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廷鑒的任職文書,出奇的順利,大多數想著那些無主之地的官員,巴不得楊廷鑒立即滾蛋,所以崇禎在早朝上一說起此事,所有大臣紛紛表示讚同。
對於楊廷鑒的任命,說不上的升職,也說不上是貶滴,畢竟揚州知府都是從四品的實官,但是楊廷鑒也遠離了朝堂,成為儲相的機會也就更加渺茫了,這就要看當事人的追求是什麽了。
反正楊廷鑒對自己職位那是非常的滿意,複社的另外兩個魁首張溥和吳偉業就非常替楊廷鑒惋惜,兩人也到龍門客棧來勸過楊廷鑒,讓他繼續留在京師,留在翰林院熬資歷。
楊廷鑒好言謝絕了兩個兄弟的好意,收拾妥當後就啟程。其間還有還有一個人來投奔楊廷鑒,那就是和楊廷鑒同科的黃素朗,黃素朗這人特別正直,敢於言事,其實這也是一種才能,楊廷鑒就把黃素朗安排到了軍法處。
楊廷鑒可不是單身赴任,而是帶著虎賁軍和大量的物質,四輪馬車肯定不夠,好在通州就是大運河的邊上,直接用船運輸就是了。
虎賁軍需要搬遷全部由總管粱財負責,武器四輪馬車作坊肯定要搬遷,懷柔鐵礦肯定無法搬遷,今後懷柔鐵礦的出產,也主要是用來銷售,如果運到揚州,距離實在是太遠了。
虎賁軍開始了大規模的搬遷,而楊廷鑒則帶幾個親衛喬裝打扮,率先向揚州出發。
……
“公子,前面就是揚州城了。”
“不錯,這揚州到底是天下繁華之地,這川流不息的客商實在太多了。”
楊廷鑒一身士子打扮,帶著四個五大三粗的漢子風塵仆仆都來到了繁花似錦的揚州城。北方哀鴻遍地。然而揚州城卻沒有受到絲毫的影響,依舊紙醉金迷。
“大人,咱們是先去見老太爺呢?還是找個客棧暫時住下來?”
楊廷鑒的父母就在揚州。這次楊廷鑒做了揚州知府,就必須履行對崇禎皇帝的承諾。把自己的父母送到京師去奉養,好在金鑲玉還在京師,可以早晚服侍二老,再說楊廷鑒還有一個待字閨中的妹妹楊廷美,今年剛好十四歲,兩位老人到不缺天倫之樂。
“恭喜發財,咱們先去大東門關老街,去那裡找客棧住下吧!”
恭喜發財就是楊廷鑒帶的四名親衛。他們分別叫恭順、喜來、發達、財運,連起來剛好叫恭喜發財。
“公子,咱們為什麽要去大東門找客棧啊!不如就近找一家好了。”
“你知道個屁,大東門緊靠運河,大多數的鹽商都聚集在大東門一帶,你忘記本公子這次微服私訪的目的了嗎?”
“卑職……哦……小的明白了。”
楊廷鑒隨即帶著恭賀新禧在揚州大東門一帶找了一間客棧居住,這大東門的一帶全是鹽商的鋪子,而且都很大,有山西和陝西的鹽商,也有徽商。
這家客棧叫“客來居”。這裡地處大運河,又是繁華地段,所以在此歇腳的全部是商賈之人。楊廷鑒在安頓好後。就來到“客來居”的大堂吃飯。
整個大廳全是南來北往的客人在用餐,楊廷鑒帶著恭喜發財找了一張桌子後,就隨便叫了幾個菜,而與楊廷鑒鄰座的幾位商人,聽口音好像是山西。
這幾個商人一邊吃飯一邊交談著:
“你們知道嗎?山上的晉商和徽商兩家又搞起來了。”
“此話怎麽講?”
“兄台,你這可就寡陋寡聞了啊!晉商想在揚州落籍,而徽商卻是竭力反對,前任知府對此也是束手無策。”
“怪了,這晉商在從大明開國起。就在揚州城經營了,這幾百年下來。也是算是地地道道的揚州人了吧!晉商把戶籍落在揚州也是情理之中的啊!”
“兄弟,這你就不知道了吧!晉商想落籍揚州。是想讓自己的子弟可以在官學裡面讀書,同時科舉考試也要在揚州考了,你想想揚州本來是人文薈萃的地方,科舉的名額向來萬分緊張,這晉商想搶佔徽商的科舉名額,徽商怎麽可能讓晉商如願。”
“原來是這樣,可現在揚州知府出缺,也不知道這兩家又會搞出什麽么蛾子了來。”
“不外乎是比兩家錢多吧!或者是看哪家的背景更深厚。”
楊廷鑒一邊吃飯,一邊聽他們交談,這晉商和徽商的戶籍之爭,說來話就長了。
明太祖朱元璋率義軍推翻元朝後,敗走漠北的蒙古殘余勢力仍對中原虎視眈眈,伺機反撲,西北一帶少數民族離心傾向也不斷增長。新興的明帝國不得不把三分之二的財政收入花在西北邊防建設上,沿長城設九個邊鎮以拱衛關中,保護京師,其中固原、寧夏、延綏、甘肅四鎮便在陝西境內。
後又設“三邊總督”駐節固原(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西安、蘭州、銀川三角地帶中心),統率軍隊20余萬,戰馬10余萬匹,負責東起延綏皇甫川(陝西榆林以北)、西至嘉峪關、西南至洮岷(今甘肅南部)綿延數千裡的邊防區。
但邊地苦寒, 人煙稀少,數量龐大的邊防軍每年耗糧以萬千石計,需布數十萬匹,自內地調運費時費力,民多怨言,政府財政也不堪重負。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采納謀臣建議,實施“食鹽開中”新政,將實施千年之久的政府食鹽專賣制度網開一面,允許民間商人向邊關輸送糧食換取食鹽經銷的許可證“鹽引”,大約30斤糧食可換一份“鹽引”,而且是當時質量最好、最能賺錢的淮鹽引。
朝廷“國退民進”,讓利於民,“淮鹽價貴,商多趨之”,邊防軍需難題一舉解決,而坐享地利的陝西商人,得益最多,自此冒起。原來陝西八百裡秦川,沃野千裡,自古為中國糧食主產區。
如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陝西官倉存糧近1100萬石(明代一石約為90多公斤),足夠支付駐防官軍俸糧三年,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全國260個府中,按稅糧多寡排名,西安府僅次於號稱糧倉的松江府(今上海市一帶),位列第四。如此看來,輸糧換引的“食鹽開中法”,等於是為陝西商人量身定做的傾斜政策了,一時間,關中產糧區的農民們掀起了進城經商、賣糧販鹽的熱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