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晚明之帝國風雲》第九十二 廿年(2)
  第092廿年(二)

  多爾袞繼承汗位,欲追豪格又怕張獻忠尾隨,欲東歸又嫌棄建州老家荒僻。思量一番,多爾袞將軍力孱弱的朝鮮定為目標,即時率領兩白旗、兩紅旗越過鴨綠江,並輕松攻降朝鮮,簡直再現標準時空歷史裡的朝鮮丙子虜亂。由於有張獻忠堵在遼東,多爾袞沒有搶一把就走而是選擇就地吞並朝鮮,野蠻推行標準時空歷史裡他在中國推行的“剃發易服”“跑馬佔地”等政策。編完朝鮮八旗、朝鮮綠營,多爾袞快速恢復實力,汗位更加穩固。

  朝鮮使臣哭哭啼啼跑到洛陽請求援兵,奈何彼時帝國天災人禍頻繁,鄭義隻好遺憾婉拒:“且等中原安定,再替爾等復國。”

  女真統治朝鮮期間,帝國總能牢牢手握主動權,張獻忠時不時北征海西女真,逼迫豪格不斷率眾向北向西遷徙;帝國海軍重整東江鎮皮島,頻繁騷擾朝鮮沿海地區,逼迫多爾袞頒布遷海禁令。

  泰武十六年,多爾袞壯年病逝,女真朝鮮意料之中再次陷入汗位詭譎爭奪。中華帝國三萬海陸軍趁機攻入朝鮮半島,一戰清除女真隱患。戰罷,張獻忠清點朝鮮戶籍,發現建州女真不斷屠殺滅族鎮壓叛亂,短短十余年統治,偌大朝鮮半島竟然只剩下不足百萬人口。多爾袞屠戮朝鮮消息傳到洛陽,鄭義簽發移民令,令戶部組織兩百萬失土流民、乞丐罪犯填充朝鮮半島。考慮李氏朝鮮血脈被多爾袞斬殺殆盡,鄭義又就地拆解朝鮮半島為兩藩國分給兒子,東曰新羅藩國,西曰樂浪藩國。

  泰武十七年,考慮帝國東北邊疆已定,內閣解除張獻忠遼東節度使職務,並從此淡化遼東節度使權柄。鄭義考慮通訊條件製約,複在北疆設立兩藩國分給兒子守邊,標準時空共和國黑龍江省、吉林省以及俄羅斯國遠東聯邦管區為遼北藩國;標準時空蒙古國、俄羅斯國西伯利亞聯邦管區為朔北藩國。為了酬謝、安撫張獻忠,鄭義改封張獻忠為實封北海公爵,領轄標準時空俄羅斯國西伯利亞聯邦管區的外加貝爾邊疆區、伊爾庫茨克州、圖瓦共和國、布裡亞特共和國、克拉斯諾亞爾克邊疆區等地,聽朔北藩國王令。

  新羅、樂浪、遼北、朔北四藩國,鄭義複古追溯姬周王朝古典封建制度,都是實土實轄可與春秋戰國諸侯相比的實爵封國。鄭義分給張獻忠的雖然是一片荒地,但隻憑實土實爵世襲不替等稱號,已是無上榮譽。另外,以經緯度勘定封地面積,赫然高達406萬平方公裡,面積比傳統內九州總和還要遼闊,聽起來都帶范兒。而且若真受不了寒冷氣候,也可留在九州內地不歸藩當寓公嘛。

  當然的當然,藩王既然有了實權,就要靠自己力量維持封國。新羅、樂浪兩藩需要梳理內政,鎮壓不服;遼北、朔北兩藩需要召集雇傭兵,鎮壓各等部落、驅逐窺視。張獻忠或許曉得天下安定到了削藩時候,乾脆利落放棄遼東節度使權柄,然後拿出多年儲蓄召集三千退役老兵殺向冰雪荒野,建立完全屬於自己的霸業。截至泰武二十年,朔北絕漠零星傳來消息,說是張獻忠正與俄羅斯哥薩克等乾仗。雙方怎麽乾仗的、結果如何,都不太清楚,畢竟冰雪絕域西伯利亞平原距離洛陽太遙遠了。

  ……

  帝國西疆,葉爾羌部陷於內亂,無暇東顧。

  帝國西南,泰武烏斯藏宗教內亂,黃教格魯派下山請援,高立功別遷三千步騎入藏,而後與川西節度使郝大勇協管烏斯藏事務。

  泰武十八年,繼遼北、朔北兩藩國之後,鄭義又於標準時空共和國青海省別設甘南藩國,於標準時空共和國西藏別設烏斯藏藩國。和朔北張獻忠一樣,鄭義也將許多功高不賞的開國將領陸續實封到藩國,一則充作武力護衛藩國,一則充作本土貴族遏製藩國崛起乃至威脅中央。

  為了有效聯系各藩國減少春秋亂戰風險,鄭義複又建立一套名曰大中華聯邦共同體的機制,令新羅、樂浪、朔北、遼北、甘南、烏斯藏等藩國在中華帝國引導下定期聚會,談判協商彼此利益衝突。

  ……

  邊疆小戰不斷大戰無有,鄭義遂將全部心思投入內地政權穩固。

  官僚是君主手臂,科舉是官僚工廠。

  鄭義仿照標準共和國教育體系,小學畢業授予童生,中學畢業授予秀才;大學畢業授予舉人。

  大明王朝時,中央有國學國子監,地方有府州縣學,自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官辦學校體系。“科舉必由學校”,這句話雖然不太準確,卻是明朝科舉的現實寫照。因為明人早已熟悉官辦學校體系,鄭義的科舉改革特別順利。鄭義泰武二年詔書天下,省立大學錄選舉人,縣立中學錄選舉人。考慮宋明荒廢數學雜學數百年,科舉部努力推廣新學,三十年為期,完成一縣一所中學目標。

  朱明崇禎三年膚施蒙學算起,鄭義已推廣新學二十四年。

  新學是通識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普通智商按部就班讀書十五年即可取得舉人功名。尤其六十分及格寬松標準,只要不是傻瓜或厭學,進學就意味著拿到舉人功名。學生畢業後,學校準其自由選擇道路,可休學回家做官,但如果學歷較高,常常留用科舉部三四年,再轉回本職;可留學校做塾師教諭教授訓導,為新學傳播添磚添瓦;可繼續讀書,攀登科舉高峰。小學畢業者,可別往他縣開小學分基地;中學畢業者,可別往他府開中學分基地;大學畢業者,可別往他省開大學分基地;新學書生數量因此急速擴張。

  當然,新學學生就業問題也隨之而來。

  朝廷沒有那麽多官位,鄭義推廣新學目的也並非簡單培養官僚。

  自泰武六年始,鄭義開始刹閘限量,升學規則由寬進寬出變嚴進寬出,整體科舉體系則寬進嚴出。

  朱明王朝時科舉做官,說是科舉做官,其實絕大多數是進士做官。明人常識裡,秀才是窮酸,舉人是老爺,進士才是官老爺。鄭義將閘門設在進士關口,舉人考進士不再簡單考試死知識,而是糅合歷代科舉與標準時空共和國公務員考試等等內容,過了這一關口,才算真正走通科舉取士之路。新式進士考,每年一考,按需錄選,先公布當年預計缺口,再令舉人自由報考。同時地方也陸續組建仿版吏官考,準許舉人、秀才、童生考選吏員,舉人功名優先於秀才,秀才功名優先於童生,原則上不許無功名者考吏員。當然考慮新生學生數量有限,學生蔑視吏員現狀,等等因素,地方吏員革新速度遠遠不如官員科舉。

  朱明王朝三年一考,每榜錄選三百余進士,科舉道路之艱難遠甚於新式進士考。做官難是理所當然的事兒,官迷們只會更加努力苦讀。另外,考進士落選的舉人,不但可以重複再考,也可轉頭考吏員,機會還是很多的。

  總之,新學學生抵觸有限,而保守派想鬧騰卻沒有說話地方。

  進士考設閘同時,大學、中學、小學也陸續收緊口袋。教育水平與工業水平相輔相成,沒有教育成就絕難發展工業,沒有工業基礎也養不起大量學生。鄭義起家之初的陝西延安府等地,由於一省一大學,一縣一中學政策,生源富裕地區陸續提高招生門檻,童生想繼續讀中學, 必須與其他童生競爭有限招生名額,當然也可以投機取巧移民其他生源較少地區。可以想象,學校數量有限背景下,中華帝國的科舉難度必將成倍成倍增加,進而演變成朱明時代的學校體系。其實,就晚明工業農業基礎,一縣一中學體系也很難養起。為了進一步控制失業人口,鄭義又果斷複製明際廩生、增生、附生制度,明確劃分在讀學生等級,減少輿論非議與政府開銷。

  言而總之,盡管新學本質為通識教育,現實殘酷條件卻令其飛速墮化成精英教育。

  歸根到底,還是缺錢。

  鄭義革鼎朱明之後,帝國財政收入猛增,譬如泰武二十年稅收就高達3644.87萬銀圓之巨。然而,位面基地訓練的超時代海陸軍,他們每年的維持費卻是黑洞般龐大數字。仍以泰武二十年為例,該年陸軍維持費1360萬銀圓、海軍維持費1264萬銀圓,合計2624萬銀圓,佔當年財政收入72%。再扣除官吏年薪等行政支出,扣除各種常態開支,泰武二十年財稅非但沒有絲毫盈余,反而欠下80萬銀圓債務。絕對財政赤字比赤貧的朱明朝廷還要龐大數倍,扶持教育、投資建設等,都是不敢奢望的夢想。

  鄭義的錢包其實非常富余,貨幣改革收攏的金銀貴金屬以百噸計。可問題的關鍵在於,鄭義降臨本時空奪取九州中國權柄,是欲令九州中國為自己所用,而不是任勞任怨來當無私保姆。帝國軍隊的消耗,自然當由帝國的錢袋子來承擔。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