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之召喚猛將》123 白馬之約
  (弟兄們的支持真給力,與前面的差距縮小到了40,前十名近在咫尺,再次拜求月票!還望弟兄們多多照顧,待處理完瑣事,必然全力更新)

  萬物複蘇,天地間一片盎然春色。

  已經是四月的天氣,人們脫下又笨又hòu的冬裝,換上了輕便的春裝。

  身上的衣衫可以脫去,但諸侯的心情卻陷入了hòu重的冰封,在接受冊封與拒絕之間搖擺不定,一個個瞻前顧後,誰也不肯輕易做出抉擇。

  募地,又一聲炸雷在諸侯之間響起,最終讓這個一開始就各懷鬼胎的聯盟在陽光明媚的春天土崩瓦解。

  袁術不滿袁紹被冊封為渤海王,揚言道:“袁家四世三公,享譽海內,封王賜爵,實至名歸。然袁紹乃是庶出之子,何德何能稱王道孤?”

  憤怒的袁術遂召集部將,自稱“大聖武德淮南王。”並且夜襲豫州刺史孔仙,將其斬殺,然後劫掠了關東聯軍囤積在封丘糧倉的一百一十萬石糧食,向南絕塵而去。徑自回了汝南老巢,讓關東諸侯頓時傻了眼。

  沒了封丘的糧倉,各諸侯自帶的糧食最多只能維持二十天,這讓諸侯在大罵袁術的同時,卻又各自松了一口氣。各路諸侯早就想找個借口退出聯盟,只是誰也不好意思做第一個站出來吃螃蟹的人,雖然俱都歸心似箭,但也只能硬耗著。

  而現在,袁術劫糧而去終於給了各路諸侯一個冠冕堂皇離去的理由。況且兗州刺史劉岱已經率先退回兗州,加冕魯王,其他諸侯自然不會再堅持下去。

  一天的時間下來,至少有十路人馬拔菩而去歸心似箭的諸侯甚至沒有向袁紹與劉辯辭別,或者是羞於相見,也許是壓根就沒把袁紹和劉辯放在眼裡。

  但無論是哪種原因,到傍晚的時候,十八路諸侯只剩下了袁紹、公孫讚、曹操、陶謙、孔融、劉辯等六路人馬還駐扎在酸棗的曠野上。

  曾經綿延二十裡,巍峨雄壯的連營變得空蕩蕩的一片,甚至讓虎牢關上的西涼軍都感到不適應。

  “大勢已去,當連夜拔營退兵返回江東!”

  劉辯沐浴著春夜的暖風,眺望西方朦朦朧朧的虎牢關,敏銳的察覺到了危險。

  走了十幾路諸侯之後聯軍的兵力銳減了一半,只剩下十六七萬人這與虎牢關中的駐軍數目相當,倘若西涼軍傾巢而出,發動強襲兩軍勢必陷入苦戰,就算能夠僥幸獲勝,定然也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當然,劉辯的身份擺在這裡,自然不能像其他諸侯那樣悄悄開溜:一面傳令連夜拔營,一面派使者趕赴各營把江東軍即將撤退的消息通知其他五路諸侯。

  得了消息,孔融最先趕了過來向劉辯施禮道:“臣孔融堅決支持陛下重登帝位,願意交出北海太守印綬,及本部一萬三千人馬。然後追隨天子南下,擁立陛下登基!”

  “孔文舉真忠臣也,寡人登基之日,必以三公之位相授!”

  難得孔融這麽忠心,而且他的名氣又足夠大,劉辯當即許下重諾。就是為了讓天下的諸侯看看,我劉辯絕不會虧待忠臣,劉協能給的,我劉辯一樣能給!

  經過一番商議,劉辯決定任命魏延擔任北海太守,徐庶為參軍,關勝、凌操為副將,跟著孔融到他的營寨裡接收軍隊,然後拔營向東,帶著印綬前往北海駐軍。努力在北方的土地上開辟一塊根據地,為日後渡江平定中原打下良好的基礎。

  魏延欣然領命,臨走之前特來辭別馮蘅:“延受命擔任北海太守,望馮王姬在金陵城中多多照應。倘若有人在主公面前詆毀魏延,還請王姬替某美言幾句,並且使人通報一聲,必然銘記於心,沒齒難忘!”

  “魏將軍客氣了,阿衡能有今日之富貴,多虧了將軍引薦!”

  馮蘅微笑著向魏延還禮:“太后似乎不太喜歡我,而且唐姬有了身孕,聽說在江東還有個擔任大都督的穆桂英,也是殿下的摯愛。這後屍宮的日子實在艱難,阿衡以後在宮中的地位尚需要將軍呼應呢!”

  馮蘅一邊說話一邊犯愁,自從唐姬到來之後,自己已經有些日子沒有與劉辯行魚水之歡了。前些日子謊稱有了身孕騙過了太后,倘若再下去一段時間肚子仍然沒有動靜的話,只怕太后決然饒不了自己。

  “唉……等回到金陵城之後,一定要纏著殿下多多承歡,但願上蒼保佑阿衡早點懷上龍種吧!”馮蘅面上不動聲色,心裡卻暗自祈禱。

  魏延辭別了馮蘅,帶著徐庶、關勝、凌操等幾個副手,跟著孔融到北海軍的營寨裡收編部隊。

  從一介太守的部曲搖身一變成了未來天子的嫡系人馬,北海軍自然歡欣鼓舞,對於魏延的到來笑臉相迎,各將校紛紛前來參拜,然後拔營收拾輜重,借著月色連夜向東方而去。

  孔融走後,陶謙也帶著隨從前來拜訪:並且表態堅決支持劉辯登基,對於洛陽天子冊封的下邳候絕不接受。但卻又不像孔融一樣灑脫乾脆,把兵權與印綬交出來。

  對於陶謙的顧慮,劉辯並不責怪。能夠混到一州刺史的地位,而且牢牢的將徐州掌控在手中,這說明陶謙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就這樣交出去肯定不舍,這也是人之常情。

  只要能夠爭取到陶謙的支持,就算是喜事一樁口掌控徐州的事情不可操之過急,還是循序漸進方為上策!

  除了孔融、陶謙之外,公孫攢與曹操並沒有親自來送行,而是派了使者代替送行。劉辯猜測這兩人目前可能都在猶豫之中,既不想得罪自己又不想讓別人看到與自己走的太近,所以采取了折衷的方法。

  曹操的使者話語簡單明了,只是送上一些祝福,並且表示曹操願意支持弘農王重奪帝位。而公孫攢的使者則囉囉嗦嗦的說了一大篇,一再提醒弘農王別忘了幽州刺史之約,只要能以幽州刺史相授,公孫冉必然全力支持弘農王登基稱帝,在北方永遠臣服,絕無二心。

  想起趙雲出走的事情,劉辯眉頭一皺,計上心頭,向使者拱手道:“寡人與公孫將軍之約,自然不會忘記!前番約定以趙子龍作為交換,而今聽聞子龍不知所蹤。你可以回去告訴公孫將軍,若是能拿駿馬五千匹交換,必然以幽州刺史相授。若是能夠送出一萬匹戰馬,寡人則以幽州牧之位相授,並且加刮公孫將軍為北平候。”

  “此事不敢擅作主張,殿下稍等,容某回稟公孫將軍,再做答覆!”

  公孫攢的使者飛快的打馬回營,向公孫攢稟明了劉辯提出的條件。

  公孫攢略作思忖之後親自帶了隨從前來拜竭弘農王,經過一番商議之後。公孫攢決定拿出一萬匹戰馬來交換幽州牧及北平候的職位。

  公孫攢在燕、薊一帶經營多年,自己手下就有兩萬匹戰馬,其中一萬兩千人就是名震天下的“白馬義從”。而且羌族、鮮卑、烏桓等異族俱都十分忌憚公孫攢的威名,時常供奉馬匹,只要公孫攢開口,半買半索的弄到一萬匹戰馬,絕對不難。

  而多付出五千匹戰馬,就能把幽州刺史提升到幽州牧,公孫攢怎麽想都覺得劃算。一州刺史按照職位定義來說,職權所在是刺查地方情報,向朝廷檢舉彈劾。雖然後來逐漸掌握了地方實權,但終究名不正言不順,有些不倫不類的樣子。

  而州牧則不同,自從前幾年劉焉向靈帝劉宏奏請設立州牧之後,劉焉就成了大漢朝的第一個封疆大吏,總督地方大權,將軍、政、民所有的事情一肩挑,簡直就是一州之王。若是能夠用一萬匹戰馬換回州牧之職,對於公孫,攢來說簡直是zu墳冒青煙,更何況還能獲得一個北平候的爵位!

  “天子盡管放心,一萬匹戰馬定然如數送到江東!”

  公孫攢心中歡喜,嘴裡對劉辯的稱呼也從殿下直接變成了天子。

  “寡人部下缺少馬匹,公孫將軍營寨之中現在就有一萬多匹戰馬,現在便撥給孤五千匹戰馬如何?”劉辯卻不想望眼欲穿的等待,直接讓公孫攢現在就支付一半的承諾。

  公孫攢略作思考,雖然有些顧慮,最終還是答應了劉辯的請求:“既然天子急需馬匹,攢便提前撥付給陛下五千匹戰馬,還望天子登基之後切勿食言!”

  劉辯牽了公孫攢的手大笑道:“尊師盧植將拜為三公,寡人豈會失信與你?”

  既然劉辯這樣說,公孫攢便再也沒有顧慮,徑自回營挑選了五千匹戰馬送到了劉辯大營,然後拱手辭別。傳令拔營向北,連夜撤退。

  看著公孫攢送來的五千匹戰馬,絕大部分都是白色大宛良馬,這可是在江南籌措不到的,劉辯不由得心花怒放。既然袁紹遲遲不來送別,也懶得理他,看到軍隊拔營完畢,便傳令連夜撤退。

  當下,由徐晃、林衝擔任先鋒,劉辯帶著劉伯溫、劉曄等文臣,在衛僵、周泰、花榮等武將的護衛之下,簇擁著何後的鳳鑾,以及拉著唐姬、馮蘅的馬車行走在中軍;由秦瓊、嶽飛、徐晃三員大將帶著剛剛騎上白馬的五千精銳殿後,借著月色向南方而去。【本文字由 啟航更新組 神獸加玉@電動機積雨雲 提供】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