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轉出無名山後,李中易指揮著一萬五千余名騎兵,仿佛猛虎下山一般,馳騁於大平原之上。
在余水和武夷山之間,是難得一見的平原地區,李中易手下騎兵非常適應現在的地形和地貌,趕路的精神頭,都比此前足了何止三成?
大軍過了信州(今上饒市)之後,沿著余水岸邊,一路浩浩蕩蕩的殺奔洪州。
李中易勒馬立於道旁,看著滾滾鐵流從眼前經過,不由感慨萬千,李煜小兒,朕來也!
說句掏心窩子的話,李中易壓根就沒有把李煜放在眼裡,在他看來,李煜不過是個文藝青年罷了。
論及讀書寫字作詩詞,李煜遠勝於李中易。但是,若說治國理政行伍打仗,李煜則是一團糟,連李中易的半隻腳都趕不上。
途中休息的時候,李中易坐在路邊的大石頭上,啃兩口乾糧,喝兩口水,吃的正香。
忽然,遠處的天際邊,傳來隆隆的咆哮聲,李中易起初以為是有大隊騎兵老襲。
然而,沒過多久,就見一小隊斥喉騎士,瘋狂的拍馬趕來。
“稟……稟報皇上,余水決堤了,洪水正向咱們這邊撲來……”
“啊……”李中易當場傻了眼,如今又不是夏汛時期,哪來的洪水?
不過,斥喉小隊的將士們,絕不可能故意欺瞞,肯定是有洪水衝過來了。
李中易當即下令:“全軍上馬,除了口糧和飲水之外,扔掉一切累贅之物,全速衝向武夷山那邊的高地。”
伴隨著李中易的一聲令下,還沒摸清楚狀況的騎士們,紛紛扔掉了累贅之物,翻身上馬,在各自軍官的指揮下,掉頭朝武夷山那邊,狂奔而去。
“皇上,6磅炮怎麽辦?不可能扔給洪水吧?”炮軍都指揮使李永堂找到李中易,大聲嚷嚷道,“無論如何,都不能扔了火炮。”
李中易沒好氣的瞪著李永堂,厲聲斥道:“這都什麽時候了?你有吵吵的工夫,不如趕緊的把炮都拖上,跟著親牙營一起跑。”
“得令。”李永堂喜出望外的拍馬走了,這次帶出來的都是6磅炮,6磅炮的特點就是輕便好移動。
一時間,一萬多名騎士,狼狽不堪的朝南邊的武夷方向,抱頭鼠竄,惟恐被洪水趕上,吞噬於大水之中。
幸好李中易用兵謹慎,不管到哪裡,都會在第一時間,把斥喉營的將士們,至少灑出去百裡開外。
跑到半道的時候,李中易已經想明白了,不由恨的牙根疼。
一定是南唐的主事者,察覺到了他的偷襲行動,主動挖開了余水的大堤,企圖將他們這支孤軍一舉淹沒。
一路狂奔了三個多時辰,即使是一人三騎,有些體力較弱的戰馬也吃不住勁了,開始口吐白沫。
李中易看了看天色漸晚,地勢漸高,就下達軍令,下馬原地休息。
好在不是豐水期,經過斥喉營不斷傳遞回來的消息,洪水的衝勢在十幾裡外,變得緩慢無力。
李中易不由暗暗松了口氣,幸虧只是被挖開了余水,若是挖開了揚子江,那滔滔而來的大洪水,只怕是要把他們這一萬多人,全都吞噬殆盡了吧?
在遭遇了洪水的襲擊之後,經過後勤軍官的盤點,也算是不幸中萬幸,除了一人摔傷了腿之外,並無別的傷亡記錄。
只是,物資方面的損失,可就大得多了。包括帳篷、扎營的繩索、小書案,小馬扎等等在內的雜物,全都丟得一乾二淨。
如果現在天降大暴雨,包括李中易在內,大家都只能硬扛著,而無法找到避雨的場所。
休息了兩個多時辰之後,最終的損失報告,被送到李中易的手邊。
李中易接過報告,仔細的看了一遍,嗯哼,帶出來的三十門火炮,都被帶出來了,只是火藥和鐵彈丸,少了一半以上。
“嘿嘿,萬幸啊,幸好咱們發現的早,跑得快,不然的話,連一門火炮恐怕都保不住了。”李中易覺得非常幸運,只要火炮在,有一定基數的火藥和彈丸,就不愁打不進南唐的城池。
6磅炮雖然威力小了許多,但勝在可以輕便的攜帶,方便運輸轉移。
“皇上,幸虧您阻止臣下帶出12磅炮,不然的話,後果不堪設想。”李永堂倒吸了口涼,對李中易佩服之極。
“嗯,若是12磅炮落入敵軍之手,那個麻煩可就大了。”
剛才,李中易其實也捏著一把汗,惟恐6磅炮被丟棄於途中,叫南唐的人馬給撿了去。
在這個科技力低下的時代,所謂的軍事科技壁壘,其實不過是一張紙的厚度罷了。
若是讓南唐得到了6磅炮的實物,其實呢,以南唐的冶金實力,只要下了狠心,多花點時間就能仿造出來,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再比如說,在強漢朝的禁軍之中,廣泛且大量裝備的神臂弩,只要讓南唐的工匠拿到了實物,李中易有理由相信,很快就會被仿造出來。
所以,李中易一直感到很幸運,臨出發之前,總參議司的參議們就已經想定,路上帶著12磅炮,肯定不利於長途奔襲。
只是,為了逃離洪水的淹沒,帳篷等雜物都被丟得一乾二淨,將士們今晚肯定只能是露天宿營了。
運氣還不錯,造飯的鍋灶等物,雖然也被丟得一乾二淨,但是,乾糧和糧食,倒是很完整的帶著上了武夷山。
由於鐵鍋的丟棄,臨時性的大規模埋鍋造飯,顯然成了奢望。
李中易隻得吩咐下去,路上若是經過城鎮,便可借用民間的鍋和灶,把糧食炒成乾糧,帶著路上吃。
就在李中易念頭剛轉完之際,就聽半空中炸響一連串的悶雷,緊接著,瓢潑大雨不期而至。
躲無可躲,避無可避,一時間,包括李中易在內的全體將士們,全都被澆成了落湯雞。
“尼瑪,這賊老天,也太欺負人了。”李中易心裡異常煩躁,經典的國罵,不由脫口而出。
追隨在李中易身邊的日子裡,李安國已經習慣了,李中易時常迸出來的國罵聲。
李安國雖然不明其意,卻也知道,絕對不是什麽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