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華影之王》第一百零九章 電影藝術
  《文化與生活》欄目開播也有好幾年了,走的向來是高冷路線,只看這名字就知道,那是很不接地氣。攝影機打開,一杯清茶,幾人閑坐,這就開聊了,有點像萫港的談話節目《鏗鏘三人行》,內容時不時的就有點“意識流”,端的叫高雅內涵。

  話說內地這些年西風東漸,老馬那一套漸漸不受不那麽受歡迎了——在知識分子這裡,從來就沒歡迎過——公共單位還是鐵飯碗,下海潮卻已經開始,與之相對的,是歐美各種眼花繚亂的思想和學說的湧入。在文藝工作者這裡,講貢獻講勞動那是過時了,尋求藝術真諦,探討文化與人生,抒發個人情感,這些才是王道,寫詩成為彌漫全社會的風氣,經歷過多年的壓製之後,文藝重新獲得崇高的地位,再次承受著底層民眾的憧憬和膜拜。在這種情況下,即便一個節目很不接地氣,卻依然不乏觀眾,這種事放二三十年後你試試?

  當然,這也跟經濟發展水平有關,中國人有錢買電視的,多少都有那麽一點暴發戶附庸風雅的心態,土了幾十年,先富了一批人,他們就跟井上他家裡一樣,崛起了,那就得講一講內涵,甭管真的假的,在精神上裝一下貴族也不錯,《文化與生活》,多麽高端大氣上檔次?裡面聊的話題雖說有時候聽不太懂,不明覺厲,但文人說話,只要不是太死板,嬉笑怒罵調侃逗趣還是很有趣味性的,不少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所以節目開播以來,一直受眾挺廣,也算是業內佼佼者了。

  葉雲選擇這個欄目,也是沒辦法,這年頭的節目都是這樣,要不像《文化與生活》這樣走知識分子的高冷路線,要不,就像官方節目那樣一板一眼,跟開會似的,趙忠祥的字正腔圓是他們的招牌,這讓在美國和後世自由散漫慣了的葉雲如何受得了?碰上這種情況,他不由更加懷念後世,哪怕你來個瘋瘋癲癲的謝娜,來個《快樂大本營》,也比這些強。

  不管官方,還是知識界,都把電視節目當成了文以載道的工具,娛樂性被降到了最低,這就是葉雲此時最直觀的感受。

  兩種節目他都不想上,但黨和國家親切關懷,盛情難卻,隻好選一個自己不那麽排斥的了,只不過,既然是盛情邀請,自己這個國際知名大導拿出點架子來也很正常,所以,個人提出一點小小的要求就請你們滿足吧。

  首先,咱把這節目錄製現場搬出小屋子,到一個大一點的地方行不行?我倒不嫌演播室簡陋,就是場地太小,忒憋屈,海外歸來的留學生就這臭脾氣,包涵則個。

  換了大場地,光兩個人坐那聊,不僅空曠,還有點傻,所以,我們還需要給現場增添點人氣,回國多日,也沒機會跟廣大同胞們多親近親近,正好這次錄節目,就找來幾十個現場觀眾好了,聊天節目,誰也沒規定就只能倆人聊,搞的跟密室謀劃似的,時不時讓現場觀眾也參與一下,既活躍氣氛,又增加看點——你問什麽是看點,老兄看點就是收視率啊!節目組你們就長長心吧,我黨長期以來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的良好傳統不能丟啊。

  果然留學回來的就是麻煩!這是節目負責人的想法。也就因為是你,換了別人,愛來來,不來滾!不過對方身為國際大導,連美國人都佩服,想來一些看法還是很有可取之處的,自己就當是吸收先進國家的經驗了,不妨改改試試,實在不行,就隻錄這一期。

  於是在新一期的《文化與生活》節目中,觀眾們驚訝的發現,不但場景換了,現場還去了不少觀眾,可以看出主持人對這種變化還有些不適應,錄節目的時候不是看鏡頭就是看葉雲,幾乎沒往觀眾那裡瞅兩眼,倒是葉雲,說話的時候非常活潑,甚至稱得上是沒正形,時不時的就朝台下的觀眾來一句:“大夥兒說是不是?”搞的跟春晚現場似的。

  這還是《文化與生活》嗎?完全沒有高冷風范了吖!

  不過這樣的變化,除了一開始的不適應,還是很能獲得觀眾的好感的,接地氣,增加觀眾參與度,這是此後幾十年電視節目的發展大趨勢,高冷與八股,那都是死板的代名詞,早晚被淘汰。

  更不用說葉雲這位節目嘉賓的傳奇身份了。別說節目改的不錯,就算改成了四不像,他們也依然鼓掌叫好,美帝都服氣的人,那還能有錯?兄弟們放下思考能力,死心塌地當腦殘粉就是了。

  對於自己在國內受歡迎的情況,葉雲還是知道的,心中得意之余,也不免有些矯情的遺憾。要說這年頭的觀眾也太好哄,太單純,對待明星,真就把他們當成了天上的星星,那個崇拜呀追捧呀,雖說不上瘋狂,但完全說得上是盲目,這年頭的明星是沒有缺陷的,觀眾們下意識的把他們當成他們所飾演的影視劇中的人物,那些人物是那麽的純粹美好,於是飾演他們的明星們也就同樣純粹和美好了,都沒想過明星也是人,七情六欲、金錢名聲,這些普通人所渴求的東西,他們同樣渴求,甚至欲·望更盛,男明星遠沒有他們在人前那麽偉光正,女明星也遠沒有在螢幕上那麽冰清玉潔。

  要以平常心對待明星,那得等到2000年之後了,互聯網一來,頓時刷新人們的世界觀,也刷新了人們對明星的認識。

  相比而言,葉雲更喜歡2000年後的娛樂氛圍,他就是個搞電影的,一點也不偉光正,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國家救星,有自己的小算盤,也有自己的小手段,不想承擔那麽多,有人不喜歡他,黑黑他也沒關系。怕就怕現在這樣,賦予他這麽多的民族情緒和時代意義,什麽都變了味。

  所以從一開始,葉雲就一直在試圖給觀眾一個印象——自己是個俗人,很俗很俗的人。拍電影是為了名利,而電影的本質是為了娛樂,這個新事物從一出現,就不是什麽藝術,它就是一幫子人為了好玩弄出來的,跟電子遊戲沒有本質區別。工作學習之余,想放松一下?去玩會遊戲,看部電影,都是不錯的選擇,電影人沒那麽偉大,自己更沒那麽偉大。

  在這一點上,美國人認識的最深刻,也因此最不得國內電影人喜歡,他們最推崇的,還是歐洲電影,那才叫藝術,那才叫高雅!而這時代的中國電影,也一直在努力的追隨歐洲腳步,拍了電影,不管票房如何,能不能上映,先去歐洲溜一圈,每年總能有那麽一兩部攬回幾個獎,這是中國電影的勝利!

  與之相比,馬林尤朋家裡不派他們去歐洲,反而去了美國,在這時的中國就算得上是異類了。 美國那也叫電影?流水線上下來的東西,白白唐突了藝術!葉雲去參加年終聚會,就有不少人明裡暗裡試圖影響自己:美國那一套不足取,藝術創作就要不斷求新求精,多學學歐洲才行。

  類似的話聽多了,葉雲就煩了,正趕上與會人員拿“謝縉模式”說事,他就有啥說啥的來了一場直抒胸臆,結果麽,就像那主持人說的那樣,讓那些人非常意外。

  “為什麽你會那麽推崇謝縉模式呢?”主持人很明顯是個藝術范兒,中國不是沒有商業電影,《少林系》就是其中代表,也不是沒有低俗無節操的影片,其檔次之低,思想之齷齪,比之後世的一些電影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香豔、暴露、恐怖、血腥……2000後被和諧掉的一些電影因素,在這個思想混亂的年代一窩蜂的湧現出來,故事凌亂不要緊,關鍵是要給觀眾足夠的感官刺激,節操和下限越來越低,總之是一切向錢看了。

  作為一個以教化大眾為己任的知識分子,對這種東西當然很看不上,不但看不上這些,《少林寺》《神秘的大佛》等一批高票房電影也很有微詞:沒有藝術性啊!

  也正因此,他們對謝縉的“墮落”如此反應強烈也就可以理解了,本來還指望葉雲能跟他們一塊批判一下來著,沒想到這小子比謝縉還徹底,他們已經不僅僅是意外了,而是震怒。

  “因為我就是個商業導演啊。”葉雲答的很平靜:“我拍電影就是為了賺錢,僅此而已。”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