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風花醉》第四百一十九章 1家之言迷人眼
第419章一家之言迷人眼

 小劉妃站在旁邊,眼角余光輕輕掃過,那顆心兒就不受控制的跳動起來。“得以晉位秦王,侄兒為汝守關中”,一句簡單的話語,卻充斥著滿胸豪氣和無窮的自信,這就是那個曾經紈絝不堪的趙凌麽?在他的話語裡,就好像看到了一個嗜血、狂傲、勇猛的蓋世梟雄。這哪裡是要爵位,簡直就是搶,給不給,他都要當秦王,他就是要告訴天下人,那個楚王世子回來了,先帝後人,要重新傲立在大宋的土地上。

 不知怎地,小劉妃很渴望見見這個男子,也許以前經常見面,可她又真的認識麽?不,不認識的,一點都不認識,那是一個陌生的男人,未見面,已經讓人揪心,讓人崇拜。與他相比,眼前的官家好差好差,不如他年輕,不如他英俊,不如他悍勇,不如他狠辣,不如他.....

 太多的太多,好像什麽都比不上了,本想著此事過去後就與那朱璉挑明斷絕來往的,可此時改變了主意,若是能收緊和朱璉的關系,傍上趙有恭這個靠山,自己在宮中的地位豈不是穩如磐石了麽?

 這個世道一直如此,哪怕前後翻過千年,依舊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的利益,為了這些,終究會走上不同的路。

 “楊戩啊,去傳旨,招高俅、王黼、宮梻...前來議事....”這一刻趙佶顯得疲累不堪,眉頭鎖起,仿佛蒼老了許多。看到童貫還跪在地上。他揮揮手。閉著眼睛道。“童道夫,你也起來吧,雖然此戰敗了,可你的忠心朕還是知道的。”

 童貫忠心麽?當然一日猛攻函谷關,丟下萬余屍體,如果這萬余人命還說明不了童貫的忠心,那什麽能說明呢?這就是官場,在這個名利角鬥場裡。一切都是籌碼,狂風凝聚細雨,鮮血染紅雙翅帽。與其說童貫的哭訴救了他,倒不如說那上萬死去的士兵救了他。趙佶是個皇帝,但凡帝王,有一點是相通的,他們看中的是忠心,不忠心者,能力再強依舊得不到重用,忠心之人。天大過錯,也可保得性命。

 得到宮內太監的召喚。王黼等人來到皇宮,卻未急著進去,而是在宮門後等了起來,一直等到宮梻到來後,蔡京幾個人才聚攏到角落之中,悄聲道,“宮學士,你可知官家找我等前來所為何事?”

 “不知,蔡相難道知道?”其實宮梻問的全是廢話,大宋朝有什麽事情,還能瞞得過這位手眼通天的蔡相麽?

 蔡京苦笑著搖搖頭,也未隱瞞,一五一十道,“函谷關那邊來消息了,童貫大軍大敗而歸,損兵折將,官家找咱們八成是想問問敢如何應對的。這不,我等也商量不出什麽,就想聽聽宮學士的看法,你覺得陛下要問起,我們該如何回答,是繼續出兵,還是默認?”

 宮梻心中冷笑,這些人可都是老狐狸啊,他們真不知道該怎麽回答麽?錯,其實誰心中也有數,面對將要崛起的趙有恭,唯有再派大軍清剿方位上上策,可其中有個風險,那就是萬一又敗了怎麽辦?那領兵之人,以及提出這個意見的可就要遭殃了,到時晉陵王殿下以大勝之師威逼汴梁,要求懲戒那些建議出兵之人,官家還敢不聽?其中的道理誰都明白,卻沒人願意但這個責任,琢磨半天,倒琢磨到他宮某人頭上了。

 宮梻對人心之把握,可謂到了極點,他自然不會上當,最重要的是現在官家心中已經有了決定,又何必逆著官家的心思來呢?微微一笑,宮梻抬繡笑道,“幾位大人太看得起宮某了,官家此時早有了決斷,又何須咱們費心?”

 蔡京嘴角狂跳,心中暗罵一聲宮狐狸,明知道宮梻在耍無賴,卻莫可奈何,李邦彥也拱著手呵呵道,“不錯不錯,官家早已有了主意,又何須咱們這些愚笨之人亂說?”

 宮門處發生的事情,趙佶可是一點都不知道,他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幾位寵臣還沒到禦花園呢,就已經商量好怎麽敷衍了事了。這就是趙佶的悲哀,每一個帝王的悲哀,同樣一個明君也會處理好這種問題。黨爭,沒一個時代都有,每個人都恨黨爭,卻聰明的帝王又會適當的放任黨爭,朝廷不需要一家之言,有了黨爭,各方有了製約,平衡方為王道。如同大明朝,萬歷皇帝算是將黨爭玩到極致的典范了,他在任時,清流東林黨、齊楚折黨、閹黨三方勢力共存,相互製約下形成了一種初具規模的議會制度,萬歷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政事有條不紊。可到了天啟、崇禎兩代皇帝,他們將這種秩序毀壞了,要麽是閹黨一家獨大,要麽是東林黨一家獨大,最後大明朝政事拖遝,在加上內憂外患亡國了。許多人都誇讚崇禎剿滅閹黨的壯舉,又有許多人說大明朝亡於黨爭,其實這是非常片面的,剿滅閹黨,扶持東林黨一家獨大,其實這就是崇禎做為帝王在政治格局上的不成熟。朝廷需要黨爭,因為有黨爭才會互相監督,政治相對清明,說大明朝亡於黨爭,非常片面,從某種情況上來說,恰恰是因為明末沒了黨爭,才加速了亡國。

 每個時代,貪汙、勾心鬥角、官場鑽研都少不了,就拿貪汙來說,不可能杜絕,只能約束,建立一套相對清明的秩序,這就需要監督,讓每一個人時刻有一種危機感,一旦錯了,就會有人取而代之,如此一來,做事就會有忌諱有收斂。黨爭秩序敗壞,這就是明末兩代帝王期間最大的問題,要麽閹黨囂張過頭,要麽東林黨囂張過頭。

 而此時的大宋與後世大明朝優勢何等的相像?一個不太出眾的帝王,其實趙佶並無大惡。而他的惡。就是徹底打壓新黨元佑黨人。導致朝廷一家獨大,甚至連一代鐵血宰相章惇也被迫害而死。從這方面來說,趙佶比哲宗趙煦做的差太多了。當年哲宗親政也打壓元豐黨人,可他不會一下打死,要麽貶官,要麽調職,總之朝廷各處依舊有著元豐黨人的聲音,這就給元佑黨人一個信號。那就是要好好做事,一旦有錯,隨時有人能頂上來。所以,哲宗時期,哪怕哲宗不太修民政,剛強尚武,可依舊國朝維穩,到了趙佶上位,一切都變了,元佑黨人死的死。回老家的回老家,連個新黨人毛都沒了。這種情況下,成了一家之言,哪怕臣屬有矛盾也是私人矛盾,面對大事是他們依舊能組成一條統一陣線。所以,趙佶的眼睛差不多瞎了,耳朵也聾了,大宋朝烽煙四起,他的夢裡依舊歌舞升平。

 禦花園裡,趙佶耐心的等著,等到幾位近臣到來,他又讓童貫將剛才的話敘述了一遍,其實根本沒這個必要的,只不過趙佶不曉得罷了。良久之後,趙佶沉著眉頭,有些哀怨的問道,“諸位,晉陵王佔據函谷關已成事實,又有遼國公主耶律南仙幫扶,可如何是好?還望諸位能拿個主意,這函谷關是要打,還是不打?”

 蔡京心裡咯噔一下,偷偷瞧了王黼一眼,王黼故作沉思,上前兩步,拱手言道,“此事茲事體大,事關國體,又是皇家之事,臣等不敢亂言,單憑陛下做主,臣等必依陛下所言,報效皇恩,死而後已。”

 王黼說完,蔡京打蛇隨棍上,老成持重道,“王相所言,甚為有理,陛下睿智,乃千古明君,心中所想,必不是臣等所能比的。”

 什麽叫一唱一和?這就是,兩個宰相,將堂堂大宋皇帝玩弄於鼓掌之間,而偏偏這位徽宗皇帝還不自知,只是點著頭接口道,“朕以為此時國朝民亂四起,又有征遼大敗,百姓苦不堪言,實在不適合大動兵戈了。哎,那晉陵王既然想要關中,就給他吧,只要他能守好關中,這大宋還是大宋,百姓能少遭點兵災,朕就是受點委屈也是值得的。”

 趙佶臉上一副悲情之色,仿佛在哀痛天下蒼生,他要真的這樣想,也就好了,可事實上他只是怕了,怕再派十幾萬大軍去了,會落得個遼兵一樣的下場。如今大宋要是再損失十幾萬大軍,那可就是真的動搖國本了,那時就不是保不保關中的問題,而是能不能保住西京洛陽的問題了。而且,真怕那個侄兒借蕭芷蘊的威望與遼朝結盟,那樣大宋關中不保不說,還要平白面對一支更為強大的聯軍,乃至河東河北也會在遼軍鐵騎籠罩之下。

 誰都知道徽宗皇帝怕了,可幾個寵臣卻商量好的一般,拱手大讚道,“陛下心懷百姓,實乃天下之福、蒼生之福....”

 一聲聲歌功頌德,一聲聲俯首呐喊,趙佶的心情好了許多,眾臣的心情也輕松了許多,只有一個劉欣媛,她心中滿是冷笑,甚至是深深地厭惡。官家好蠢,這些大臣過上一些年大不了就是辭官隱退,依舊能回家做個富家翁,可官家呢?一旦趙有恭養大了,一定會揮兵出函谷,那是佔據東京汴梁城,官家一脈又能活下來幾人?皇權爭奪的路上,有的是你死我活,怕?能怕麽?你就是怕得要死也要硬著頭皮上,今日不殺別人,明日別人就會殺你,還什麽天下黎民百姓,真可笑....

 小劉妃有些看透這個朝廷了,如今朝廷之上,養著一群混吃等死的大臣,他們不是庸人,卻做著庸人的事。自從李伯紀被貶回老家後,可再沒人在官家面前說三道四了,小劉妃很好奇,難道官家就不覺得乏味麽,哪怕尋找一點新鮮感,也該留一個像李伯紀那樣的諍臣吧?

 趙佶自然不會想那麽多,他眉頭緊鎖,想到的卻是朱家,是李師師,還有將來的關中。趙有恭是個狂夫,所以朝廷下不下封號,他都要當秦王的,他想要關中,朝廷不能不給,可趙佶終究是不甘心的,他只是流露出一點意向,便有李邦彥拱手道,“陛下,如今晉陵王擁兵自重,佔據關中不可避免,如此情況之下,也只能製約,而不能製止。”

 李邦彥這位浪子宰相到底為什麽會這麽說呢,原因就是為了張俊。自伐遼慘敗,張俊損失了幾萬人馬,本該受到朝廷責罰的,但因為張俊走了李邦彥和蔡京的路子,才免了罪責,雖然無罪,但現在張俊卻處於空閑狀態,這不前些日子又使了些錢財希望調回關中或者山東。一直沒有機會,這次不正是好機會麽?李邦彥一心為張俊著想,也是為了自己,他也需要有一支強大的外力輔佐,這樣才能更好地和蔡京、王黼抗衡。

 ...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