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娛樂之傳奇天王》第174章 大片場制度
  開車帶著周慧慜兩女吃了一頓夜宵後,簫劍這才在10:30後帶著兩女來到了《古惑仔之猛龍過江》的試映所在地…利舞台。

  利舞台原是香港一間著名戲院,於1925年落成,位於銅鑼灣波斯富街99號,即波斯富街與霎東街交界,面向禮頓道。

  主要用作粵劇、歌劇及演唱會等表演,及放映電影等用途,是香港的高尚娛樂表演場地。利舞台在另一個世界也會於1990年代拆卸,改建成利舞台廣場。

  不過,這個世界的未來可就未必了,畢竟,利舞台的擁有者是利希慎家族,因為跟邵逸夫的關系,這家影院基本上都是被其所租用的,在另一個世界隨著邵氏的減產,利舞台這才拆卸的,而現在邵氏可並沒有停止,自然地,其跟邵逸夫的合作關系也就並沒有終止。

  而在1985年的現在,利舞台則是香港最頂級的影院之一,更是邵氏院線的隱性龍頭影院,之所以說是隱形,因為其擁有者畢竟不是邵逸夫,而是其好友利氏家族。

  等到簫劍三人來到利舞台的時候,影院中還並沒有多少人,來的都是劇組人員在提前布置,當然,劉德嘩等主角卻也早就到了,而趙雅之等簫劍的圈中好友,只要是沒有什麽事情的基本上都早已過來,幫著站台、撐場面。

  到了11點後,人氣方才開始變旺,影迷、記者、三三兩兩的明星、以及不在少數的影評人開始匯聚而來,等到試映開始的時候,整理舞台當中已經坐得滿滿的了。

  當然了,因為這部影片是續集,而在香港,續集總是容易落下老票、沒新意…等貶義詞,所以,這一次的試映邵逸夫並沒有來,只是讓方逸華來撐了一下場面就離開了,估計要不是第一部破了香港的票房紀錄,就連方逸華都不會來。

  “碰—”燈光泯滅,電影屏幕慢慢亮起,邵氏那大名鼎鼎‘SB’片頭開始出現了,而簫劍雖然是影片的投資人之一,影片版權也在他自己哪裡,不過因為沒有成立自己的公司,所以並沒有在電影中加入片頭。

  當然,不加片頭也未嘗沒有簫劍在刻意的消減邵逸夫跟方逸華的防范心理,畢竟,憑借著邵氏現在離不開他的因素,他可是在迫使一直堅持著大片廠制度的邵氏同意他進行影片的投資,分走了大半的利益,要是邵逸夫心裡能沒想法就怪了。

  什麽叫大片場制度?

  這是一個在內地電影史上沒有出現過,而在歐美電影出現過,又在1948年消失過的制度,之所以消失並不是制度不好,而是因為這個制度造成的壟斷。

  而在香港,邵氏實行的正是這個大片長制度。

  邵氏公司擁有雄厚的資本實力和廣闊的院線,這是邵氏公司最為特殊的方面。

  邵逸夫50歲從新加坡來到香港,是邵氏兄弟公司一次大的資本調整,將公司的發展方向由拓展院線改變到擴大製片。

  他看中的是香港獨立的自由環境,旨在將邵氏公司開創成媲比日、美的華語電影中心。

  長久以來,美國電影業一直忽視中國電影的存在,日本則自認為代表了亞洲電影的最高水平。日本大映公司董事長永田雅一在1954年亞洲影展上曾公開宣稱:中國電影起碼落後日本電影二十年。

  而邵逸夫在這種環境下建立邵氏影城,大量拍攝華語電影,體現出獨特的時代意義。

  以大製片廠制度為框架的邵氏電影公司,具有代表華語電影的責任感和開拓心。

  自1966年開始,香港其它兩家最大的電影公司中,左派的長城影業公司受到國內特殊時期波及,電懋公司因老板陸運濤的空難而一片混亂,邵氏開始以壟斷性的姿態征服所有的海外華人電影市場。

  在香港電影市場,年產40部的產量已經開始壟斷本土半數以上的票房,在1969年的香港十大賣座電影中,邵氏電影佔了5部;而台灣台北市每年的十大賣座影片中,邵氏影片從不下2部,有時多達7部。

  大製片廠制度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壟斷性和穩定性,而邵氏公司憑借這個特點奠定了香港作為‘東方好萊塢’的地位。

  當然,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大片長制度成立了邵氏60-70年代的輝煌,也導致了其在80年代的隕落。

  因為到了80年代時,因為是大製片廠制度,要大量生產,就要有大量的合約導演、合約演員簽在邵氏;他不能到外面去拍戲,但當時的那個氣候, 沒有辦法將一個人綁住,邵氏給的錢相當於‘包身’,包身的錢一般就比較少。

  就好比,其他公司說,你來我這裡拍戲,我給你兩三倍的價錢,所以人員流失相當大,當時邵氏的一大堆的合約導演和合約演員都走了,邵氏就必須要給他們加錢,不然他們就沒有心思給你拍戲。

  而每個人都要加工資,就是一個很大的包袱,製作成本也變得很高,後來很多製作成本就超過了收入。

  如果說好萊塢是五大公司多家壟斷了美國電影市場,而香港則是邵氏獨家壟斷香港電影和海外華人市場。

  大製片廠從根本上說是模仿了美國20年代流行的福特主義般的企業化的流水線製作的科學經營;不同的是,其他工業生產的每種產品都是一樣的,而電影公司生產的每個產品都要是不同的。

  邵氏的製片模式是大製片廠制度的一環,每年制定固定的製片計劃,確定下一季度製片的數量和類型,供應給香港本土和東南亞的邵氏院線。這種體系化的製片方式保證了影片的產量和質量,卻相當程度的限制了藝術家的創作空間。

  這種制度隨著發展是必然要退出的。

  而邵氏因為各種原因,現在依舊保持著大片長制度,只是,因為簫劍的特殊性、以及必要性,使的邵逸夫不得不為其做出改變,而這種改變是持懷疑的,要是簫劍再不懂得做人,邵逸夫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會封殺他。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