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利維還在中國拍攝著自己的電影的時候,他不知道的是,在大洋的彼岸,另外一部電影的上映,才此時已經震動了整個美國。
今年的12月,有不少好電影上映。無論是指環王還是哈利波特,都是很讓人心動的電影。可是,要說這個冬天,哪個電影最為引人注意的話,那麽,還是得首推一部外語片:張導演的拉貝日記,才是這個冬天最轟動的電影。
這部由凱文史派西主演,全程都在中國拍攝的電影,在北美一經播出就引起了極為強烈的反響。上映之後,它的票房數字就一直都一路激增,甚至被人認為很有可能會超過了那部最高外語片票房的紀錄保持者臥虎藏龍。
而這所以這部電影能夠有這樣的聲勢,和這部電影的水平確實是分不開的,無論是從拍攝還是從表演上說,這都是好萊塢級別的電影。
這麽說不是沒有理由的,首先,這部電影裡面,對於人物形象的設置,可以說是非常的‘主流’。
在電影中,凱文史派西扮演的約翰拉貝,在一開始的時候還是一個非常堅定的納粹黨,他堅信日耳曼民族是最偉大的民族,對猶太人有著不滿情緒,崇拜元首,認為自己的國家發動的戰爭是復仇,是正義的行為——一開始的他,完全是一個飽經一戰戰敗折磨之後的德國人形象,他表現得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一切,逐漸改變了他的想法。日本人的殘暴屠殺開始讓他覺得不安,認為和這樣的國家結盟是日耳曼民族的恥辱,他開始給元首寫信。希望元首注意這一切。
可是這些事情,別說是他的元首,就是其他那些和日本為敵的國家的政府,也沒有人注意。政治就是政治,一場世界大戰中。誰會為了弱國百姓的死活,影響自己國家的戰略部署?
這些情況,終於讓拉貝開始崩潰。他曾經自認為自己是最為傑出民族的一份子,可是戰爭的殘酷告訴了他,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人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看上去再低賤的人也是值得憐憫的,在生死面前,人不可能無動於衷。
因此,這樣的場面,也開始讓他更加積極地試圖營救難民。靠著他的納粹黨的身份。他開始拯救民眾了。
當面對日本人的時候,拉貝在他的屋子上方展開了那一面萬字符的旗幟。鏡頭先是到了日本兵的角度,看到的是右旋的萬字符,而後,鏡頭給到了那些逃難的平民眼中,旗幟是從背面拍攝的,透過陽光,鏡頭變成了左旋的萬字符。
同樣一面旗幟。
曾經是納粹用來作惡的象征,在這裡成了佛教吉祥的標志。
善良的心讓拉貝開始了自己的救贖,而他的行為也成功了。從最一開始的納粹黨徒。到後來百姓口中的菩薩,他在這場浩劫中,做到了自己所能夠做到的一切。
這樣的人物轉變,是好萊塢電影所喜愛的模式,而凱文史派西的出色演繹,讓這個人物極為生動。也讓人們見識到了一個在二戰另外一個角落裡面的偉大靈魂,從這一點上來說。它也是極為成功的。而這個故事圍繞著他來進行,也讓故事本身變得非常主流。
可是。這樣的故事,並不是這部電影偉大的原因。這部電影引起轟動,更大的原因,在於這部電影的拍攝內容。
在電影當中,近乎真實的再現屠殺場面的,這樣的做法讓很多人看的都是心驚膽戰。電影中真實的表現了日軍進城之後的瘋狂暴行,完全沒有遮掩的戰後暴行,讓所有的觀眾都不寒而栗。
堆積如山的人頭,隨意殺戮的士兵,進行著殺人比賽的侵略者,在安全區內肆意強奸的軍士,冷漠無動於衷的日軍上層,在大屠殺中戰戰兢兢的第三國人士……
十幾分鍾的場面,在全城范圍內,拍攝著這些東西,讓每一個看到這些場面的人,都覺得從裡到外的發寒。
好萊塢的觀眾們,看慣了各種各樣的大場面,可唯獨這樣的場面,他們還是很少看到的。單純刻畫一兩個人的戰爭電影,他們見多了,而這樣的大群像一樣的電影,可是很少見的。
張導演的電影裡面,沒有去描繪什麽日本人深藏不露的人性光輝——利維對他的建議他很好的采納了:這部電影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反戰,他沒有必要去說日本人有人性的光輝,因為戰爭本身就是泯滅人性的東西。
日本人也許也算是人,可是在殘酷的戰爭中,他們已經被站成了鬼。長期的軍國主義教育,反覆洗腦的教導方式,戰爭的壓力,道德的崩壞,人性再怎麽光輝,也會被戰爭的扭曲和殘酷變得麻木不仁起來,這些扭曲和殘酷,才是一部戰爭題材應該去關注的東西。
強行區在一部戰爭電影裡面歌頌屠殺者的人性,這根本是無視戰爭殘酷性的做法。
在電影中,張導演也不是沒有提及日本人的那些文化,不過他的鏡頭,用的相當具有諷刺意味。
就在拍攝完了這些之後,張導演的鏡頭就轉向了拍攝日本人隆重的勝利儀式和招魂鼓的樂曲——只是,這哀傷的音樂和對屠殺極為冷漠的日本將官們怎麽看都不協調,一方面是莊重的儀式,另外一方面是瘋狂的士兵,這兩者一起呈現,讓人看到的,只是莊嚴的儀式下的扭曲的靈魂,以及那個所謂的文化儀式的可笑。
希望在一場傷亡無數的戰爭中用鼓聲來勾起人性,這未免太兒戲了。
而這些東西,也引起了電影界的轟動。
以往的反應二戰的殘酷的電影也不是沒有,可是,因為歐美國家拍攝這些戰爭限於電影的大小問題,要不然就像拯救大兵瑞恩,只能夠拍攝一個戰爭場面,要不然就像是辛德勒名單,拍攝集中營的生活,大規模反映戰後生活的電影,實在很少。
而一些想要描寫平民的電影,又篇幅太小,最多也就是挑一兩個人,描繪一下戰爭中的悲苦,比如西西裡的美麗傳說。而像這部電影一樣,上百人的殺人比賽,上千人的強奸,上萬人,乃至數十萬人的死亡,這是從來沒有在電影中出現過的。
這樣的悲慘的故事,歐美人不是沒有——法國女人在二戰中被強奸的一樣很多,納粹佔領下的巴黎,200萬人扔進集中營,10萬婦女淪為妓女,生活一樣很是悲慘。可是這樣的悲慘生活,歐美的電影規模是反映不出來的。歐美電影的投資額度決定了他們的電影注定了只能夠以點代面的反映戰爭的危害性。
而中國的電影不同,這部電影裡面的場面和規模,都是讓人驚歎不已的。對戰爭給平民造成的傷害,它揭露的淋漓盡致。
和它相比,同年上映的電影鋼琴家可就差了很多。同樣是二戰電影,同樣是用平靜的筆調,可是它依然只是用個人命運來反映全劇的電影,無論是拍攝的手法還是電影的震撼力,都要差了很多。
生和死才是最為讓人震撼的事情,和生死相比,其他的東西不值一提——如果說一兩個人的生活,這個問題還有疑問的話,那麽,在數十萬人的生命面前,其他的一切,都顯得渺小不堪。
可以說,這部電影的場面,造就了它的偉大。
“這是今年最好的電影,絕對沒有之一。”
在電影上映之後,很多媒體就都已經給出來了這樣的評論。雖然任誰都知道,一部中國電影是不可能成為全家最佳的,可是人們還是對它推崇備至。
好萊塢這樣評論,也有他們的理由。
對於好萊塢來說,反戰,反納粹,這些東西都是政治正確的基本表現。而這部電影中,對戰爭過後的場面的刻畫,讓人們對戰爭產生的抵觸情緒前所未有的大,這自然就引起了空前的反響。而反納粹這一點,可以說是因為好萊塢猶太人眾多而造成的。這部電影裡面,作為納粹黨人的約翰拉貝逐漸鄙棄納粹黨的信條的過程,也可以說是讓猶太人們非常滿意,對此自然也是讚譽有加。
有獨到的拍攝技巧,符合主流思想,而且故事和演員的表演也無可挑剔,這當然是一部好電影。當張導演把他的才華用對了地方的時候,這部電影本身的光芒也是奪目無比的。
而這其實也是讓人有些驚訝的事情:中國人拍攝的電影, 怎麽對於美國的主流思想,把握的這麽好?
“尼克找到我請我出演,他對劇本很熟悉,看得出下了很大功夫。我問他既然這樣你為什麽不拍攝,可是他說,這樣的電影是對拉貝的銘記,美國人來拍攝,不過是一個故事,而中國人來拍攝,則是對一段歷史的銘記……”
史派西的話,解釋了人們的疑惑。利維當年就是拍攝政治片出身的,他在這方面有造詣,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這也讓人們微微感到遺憾,要是利維來拍攝這部電影,也許更好一些吧?
只是可惜了,他沒有拍攝這一部。人們對於利維表示的對歷史的銘記並不是很理解,他們只是在惋惜電影可以更好。
不過,讓人高興的是,至少他們知道了,利維就算是今年沒有電影,他也沒有江郎才盡,他還有著思考,還有著創作。
這麽說來,現在他在中國拍攝的電影,是不是也很值得期待?這部電影,會不會是又一個讓人驚奇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