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就在來參加奧斯卡之前,利維對於三體這部小說的改編,就已經開始了。
三體這部小說,在利維看來,在內涵深度上,故事情節上,都算是不錯的科幻故事,可是這部電影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大劉並不是很擅長人物刻畫,而且,他擅長寫大故事,不擅長刻畫小細節,這些問題,也是當利維手裡拿到了三體的小說版後,想要改編成劇本時,首先考慮到的。
比起來別的電影,這部電影的改編,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從小說變成劇本,這可不是容易事。
關鍵就在於,如何保留原有的思想,而換掉外層的皮囊。
好在,大劉對自己的作品,並不是特別在意別人的改動,這也使得利維,可以從容下手了。
首先,這部小說需要改編的,就是它的結構問題。這部小說本身的模式,其實不算特別適合拍攝電影,它的第一部以汪淼為主線,而到了第二部,換上了羅輯,第三部裡面,就變成了程心——幾個主角的優劣暫時不提,這樣主角變換的模式寫小說,作為小說變換視角固然是很好,可是,如果拍成電影,第一部裡面的主角到了第二部裡就是醬油,這樣的電影非得讓觀眾鬱悶死不可。
如果利維把它拍攝成三部曲,每一部換一個主角的話,觀眾們怎麽可能輕易接受?
這個問題,現在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因為大劉還沒有開寫第二部,他們也無從知道。可是,利維對此卻很清楚。因此,如果把小說改編成劇本,他首先要考慮的,也是回避這個問題。
而如何能夠讓電影劇本改編的恰到好處,既不影響原作的改變主角問題。又能夠讓讓作者接受呢?
利維想來想去,想到的辦法也只有一個。
既然說,不想讓觀眾們對主角產生太多的代入感,那麽,最好的辦法,自然就是把戲份變成群戲。如果第一部的主角不再是汪淼。而是把汪淼,大史,葉文潔一起塑造為主角就可以了。
這樣改變之後,第二部裡面大史再繼續串下去故事,也就比較容易了。而且,利維既然是想要拍攝科幻片,那麽,真正的主角,自然是全人類,而全人類的故事,也沒有必要太過於突出一個主角。
而如何做才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利維也在腦子裡面,想到了另外一部作品:2006年上映的電影。撞車。
撞車這部電影,最為出色的地方,就是他的多線性結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通過各種拐彎抹角的關系,最終得以粘合在一起,這種劇本,用來表現群戲,是非常出色的。這也是為什麽。當年撞車這個劇本,能夠爆冷乾掉斷背山獲勝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這種方式本身,只是有新鮮感。而不是有什麽難以效仿的地方。實際上,這部電影在20年來的奧斯卡獲獎影片中,也是被媒體評價最低的一部——比起來其他的電影,它只有敘事方面的創新。
撞車拍完了之後,第二年的電影中,巴別塔就是幾乎完全一樣的風格的電影。可是,因為這種模式已經不再新鮮了,雖然巴別塔的質量還要勝過撞車一些,可是還是沒有能夠獲得什麽好評——這種寫法,用一次就夠了。
而現在,還遠遠沒有到2006年,這個模式的劇本也還沒有使用。而利維現在需要的,也只是一個敘事方面的創新。因此,利維既然想要些劇本,自然也就想要把這個模式借用過來。
在大劉的第一部的故事中,時間線應該是楊冬自殺後,大史找到汪淼,開始偵破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從而查出來是葉文傑的問題,繼而是葉文傑的回憶,說出了為什麽她要出賣人類。而後,人類想到了辦法捕獲了三體人的資料,而後知道了全部的事情。壓力大增的汪淼等人想要放棄,但是大史鼓勵他們,要勇於鬥爭——第一部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
可以說,這第一部,只是給這個科幻故事開了一個頭。而且,這一部的故事,雖然說是科幻電影,但是總體上來說,更是類似於一個偵探片。如何塑造懸念,如何一步步揭開謎底很重要。
如果按照這條線索的話,那麽,就是一個正敘中夾雜著倒敘的故事。可是,利維卻做出了改編。
在他的想法中,應該是分為三條故事線,一條是物理學家玩遊戲,開始接觸三體問題的線,一條是當年的探索外星人的科學家不斷絕望最後背叛人類的線,再有一條是警察偵破案件,在這個過程中接觸到了事情真相的線。
這三條線索最終匯流,會逐步的把答案呈現給觀眾。這樣的多線敘事結構,也是利維想要嘗試的。
把看似完全無關的三個人,用外星人串聯起來,這也就是利維的想法。這樣的拍攝方法,很適合用來表現群戲,而利維所要的就是一個大規模的科幻故事,需要反映的是眾生相,因此用這個結構在他看來是最好的了。
至於說,自己用了這個結構,以後撞車就可能拿不到奧斯卡了——這關利維什麽事?而且利維本來也更支持李安。
結構上面,這也就是最大的改動了。
而其次,就是人物上面的改動。
這一部小說中的三個人物,如果想要寫到劇本裡面,首先最為重要的,自然就是讓他們變成美國國籍——北美還是第一大票倉,就得先顧及美國人的想法。
而這三個人如果成為美國人的話,故事自然也得發生一些改變。汪淼倒是比較好說,他是個科學家,研究的是納米技術,基本上沒有涉及到太多的背景,改變起來沒有多難。而葉文潔和大史這兩個人,都是涉及到了背景的,如何改編他們的溫格背景和越戰背景,也是個比較麻煩的事情。
對於大史,倒是比較簡單。把他的形象塑造成一個警察,曾經有軍方背景,參加過美國的一些軍事行動就可以了——其實這倒是更簡單了,在原作中,是說大史參加過對越戰爭,可是越戰距離此時已經有二十多年了,時間有點長,也不太好安排人物的年齡。而要是換上美國人,就沒有這個問題了——美國這些年一直在打仗,完全可以先確定年齡,然後幫他安排一場對外作戰的背景。
而且,利維還有另外的一個想法:在記憶中,第二部裡面,大史的兒子曾經因為犯罪而進過監獄。因此,利維也就乾脆,把大史的背景改成了一個黑人。
這個科幻題材的故事中,大史是幾乎僅有的一個沒有太多的知識,也沒有太雄偉的報復,僅僅是憑借著自己的情商辦事的人,這樣的人,也是比較適合安排成黑人的。
畢竟,如果電影拍攝的話,那麽利維就想要反映的是全人類的命運。如果在這個故事中,有白人,有黃種人,可是最後卻沒有能夠佔據戲份的黑人,那麽這個故事也有些不夠全面了。而利維又不想讓黑人只能夠做些接線員之類的工作,使得科幻迷們全都吐槽黑人就算在宇宙裡也受歧視,所以,他的想法,也就是讓大史這個相當重要的角色,以黑人的身份出現。
在地球面對危機的時候,任何種族都是挺身而出的——既然拍人類的故事,那麽,就不要有狹隘的種族歧視心理。
而最為難以改編的,就是葉文潔,畢竟,她的背景涉及政治事件,而且,利維也認為大劉的作品這麽安排,是為了說明政治這種人類自身勾心鬥角的事情給人類帶來的災禍的,如果僅僅是把葉文潔改編成一個童年受過虐待而心理有創傷的人,那麽就太過於弱化了這個背景,忽略到了一層含義。
這個改編有些麻煩——不過,倒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因為在美國,畢竟也有一個麥卡錫時代。對於那個時候,美國人,尤其是好萊塢這個左派集中營,一樣也是怨聲載道的,把她的背景套到那個時代上,再把故事加以改變,也就可以了。
只是,如果這樣改編的話,人物的年齡該如何確定,如何寫劇本,才能夠確定不過線,並且如果把時間定到過去的年代的話, 該如何準備服裝,道具,該找誰來演出電影,才能夠演出來人物的特點,這些問題,都是需要考慮的。
而且,在幾個主角之外,還有一些問題也是需要注意的。比如說,電影中涉及到了巴拿馬運河的部分該怎麽拍,飛絲割船可是大手筆;故事中在遊戲中遊走的幾段,如果是拍給全世界觀眾看的話,那麽最好也是更加國際化一些,如何選擇這幾段故事才能夠既不影響故事本身的宏偉壯觀,又能讓人接受;小說裡面,大劉始終都沒有描寫過三體人的長相,從始至終,三體人只不過是一個概念,那麽,自己該怎麽拍攝,才能夠不流於俗套,不把它們的樣子正面表現出來?
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思考的。
如果是幾年前,這些事情,利維也不敢輕易地去改動。畢竟,那個時候他還沒有經驗。可是,經過了這麽長時間的鍛煉,他現在的驚訝也好,編劇團隊也好,都是好萊塢超一流的,有著這麽好的條件,還有什麽理由,編寫不好故事?
這個電影劇本的編寫,在利維看來,是肯定會成功的。以利維現在的權勢,只要他肯不惜代價,有什麽事情,是不能夠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