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鬥提起筆來,不知不覺中將自己記憶中嘉峪關的模樣畫了出來。
諸葛亮從外面走了進來,剛好看到了阿鬥所畫的嘉峪關的草圖。粗略掃去,內城、甕城、羅城及三座三層三簷歇山頂式高台樓閣建築和城壕連接在一起,以內城為主體中心,城兩側各有甕城,而甕城外面,還有羅城。
“好一座雄關!”諸葛亮倒吸了一口冷氣。比起曹操之前所建立的潼關,阿鬥所花的這座關卡,在設計上可要精妙的許多。
嘉峪關乃是明朝所建,其設計自然遠比三國時代的設計要強的多,而諸葛亮精通兵法,一眼就看出了這關城的不俗之處。
“丞相來了!”阿鬥放下了手中的筆,同時開口說道:“丞相,來看看這圖。”
諸葛亮走到近前,而阿鬥比.劃著,給諸葛亮講解:“丞相你看,這是內城,內城周二百余,內城東西兩門,給子設了一座甕城,甕城城門均向南開,西甕城的西面,建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一關門。還有,在這城周圍,我準備再設立墩台六七十座……”
一聽阿鬥所說在西甕城外面建.築羅城,諸葛亮就知道,這管城,恐怕是要建立在西面了。而大漢西邊的敵人,只有西域諸國。
“陛下,不知道您準備把此關城,建設在何處?”
“自我金城向西一千五百裡,設.在酒泉境內。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
諸葛亮微微一皺眉頭,思考了片刻,才開口說道:“陛.下,臣以為,若是按照陛下所標示的圖紙來建立的話,不妥。”
“有何不妥?”阿鬥急忙問道。
“敢問陛下,若是按照此圖來築城的話,需要多長時.間?”
“這個……”阿鬥對於建築工程並不是很在行,想了一.下,最後試探性的問道:“十年能建成麽?”
“呵呵呵,陛下說.笑了。”諸葛亮微微一笑,接著說道:“陛下,那酒泉郡路途遙遠,築城所用一應器具,甚至很多材料,都需要從此處運去,這路上來回的耽擱,就不簡單。而且陛下此城設計的城牆高大,需要深挖根基。若是如今我傾國力征調幾十萬民夫來建築此城的話,臣也不敢保證十年可行。”
“哪能傾國力來建這麽一座關城!那與始皇有和差別!征調幾千民夫足以,再多了,就有傷國本了。”阿鬥急忙開口說道。在三國這個時代,人口流失嚴重,青壯年勞力還是很寶貴的。
“陛下說的是,若是隻征調幾千民夫的話,臣估算,非得百年方能建成!”
“百年?”阿鬥心中一驚,一百年,若是自己是那三豐祖師,說不定還能見到這嘉峪關建成。
其實諸葛亮說百年還是往少了說了。歷史上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一共修建了一百六十八年才完工。雖然期間因為內亂的某些原因,緩慢了建築的進度,但是明朝的科技建築水平要比三國時代強的多,而且當時整個大明朝的國力也遠比蜀漢隻佔據了三州強的太多,人口數量上也有著巨大的優勢,如此大明都需要修建一百六十八年才完成,更何況是一個蜀漢了。
“這麽長時間……那朕不建了。”阿鬥略微有些沮喪的說道。若是現在是太平盛世,阿鬥倒是不介意修建一個嘉峪關,來抵擋一下西域諸國的襲擾,可是偏偏現在中原還在內亂,阿鬥根本不可能把精力放在修建嘉峪關上。
“陛下,臣覺得,這關,還是要建的。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若是有此雄關在,可保我大漢西陲二百年安危!”
“可是丞相,這是不是花費的代價太大了,光建就要花一百年,而且還不一定能夠建成。”阿鬥潛意識裡還有一句話沒有說,那就是整個東漢也不過維持了二百年,而縱觀中國歷史,能撐到二百年以上的王朝,已經算是長命百歲的了。對於阿鬥來說,就算是一統天下,建立起王朝,能撐多久還是個問題。
諸葛亮微微的搖了搖頭:“陛下,您所設計的這關城,規模太過宏大,如此關城,只要城內糧草水源充足,西域諸國沒有一個能夠攻破的。可以說在酒泉建立此關城,有些大材小用了。所以臣以為,不如將此關城縮小數倍,修建起來也方便的多。”
“恩,這倒是個好法子。丞相,等到朕回到長安,與諸位愛卿好好地商量商量細則。再行實施。”阿鬥說著話音一轉,開口問道:“對了丞相,你來找朕,是有何要事?”
“臣有兩事。一就是如今長安初定,百廢俱興,所以臣想請陛下,從蜀中調太尉張松大人與侍中費?、董允、侍郎郭攸之至長安。”
阿鬥點了點頭,如今長安城的人手是有些不夠用,而且諸葛亮還要負責統籌氐人內遷的事宜,這使得長安城的文官更不夠用了,單單一個龐統,是有些難以做到面面俱到,選拔新的官員,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只聽諸葛亮接著說道:“至於益州,已經安定多年,有董和、蔣琬二人輔以向朗、糜竺等其他官員足矣。董和在蜀地多年,深得民心,更曾駐蠻地,有其與呂凱等人,可安定南蠻;蔣琬乃國家棟梁之才,社稷之器,可堪大任;向朗、糜竺等人皆是先帝的老臣子,對陛下忠心耿耿,有其坐鎮益州,可震懾宵小。”
“丞相考慮的周到,朕準了!不過調太尉至長安,也不過是解決了燃眉之急,非長遠之計……”
“陛下,雍州多聖賢,昔年大儒馬融、鄭玄,都曾客居雍州,所以陛下回到長安之後,可廣交孺士,這些雍州儒士門下子弟甚多,陛下可命其舉薦一二,入朝為官。”諸葛亮開口說道。
“恩……”阿鬥躊躇了刹那的功夫,在三國時代還沒有科舉製,取士的方法仍然靠的是舉薦。於是阿鬥轉口問道:“丞相,你想過其他取士的方法麽?”
“其他取士的方法?恩……”諸葛亮想了片刻,開口說道:“古代有一人名叫毛遂,其自薦為平原君趙勝的門客,此乃毛遂自薦是也……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個方法。”
“毛遂自薦?這天下間能有毛遂的膽量敢於自薦者,又有多少?況且即便是自薦來了,又有誰能保證的確是有才乾。”
“恩,那臣就想不到了。”諸葛亮搖了搖頭。
因為周禮對於社會的分級非常的明確,天子、諸侯、卿、士的等級有明確的劃分,所以秦朝以前,選士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世襲,從自己祖輩那裡繼承官爵;而便是分封,由天子封諸侯,諸侯封卿,卿封士,一級一級的封下去。
到了漢朝,由於劉邦出身市井,而劉邦身邊的不少將領包括“漢初三傑”當中的蕭何與韓信,也都是市井出身,所以漢朝皇帝開始注重從民間選拔人才。這時候稱之為察舉製。由各級地方推薦有才德的人才,州級推薦的為秀才,郡推薦的為孝廉,所以漢朝秀才的地位要比孝廉的地位高上一籌。
察舉製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雖有連坐制度,但後期逐漸出現地方官員徇私,所薦者不實的現象,而且其間走後門的現象嚴重,很多被推舉上來的官員,並沒有多少能耐。
陳群創立的九品中正製也有幾個年頭了,從目前魏國反饋過來的信息看來,九品中正製效果要比察舉製好得多。九品中正製是由中央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九品中正製考察看重的是出身,這也使得官員漸漸的向世家子弟一方靠攏,到了晉朝,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現象,不過在漢末和三國時代,這個現象並不是很明顯。
中國字隋朝開皇三年開始實行科舉製,到了阿鬥處的時代,已經經過了一千四百年,科舉製的整套系統已經非常的完善,由於程朱理學的洗禮,加上皇帝自己的推動,使得民間文風盛行,考取功名成為了當官唯一的辦法,在明清時代,就是民間不識字的小民,對於整套科舉制度也是非常了解。
察舉制度埋沒了民間很多的人才,同樣也有很多的局限性和不公正性,而自從陳群提出九品中正製震動天下以後,阿鬥便已經準備改革整套官製,包括官員的職位、任用、選拔等機制。
見到諸葛亮也想不到選拔官員的其他方法,阿鬥小心翼翼的問道:“丞相,你可曾想過,開科取士,以科考舉之,此名為科舉……”
“啊……”諸葛亮臉上的表情突然凝固起來,慢慢的,諸葛亮眼中竟然透出了一種驚恐的表情,而後諸葛亮突然開口說道:“陛下,是誰向陛下進此言,此乃是亡國之道,向陛下進此言者,該斬!”
這回反倒是阿鬥冷了起來,在後世成功實行了幾百年的科舉制度,怎麽跑到諸葛亮這裡就成了亡國之道了!
“敢問陛下,如今天下的根基,是什麽?”
“自然是百姓了!”阿鬥想也不想就回答道。
“陛下差矣,區區市井百姓,能有多大作為,這天下的根基,乃是世家!”
“世家?”阿鬥臉上掛起了一絲的疑惑,心中卻掀起了一股滔天巨*。國以民為本、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些先賢的話不斷地從阿鬥腦海中閃過,但是卻跟諸葛亮,這個三國第一智者所說的完全不同。
“陛下,臣不是看不起百姓,也不是忽略了百姓,只是如今我華夏官員,是有八九都是世家子弟出身,而百姓多為草莽,若是沒了這些世家子弟,又有何人來治理國家!”諸葛亮說道這裡,話音頓了頓接著說道:“單單百姓,並不能成就大事,秦末陳勝吳廣,聲勢浩大,終被秦滅,最終卻便宜了項羽等一眾諸侯;當年黃巾起義,中原震動,大漢數州陷落,但是還不是被皇甫嵩等世家子弟所平定,而最後受益者,無外乎董卓、袁紹、曹操之流,這些人或為一方豪強,或為世家出身。”
阿鬥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那些農民起義雖然聲勢浩大,但是最終得利的的確是世家子弟,就連退到這大漢朝廷的劊子手,也是世家子弟。
“百姓好控制的很,吃飽穿暖,有地可居住,便會安逸不生事端,而世家子弟則不同,他們不愁吃穿,不愁居住,所求的不過是名、權二事而已。為官者,名、權雙收,所以世家子弟才爭相為官。若是陛下以行那科舉之道,等於斷了那些世家子弟一臂,天下世家必然群起而反之,那時豈不是社稷危矣!”諸葛亮接著說道。
“更何況,自從天下大亂以來,世家門閥乃是豪強子弟,多有養士之風。恩……這個士麽,哼哼……”
諸葛亮沒有再說下去,而是冷笑起來,旁邊阿鬥卻明白了諸葛亮的意思。
世家門閥還有豪強子弟喜歡養士,就好像戰國時期所養的食客一樣。在這個皇權還不如後世那麽集中的時代,這些被養的士眼中只有自己的主公,而沒有皇帝。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像是孫堅這個一個小小的長沙太守,都敢私藏玉璽,而孫堅手下的程普、黃蓋等人明知道孫堅有反心,還會死心塌地的跟著孫堅。說起來像是程普、黃蓋,乃至郭嘉、賈詡、田豐甚至諸葛亮這樣的人都算的上是“士”,在他們眼中,只有自己的主公,沒有什麽皇帝,他們所效忠的,是自己的主公,而不是皇帝。
皇權不集中,哪怕阿鬥是個皇帝,也鬥不過全天下的世家門閥!
阿鬥微微咽了口唾沫,諸葛亮果然是諸葛亮,就這片刻的功夫,便能想出這麽多東西來。
隨後阿鬥馬上想到,當初隋文帝時期,世家門閥也是不少,可是為什麽隋文帝就敢於實行科舉製呢?
突然間,阿鬥想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兵權!
漢朝太守乃是一郡之長,手握軍政大權,這些太守手中是有兵權的,諸如孫堅一個小小的長沙太守、又或者袁術一個南陽太守,手裡都有數萬大軍。有兵就有實力,就可以藐視皇權,歷史上那些權臣,無一不是手中握著兵權!
而隋文帝是鮮卑人的後裔,身上有著鮮卑人的血統,北朝自北魏以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乃至大隋朝,沿用的都是北魏的軍製,也就是當時鮮卑人的軍製,那就是府兵製!
府兵製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就連參展所用的馬匹和武器都是自備的,當初花木蘭的父親,就是一個府兵。在這種制度下,朝廷在有戰爭的時候才會將士兵集中起來,打完仗在解散各自回去種地。在這個過程中,領兵的將軍隻負責帶兵打仗,其余諸如訓練等事情都與領兵的將軍無關,而打完仗以後,士兵一解散,將軍手中還是沒有兵權。同樣領兵的將軍在士兵集結起來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帶的兵是從哪裡來的,更別說培養親信這種事情了。所用在府兵製下,將軍沒有兵權,想造反也沒那個實力。
“哎……”阿鬥微微的歎了一口氣,想要實行科舉製,首先要做的便是兩件事,一是加強中央集權,讓皇權的權力更大一些,二便是削弱地方上的兵權,哪怕不實行府兵製,也不能讓地方上的世家官員有跟自己造反的能力,只要做到這兩點,自己想怎麽乾,就怎麽乾,無需再顧及那些世家子弟。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後世幾百年慢慢出現的東西,突然一下子強加到這個時代,哪怕是先進的,也是不可能的。畢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局限性……”想通了這一點,阿鬥覺得心中頓時舒暢了許多。
旁邊諸葛亮看著阿鬥眼中光芒不停的閃爍,最終豁然的明亮起來,諸葛亮知道,阿鬥肯定是想到了什麽主意了。或者是想開了某些地方。
“陛下,其實您說的科舉製,也不是不可行……”諸葛亮開口說道。
“哦?我就知道丞相肯定有辦法,說來聽聽!”
“陛下,古人雲,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凡是習武之人,凡是文人,口舌之爭往往難分伯仲,就如同當年戰國諸子百家,各執一詞,各有各的道理,很難說出誰是第一;但是習武之人則不一樣,想掙個第一,打一下便是。所以陛下所說的科舉製,可從武將入手!”
“從武將入手?”
“是的陛下,雖然世家子弟和門閥豪強當中也有軍中將領,但是並不禁習武比試。昔年曹孟德曾經以一錦袍為彩頭,領其麾下將領比試射箭,射中者皆有封賞,無論是世家將領,還是百姓子弟,強者便可得到封賞,而敗者技不如人, 也無話可說,如今即可公平,有能使大家解答歡心,不生怨恨。曹孟德此舉與陛下所說的科舉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
――――――――――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點,別的時代用的好的東西,即便是先進的,不一定適應其他的時代。這便是時代的局限性。就好像有人說沒有孫中山,滿清就不會滅亡。但是饞蟲不怎麽看,饞蟲覺得,沒有孫中山,滿清一樣會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這便是時代的潮流,清朝已經不能適應那個時代了,被淘汰是遲早的事情。當時代這潮流翻滾而來的時候,不能適應的,肯定會被淘汰。
饞蟲以前看了不少歷史將什麽君主立憲、議會等等制度都搬到了古代,然後說多麽多麽有效果。細細思考來,這麽寫多少有些牽強,不符合時代的潮流,有如何能夠在這個時代生存下去?
就好比是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這便是那個時代的潮流,歷史不會撒謊的,既然已經發生了,就說明它符合了那個時代,有一定的合理性,不然他不會發生。而現在,這事情已經過去了十幾個世紀,現在再談起來,為十幾個世紀前已經發生了的事情唏噓傷神,或者大聲疾呼,又或者痛心疾首,都沒有必要,除了小說中以外,誰也無法改變歷史,對於這段歷史,我能只是旁觀者。
而如今,時代的潮流便是,中華大地上有一個團結的民族――中華民族!
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