但滲入骨髓,望著眼前的美景都意興闌姍,收拾起心情下山,走過那片木錦花時,因為神思不屬,沒注意踩到一塊扁石,足底一滑,若非走在身邊地陳操之眼疾手快攙了一把,那就要坐到地上了。

 陳操之從容放開祝英台的手臂,說道:“小心一些,上山容易下山難。”

 祝英台覺得有些腿軟,看身後兩個小婢,也是靠不住的,便道:“我慢慢走,子重先行,在山下等我吧。”

 陳操之微笑道:“哪有這樣做主人的,自然是陪著你一起走。”

 祝英台一笑,說道:“子重可為終生友。”心情開朗了許多。

 兩個人並肩下山,回西樓用罷早餐,祝英台主仆五人便離開陳家塢踏上歸程,陳母李氏送至塢堡大門,對祝英台道:“若非佳節臨近,祝郎君急著回鄉,本應在這裡多住幾日,昨日才到,今日一早就走,實在太怠慢了。”又對陳操之道:“我兒多送祝郎君一程。”

 祝英台拜別陳母李氏準備上路時,倚在祖母身邊的潤兒睜著一雙妙目凝視著祝英台,說道:“祝郎君,以後有暇常來陳家塢,我家醜叔難得有知心朋友,醜叔很願意見到祝郎君的——醜叔是不是?”

 祝英台覺得陳

 個侄女真是太可愛了,笑問:“潤兒知道什麽是知心請以毛詩作答。”

 潤兒脫口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不是思友的佳句嗎?”

 祝英台粲然一笑,誇獎道:“答得真好,潤兒是小才女,嗯,有暇就來看望潤兒——”看到宗之往前跨了一小步,便加了一句:“——和宗之,還有陳伯母。”

 祝英台跟在牛車邊走出很遠,回頭看到宗之和潤兒小兄妹走到塢堡外柳林邊,還在朝這邊揮著小手。

 陳操之道:“這兩個孩子幼失怙恃,特別重情,你對他們友善一些,他們就待你如親人。”

 祝英台微感酸澀,說道:“看到宗之和潤兒,才更覺得丁氏族長硬把她們母子拆開地可惡!”

 陳操之道:“這個也怪不了丁舍人,也是為家族利益著想,不過我正在努力,也許明年嫂子就可以隨時回陳家塢。”

 祝英台看了陳操之一眼,問:“子重以為明年做了吳郡的文學掾就可以與錢唐丁氏分庭抗禮了嗎?”

 祝英台問得很尖銳,但卻是為陳操之著想的,與其讓陳操之明年碰壁蒙羞,何如現在就點醒他。

 陳操之微笑道:“多謝英台兄提醒。

 ”

 祝英台見陳操之並無任何失落之感,便問:“子重還有何打算?”

 陳操之道:“一步步來,先領到免狀再說。”

 祝英台點點頭,說道:“子重,我聞會稽謝安石,雅量重才,最喜提攜後進,你何妨去見他一見?~嘉賓不是去會稽東山謝氏別墅請謝安石出山嗎,~嘉賓如此賞識你,想必也會在安石公面前稱許你地才華,你去會稽,必名聲大振。”

 陳操之道:“謝公是我最仰慕的大名士,我一定會去拜見他的。”

 祝英台甚喜,問:“大約何時?”

 陳操之躊躇道:“這個一時說不準,也許八、九月間,也許明年。”

 祝英台“嗯”了一聲,不再說話,只顧行路。

 牛車轆轆向東而行,漸漸地離陳家塢遠了,一輪紅日也漸漸的升高,熾熱曬人,陳操之見祝英台敷粉的額角有些汗漬,便道:“英台兄且到車上坐定,我步行,再送你一程。”

 祝英台便坐到牛車上,卻不說話,只是微笑著看著車窗外大袖擺動、走得甚是輕快地陳操之,倒想看看他還要送多遠?

 坐在車裡不覺得,以為走出很遠了,祝英台沉不住氣,手搭著車窗,下巴擱在手背上,細長嫵媚的眼眸睇視陳操之,問:“子重,你要送到何時?送我到上虞嗎?”

 陳操之道:“送不到上虞,只是還想著送一程。”

 祝英台不想掩飾了,用自然低婉的聲音問道:“有沒有覺得依依不舍?”

 陳操之看過來,坦然微笑道:“是,我和宗之、潤兒一樣,重情重離別。”

 祝英台想起先前陳操之先前說的“青絲紅顏”那句,忽然問:“子重是不是認為你我二人此後相見無期了?”

 陳操之一愕,他心裡地確是這麽想的,一個士族女郎易釵而出外遊學數月已經是極難得了,不可能以後還將有這樣的機會,可一不可再,士族家風不允許,從祝英台偶露的言語中,陳操之知道祝英台父母已亡故,祝英台此次回去少不了要受族中長輩的訓斥,以後只會管得更嚴,想獨自外出幾無可能,現在聽祝英台這麽直接說出來,陳操之驚愕、悵然、依依惜別之情自然而然流露。

 祝英台這時才明白陳操之已經知道了她的女子身份了,不然地話錢唐至上虞又有多少路程,如何會相見無期?只有男女有別、各自婚嫁之後才會相見無期。

 祝英台並不覺得尷尬和羞縮,反而有一種如釋重負輕松,她心裡不是早就想著表露自己女子身份嗎?輕聲問:“子重何時看出來的?”

 陳操之不能再裝遲鈍了,他有點不習慣與表露女子身份地祝英台說話,遲疑了一下,說道:“略有察覺,不敢確定。”

 祝英台很想追問陳操之是怎麽看出她是女子的,只是怕不雅,又怕被仆人聽去,便沒再問,微笑著輕輕搖頭,聽著車輪轉動聲一下又一下,借此平息心頭異樣地情緒,說道:“子重留步,早些回去,免得你母親掛念,還有,記得來會稽東山謝氏別墅拜訪安石公。”

 陳操之停下腳步,見牛車依然轆轆行駛,便又緊走幾步跟上。

 祝英台眼淚頓時流下來了,放下車簾,努力讓語氣平靜,說道:“子重,告知你一件事,去年臘月初從建康水路六百裡來聽你一曲的便是我,想必你也猜到了,你認出了英亭,其實很多事你都是明白地,不說而已,是吧?——我來吳郡求學,就是為了能聽到你的妙音,清談、對弈後的吹笛送客,讓我在桃林外徘徊不忍離去——”

 聽著車窗外的木~聲,祝英台又道:“子重,莫等我走遠了你又吹曲,我聽不到,我會很惋惜的,不會再有人在邊上偷聽你的送別曲了——子重留步。”

 木~聲停了,陳操之的聲音說道:“英台兄一路平安,日後有機會還願為你吹奏一曲。”

 耐力強健的魯西牛一步不停向東而去,車廂裡的祝英台低吟道: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祝英台心道:“潤兒說這是寫知心朋友的詩,這應該是她醜叔教她的吧,可這詩是寫朋友知心的嗎?明明是寫男女相思之情的詩篇啊,嗯,想必是子重教潤兒讀此詩時,覺得潤兒年幼,便說這是思友詩。”

 又想:“子重在九曜山頂的那一曲流露的相思自然是對6葳蕤的,他對我只有友情,誠然是真摯的,嗯,能終生為友也錯,可是我為什麽心裡這麽難受?”

 ————————

 想寫好祝英台的情感,真是難寫啊,小道左支右絀,拚盡全力。
出門在外,就上移動版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