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一聽,頭都大了!兵,對於四面受敵的北周來說,意味著什麽,不言而喻。樊偉還說;撤離的人,一部分被安置到了附近的寺廟,有的則尚無處棲身。
於是,楊堅下令,隨州城內所有空置的屋宇,一律把家財集中到一處封存起來,余下空房安置災兵和災民。住房寬松的人家,也要酌情騰房。就連楊堅的衙門內,也住了十余名災民。王裕興的藥堂把房項整修了一下,也住進去不少人。萬幸的是,府兵的糧倉未被水淹,倉庫裡尚有一些糧食。
大雨過後,楊堅、樊偉等一行,即策馬趕往災區視察。樊偉很是奇怪,楊堅帶著李順還情有可原,可為何還要帶著一個小孩子,楊堅不說,他也不好問,隻好把疑問藏在心底。
隨州屬丘陵地區,沒有高山,卻有窪地。因經年征戰,地域寬闊的隨州,其實是個人煙較為稀少的地方。只是地勢較高處,因缺溝渠、水庫等灌溉設施,只能種些靠天收的旱地作物,而被荒蕪;旱澇保收的好田地,則多落入如鄭家等幾個塢堡戶的手中。隨州城西約三十裡處,有一山,日:大洪山。顧名思義,大雨到來,便有山洪下瀉,而不幸的是,府兵的屯田就在大洪山的山腳下。這次豪雨,首先被淹的就是此處。
雨過初霽的大洪山,在夏日陽光的照射下,鬱鬱蔥蔥。山腳下,則是波光粼粼的一大片水域澤國。所以,僅看風光,並不淒慘,反覺意趣盎然。
張天健皺著眉頭突然問道:“國公,明知會有山洪發生,兵營卻為什麽仍要在此處屯田?”
楊堅也不知其故,轉頭看向樊偉。
這個小孩子竟然可以在楊堅面前隨意說話,而楊堅卻不以為意,似是理所當然,這讓樊偉感覺到這個小孩的身份並不一般。
想到這裡,樊偉不敢怠慢,向張天健答道:“回小郎君的話,這山下的田肥,若不遭災,一年種一季水稻,比在高坡種兩年黍子的收獲還多呢。況且,讓士兵在高地種糧,一到秋冬,人畜飲水都難。”
“你就賭兩年隻遭一次洪澇?”張天健皺眉問道。
“正是這樣。”樊偉點點頭道。
他們察看了未被水浸的糧倉和部分兵營。倉裡的糧食緊著用,尚能維持兩月。
張天健向楊堅建議道:“不能坐等水退,要馬上召集青壯年士兵上山伐木,沿山邊地勢較高的地方,再蓋一批房子,水退出一點田土,就趕緊補種作物。不種糧,種菜也是好的。不然,這麽多張口,到哪裡找吃的?”
“小郎君,這樣好是好,只是要伐樹,驃騎將軍鄭大人不會依的。”樊偉在一旁插言道。
“什麽?這大洪山,難道也姓了鄭?”張天健奇怪道。
“他是這麽說的。”樊偉道:“鄭雲飛年輕時,曾在大洪山佔山為王……”
“嗬,山大王一個,就當真把山收歸己有了嗎?豈不太可笑了嗎?”張天健笑道:“你今日把人選好,挑年輕有力的,明日作好一應準備,後天進山伐木。鄭雲飛如若不依,我自有話說。”
樊偉並沒有言語,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楊堅。
楊堅毫不猶豫道:“按小郎君說的去做!”
樊偉這才答應道:“行。”
張天健囑咐道:“要注意,上山伐樹的士兵,很辛苦,糧食要給足。”
“是。”樊偉應諾道。
“還有,山上之樹,不要成片成片一掃光,隔伐為要。”
“知道了。”
果然,幾天后,當第一批砍伐的樹木正往山下發運時,鄭翦率家兵擋住了下山的去路。
樊偉飛馬來報,張天健卻說:“看你怎麽急成這樣。是他的兵多,還是你手裡的兵多嘛。”
“問題不在於此。”樊偉滿頭大汗,“他的後台硬咧!胳膊能拗得過大腿嗎?”
張天健斬釘截鐵道:“你要明白,他之後台,即楊刺史之後台。手掌手背都是肉,衛王掂量起來,恐怕也得權衡權衡輕重吧?”
“晤,那倒是的。我們這支軍隊是要防止江南的陳國前來侵犯的,事關重大呢。”
“就是嘛。”
樊偉問道:“那,眼前這事,該如何處置?”
張天健胸有成竹地道:“這樣吧,他們既來者不善,我們也只能以暴易暴了。你多派些兵去,要他們把武器放下,方能走人。他們如若囂張不從,則正中下懷,你可狠狠地撂倒幾個,以儆效尤。對那個鄭翦,也叫他把馬留下來,打他個下馬威。但不要傷了他本人。余下的事,則由我處置,如何?”
“行。”
這支府兵共有一萬余眾。樊偉就近召了兩千多人,就把鄭翦的幾百家兵圍在了鐵桶之中。樊偉令其放下武器走人,平曰驕橫狂傲慣了的鄭翦及其家兵,豈肯就范,竟破口大罵地揮刀舞棒,欲殺開一條血路。不過,甫一交手,這班平日逞強的惡棍,又哪是受過訓練、經過陣戰的正規軍的對手。僅幾個回合,就被打得哭爹叫娘,撂倒一片。彼時,四面山坡,旌旗搖動,鼓角喊殺,震天撼地……
一群烏合之眾哪見過這等場面,都乖乖地放下了武器。這邊樊偉也見好就收,立命把幾個受傷家兵包扎好,不能走的,送來擔架,讓家兵們抬回去。但鄭翦就是不肯下馬,彼時府兵中的一條漢子,競硬生生地將其從馬上拽了下來,才讓他們灰溜溜地返回幾十裡外的塢堡去。
翌日,楊堅帶著張天健,率樊偉等一行,拖著兩車繳獲的兵器,牽著鄭翦的坐騎,來到塢堡前。
這是一座高約數丈、用青磚壘砌、氣勢恢宏的城樓,樓的頂端搭蓋著黃綠二色琉璃瓦,飛簷上吊掛著叮當作響的風鈴。守衛大門的家兵們一眼看到騎在馬上的樊偉,如臨大敵一般,感到一陣惶惑。
樊偉首先下馬,和顏悅色地對一名家兵道:“你去通報一下,就說隨州刺史、開府大將軍楊大人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