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出入紅塵》第2部 成長 第1節 大學
又到秋天。

 讓人真正感覺到世界的多彩。橙色的草、紅色的楓、粉色的花、金色的稻田、綠綠的緩緩的河水,空中隨風飄舞著枯黃或半青半黃的落葉。

 秋夜的天空明月高懸、繁星點點、浩瀚無際,深邃中透著神秘,令人無限瑕想。

 十八歲的子文懷著當科學家的夢想考入了一所著名的工科大學。

 這天是子文第一次遠離父母去上大學。昨日還是豔陽高照,由於冷空氣南下,今日卻小雨飄揚。灰色的天空朦朦朧朧,坐在奔向遠方的火車裡,子文因懷有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心情顯得有些憂鬱。

 臉朝向窗外,卻是淚眼模糊。家鄉的一草一樹,此刻歷歷在目,競變得無限的親切。

 曾經戲水的大河仿佛正在心中流淌,曾經爬越的山嶺清晰地在腦海浮現。夏日午間晴空萬裡,靜靜的小巷驕陽似火,紋絲不動的小樹在烈日烘烤下碧綠的樹葉不勝酷熱,顯出些許的憔悴,暑氣纏身、融入河水的清涼倒覺得相擁美少女般快意。秋天灰綠的峰巒更襯出田野裡稻穗的黃燦,陣陣秋風,禾苗婉如金龍翩翩起舞。冬季挾著潮濕的冷風刺冽著自己的嫩骨,哆嗦得磨牙,冒著騰騰熱氣的飯菜卻總是那麽的誘人。就連春來返潮,那令人煩厭的濕漉漉的帶點霉味的空氣,此時卻是如此的清香可愛。

 老家瓜果的滋味子文終生難忘,尤其是那紅皮透紫、色香神奇的荔枝,魔法般橙黃、清甜幽香的龍眼,舍此世間還有何美味?無論離家鄉有多遠,子文一嘗到這種味道仿佛自己就回到兒時爬在了老家的果樹上。

 在家時經常盼望離開父母過一種自主獨立的生活,可現在到了真正離別的時候,卻又生出許多隔舍不斷的眷戀。

 車廂裡正播放一首委婉柔和、情真意切的感人音樂,更令子文柔腸似水,平添幾許的惆悵。後來才知道這首樂曲是用薩克斯演奏的《回家》。離家時聽的樂曲正好是回家。每次聽到這個旋律,子文心裡總有一番別樣的滋味。

 安其因有父母的關系,上了一所名氣很大的綜合性大學。

 讀大學的安其無憂無慮,是出了名的美男,成了女同學心目中的偶象。男同學們私底下都說安其是美女殺手,不知有多少女同學為他所傾倒。除了應付學業,安其更多的是去追求男女之愛,盡情的享受青春和快樂。

 曲凡高中畢業後沒能考上大學。

 曲凡沒有責怪自己,並不是自己笨,隻是對課本學習提不起興趣。年輕的曲凡向往學校外面充滿競爭也充滿機會的現實世界,急於到社會去拚搏,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大學一年級子文專心學業,平靜而又充實。

 到了二年級一個秋天的黃昏。夕陽漸隱、泛出似黃似金的余光,空中彌漫著秋日獨有的淺淺的暮靄。子文走在飄零著黃色梧桐樹落葉的校園小道,一種空虛、孤獨無助、不可名狀的痛苦忽然湧上心頭。面對現實的世界感覺似夢非夢、恍恍惚惚,自已的生命力變得相當的脆弱(許多自殺的人可能都體會過如此的感覺),甚至於命如薄紙不堪一擊。

 此後這種感覺時而的伴隨了子文一生。幸運的是每當此時都沒有發生對子文的重大打擊,並且隨年齡增長子文的承受能力逐步得以提高。

 這種空虛迫使子文去思考人為什麽活看、去找尋人活著的意義。

 看到周圍的同學面對生活的坦然充實,子文的孤獨感倍增,懷疑自己的思想是不是有問題。子文開始如饑似渴的、大量的閱讀世界名著及名人傳記。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給了子文很多的安慰,使子文知道自己其實並不孤單。托翁少時曾苦苦的思索人為何活著,也象子文一模一樣的多愁善感(同樣的思考經歷折磨過兩人:我在思考問題,我正在思考我在思考問題,我正在思考我……如此反覆以致於停不下來)。因為在生與死之間不斷思索,兩人對人生都有超人的感悟並因此有些自傲,可普普通通的人在生活中表現出的坦然和自信同樣的令兩人生出敬畏(年輕時的托爾斯泰問一個在田間勞作的農民為什麽活著,農民用奇怪的眼神看了看說,我要把這塊田種好要不我和我的家人都會被餓死的。托爾斯泰在心裡對農民有一種羨慕和敬意),極少會表現出自己高人一等。

 子文想從托爾斯泰身上找到人為什麽活著的理由,找完一圈以後發現托翁的人生觀競然也是人活著的毫無意義。

 晚年托爾斯泰的離家出走更令子文覺著人生的悲涼。

 子文有種感受,托爾斯泰是在高處俯看人生,羅曼羅蘭(法國作家)是在邊上注視世界,巴爾扎克(法國作家)則鑽進了人的心靈。

 對人剖析的深刻莫過於巴爾扎克。子文對此印象特深,巴爾扎克給筆下的人物賦予了很多極致的品性:虛榮心是女人天生的、致命的弱點;在他眼睛的注視下你會覺得自己的衣服被層層剝掉, 甚至於心靈都暴露無余;把自己的神經鍛造得如同鋼絲,堅韌柔軟而又折不斷;高山使人疲倦、平原令人乏味,隻有錢才是我唯一感興趣的東西。

 名著確實是能給人不可替代的啟迪。

 沉溺於文學作品的子文強烈的感受了各種角色的喜怒哀樂,就如同巴爾扎克一樣。巴爾扎克在寫作時,與自已描寫的每一個人物都能融為一體,同哭同笑,似乎自己與他同命運共呼吸,能按他獨特的個性去思考、去行動。甚至於在寫到自已喜愛的人物去世時嚎啕大哭、不吃不喝、悲痛三天(巴爾扎克的胃很奇特,一頓飯能吃三頓的量,吃一頓就可以好幾頓不吃)。

 子文有時甚至混淆了作品與現實的差異。看了美國小說《教父》,在大街上隨便遇著一個白種男人會以為他就是神通廣大的教父,能隨時左右你的生死。遇著白種女人會以為是巴爾扎克作品中的有錢有勢的貴夫人。遇著體格魁梧、眼光有神的會以為是能剖析人的巴爾扎克,有氣質留著長胡須的以為是能看透內心的弗洛伊德。在鄉村遇著面容姣好的姑娘以為是沈從文《邊城》中純潔多情、令人生愛的翠翠。

 子文心緒的極易波動一直持續到中年。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