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重生法國一九七九》第10章 中英談判
  8月22日,米歇爾等人回到香港,回來後,他親自到鳳凰電視台,並進駐董事長辦公司,給黃夕照幾人莫大的壓力,一直一個星期米歇爾都沒有做什麽一直在了解電台,現在電視台經過了最初換老板的混亂,很平穩,而且靠著優良的製作,現在把無線都壓了下去,不過在綜藝節目上比不了,而且在人才儲備上也比不上,鳳凰培訓班才開,而無線培訓班都開了好多年,所以想要發展,必須有人才,後續的人才儲備,米歇爾回來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讓黃夕照挖無線未來的幾個人猛人,之後就不管了,隻是讓他重點培養幾個少女。

  9月份的香港變得緊張起來了,因為最新一輪的中英談判開始了,鳳凰電視台從香港新華社那裡拿到了采訪權,並開了一個專欄講解香港歷史,並請名人分析未來走向,一下就抓住了香港人的心。

  9月22日撒切爾首相到北京,並開始了談判,她在人民大會堂門前跌跤,讓香港的股市應聲下滑,米歇爾此次為了應對香港股市把從世界杯贏來的36億美元都拿來了。

  此次訪華,撒切爾夫人是帶著勝利者的姿態過來的,開始談判的時候很是強硬,鄧先生闡述中國政府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指出,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香港繼續保持繁榮,根本上取決於中國收回香港後實行適合於香港的政策。香港仍將實行資本主義,現行的許多適合的制度要保持。撒切爾夫人碰釘子,走出人民大會堂下台階時讓高跟鞋絆了一下,旋即栽倒,左右人員連忙把她扶起。

  在此後的幾天裡,撒切爾夫人堅持“三個條約有效論”的立場,並斷言由中國取代英國的管治,“香港就會崩潰”,就會危及中國“四化”建設。針對這種論調,鄧老針鋒相對地回答:“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中國和英國就是在這個前提下來進行談判,商討解決香港問題的方針和辦法。”鄧老說:“至於說一旦中國宣布1997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發生波動,我的看法是小波動不可避免,如果中英兩國抱著合作的態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就能避免大的波動。我還要告訴夫人,中國政府在做出這個決策的時候,各種可能都估計到了。我們還考慮了我們不願意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在15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了嚴重的波動,怎麽辦?那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如果說宣布要收回香港就會像夫人說的‘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做出決策。”鄧老還說:“我們等待了33年,再加上15年,就是48年,我們是在人民充分依賴的基礎上才能如此長期等待的。如果15年後還不收回,人民就沒有理由信任我們,任何中國政府都應該下野,自動退出政治舞台,沒有別的選擇。”鄧老鏗鏘有力的表態,迫使英國不得不在中方建議的基礎上同中方就香港問題進行談判。

  此次談判雙方都在試探,但是給香港帶了影響很大,當雙方結束談判後,很多香港富商選擇移民。股市持續下滑,港幣匯率下滑,房地產開發商受到很大的打擊。

  從10月開始,中國政府和英國政府就香港問題一直談不好,一直到1983年3月英國政府才同意承認香港的主權問題,4月中國政府同意了和香港政府的正式談判,第一次中英談判結束。

  香港問題算是確定下來,但是在中國政府沒有確定政策之前,港幣還在持續下滑,香港股市也陷入了蕭條,除了香港影視比較紅火。

  1983年5月底,中英雙方就談判的程序問題及三項議程達成協議。一、為維持1997年後香港的穩定和繁榮做出安排;二、為香港由現在起到1997年做出安排;三、為有關政權交接事宜做出安排。

  進入第二階段談判後,主要障礙則是英方一開始堅持“主權和治權分離”的立場,即“在承認中國對香港的主權的原則下,由英國大體上像過去那樣管治香港”。而中方則堅持主權和治權不可分割的立場,所謂“主權屬中、治權屬英”,實質上是否定了中國的主權,是以一項新的不平等條約來代替舊的不平等條約,是中國人民絕對不能接受的。前3輪談判沒有取得任何進展,第4輪會談也不歡而散。

  因為會談沒有任何進展,前景不明,香港人心浮動,港元匯率及股市急速下滑。英國政府與港英當局不僅不采取措施穩定局面,反而推波助瀾,借機大打“經濟牌”,向中國施加壓力。這就是所謂的“九月風暴”。香港各界人士及輿論界對英國企圖以“經濟牌”壓中國讓步的做法提出強烈批評,市民舉行集會示威,要求港府盡快采取措施穩定局勢。眼見“經濟牌”再打下去就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10月15日港府宣布實行與美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同時取消港元的存款利息稅。英方打出的“經濟牌”以失敗而告終。

  1983年10月14日,撒切爾夫人致函中國領導人,表示雙方可以在中方建議的基礎上探討香港的持久性安排。英方不再堅持“以主權換治權”的立場,會談有所進展。但是撒切爾夫人又想在1997年以後讓英國人在香港的行政管理中繼續發揮作用,譬如保留一名英國總督,並稱這是保持香港繁榮必不可少的。中方嚴詞拒絕了這個主張。最後撒切爾夫人不得不讓步。

  1983年12月至1984年4月,中英雙方舉行了6輪(第7輪至第12輪)談判,主要議題是1997年以後的安排以及過渡期的有關問題。5月至9月,雙方又接連舉行10輪(第13輪至第22輪)談判,主要議題是討論1997年前過渡期的安排和政權交接事宜,並商定最後文件內容。對這些問題的商談也並非一帆風順,有些問題也經過激烈的交鋒。例如,中方建議特區政府官員由當地人組成,實行“港人治港”,英籍和外籍人士可擔任顧問或政府一些部門中最高至副司級的職務, 但是英方則提出外籍人士可以擔任公務員系統中直到最高級的官員,企圖使英國人在未來特區政府中擔任舉足輕重的角色。又如,中方主張香港特區的防務由中央人民政府負責,中央人民政府有權在港駐軍。而英方則一再提出香港無需派駐軍隊。英方的這些主張直接違背了中國主權的原則,理所當然地為中方所拒絕。後來還在是否成立中英聯合聯絡小組的問題上發生過爭執。

  經過中英雙方激烈較量,歷時兩年之久的香港問題談判終於達成了協議。1984年9月26日,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先由兩國代表團團長周南和伊文思草簽。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簽字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由百余人組成的香港各界人士觀禮團應邀出席。中英兩國政府首腦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聯合聲明上鄭重簽下自己的名字。中英聯合聲明向全世界宣告:中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權,英國將在同日把香港交還中國。

  至此香港問題結束,而在此前,香港米歇爾風投,在股市裡異常活躍,而米歇爾的舅舅組建的雲飛建業則在香港大量拿地,收購樓盤。在1983年9月份港幣匯率跌到最低時,香港的銀行都出現了擠兌,最厲害的當然是匯豐和查打銀行,查打銀行由於米歇爾早有準備,沒出現不良狀況,而匯豐則有被擠爆了,皮特趁機用85億美元就完成了對匯豐的收購,整合倆家銀行後米歇爾的歐美缺塊彌補上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