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一過,進入到1644年初,李自成的大軍在取得階段性的勝利之後,由農村正式走向了城市,攻下西安這座古城後,被勝利的野心衝昏了頭腦的李自成正式稱帝。
隨後大軍繼續往北一路朝著京城進軍,雖說大順軍部眾幾十萬人,但是能有戰鬥力的實屬不多,階段性的作戰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大明還有大同兵十萬,宣府兵十萬,居庸兵二十萬,陽和等鎮兵合二十萬。
總數超過了六十萬人的兵力,實際人數也許沒有那麽多,但如果要進京,必定是李自成的攔路虎。
面對六十萬大軍,李自成此時還沒有信心能夠打敗他們,但是時局已經有些不受他的控制,造反多年的手下們此時在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之後,都認為入主中原,推翻大明已經不是什麽難事。
底下的士兵慫恿著李自成進京,但其他的內心有些猶豫,這個時候並不是最佳進攻的時間,從南方收到的消息,張獻忠據說要北上與他兵合一處進京,這個消息對於李自成來說可以是一個好消息。
可就在年初剛過,從南方來的消息再次送到了李自成的手中,張獻忠那家夥半道上拐彎朝著四川進軍了,這到是和歷史上張獻忠畢竟符合,因為這一年張獻忠同樣會成都稱帝,建立大西政權。
作為明末歷史上最為強大的兩隻武裝力量,他們之間其實一直都是存在著競爭關系的,誰都想著誰能先入主進京,這天下就是他的,可是現在張獻忠居然突然入川,這到讓李自成打起了退堂鼓。
畢竟大明還有幾十萬的軍隊,即使在不堪一擊也會造成兩敗俱傷,張獻忠故此入川又是否想讓自己與大明打的兩敗俱傷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不過可以肯定張獻忠是不會入京了,但是此時李自成不入京已經不行,部下們都期待著他登上帝位。然後大赦封賞。
所有的局勢看似都還沒有進入到最壞的時候,但是澳洲知道,不久後那兩位總兵會先後向李自成的農民軍投降,隨後大順軍將會一路殺到京城。逼的崇禎只能在煤山上吊自殺,國君死社稷的悲慘結局。
要說崇禎不是一位好皇帝那絕對是錯的,他比他的前任任何一位皇帝都要努力認真管理朝政,可就是這麽一位勤奮到讓所有人都慚愧到無言面見他的皇帝,最後卻是做了亡國之君。
說到底還是。東林黨的作死,拉後腿,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原本計劃裡李自成進京是在兩年後,最快也是一年後,因為其需要時間來消化掉這些打下的土地,所以並沒有急入京,但是現在不同,他只能勉強支撐進京。
入京之前,他需要一路破關斬將,代州是他的必經之路。而代州守將周遇吉卻是一個終於大明之人,與陝西各地的守軍將領投降不同,他一直堅決的反抗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
雖然在實力上,不能和李自成相比,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他絕對是一位人才,靠著少於對方的兵力將李自成的大軍死死的拖延住不得動蕩,最後只能是在對方不支的情況下被迫退出才佔的便宜。
李自成攻打代州的消息,已經被澳洲知道對於這一關鍵性的一年,整個部署在大明的情報系統全都運作了起來。隨時隨地的收集著從各路收集來的情報進行分析。
代州失守是必然,這是歷史改變不了,如果後面那兩位總兵能夠強硬一點的對抗,也許大明的氣數未必會盡。趙世傑有些感慨崇禎的命不好。這樣一個勤奮廉明的好皇帝,居然就這麽死了其實實在有些可惜。
“只是他不死,澳洲要實現乾澀大明內政的計劃就難以實現,同時這也是不符合澳洲利益的。”
澳洲現在是一個國家,即使對大明在有感情也必須要區分開來。
“崇禎必須死,不死對於我們實行的計劃就沒有必要了。而後金也必須入關,至於歷史上那些發生的悲劇我們只能盡量的去減少。”
兩人的討論重點從李自成的進軍路線到了崇禎的生死上,又在次把話題放在了張獻忠的身上,這位似乎要比李自成的野心稍微小一點,知道跑四川去做的大西王。
“其實他這麽做也有可能是是一種自保的行為,你們看,四川自古就有蜀道難走之說,只要佔據了幾個關口就可以利用少量的兵力將敵人抵擋住,而且這裡被稱為天府之國,糧食充裕。”
但是張獻忠的自保恐怕會把李自成陷入到兩難的境地,原本二人是同時準備入京的,現在變成一個,李自成肯定會有所猶豫,一旦猶豫不進京,那麽歷史可能就會發生改變。
這一點是趙世傑和劉雲最為擔心的一點之一, 如果對方不進京,很有可能就會在這上面發生改變,一旦改變就有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崇禎一旦挺過了這一關,是否能夠重整河山呢,這個很難說。
但是可以肯定,澳洲的部署和計劃,將會被徹底的大亂,即使兩廣的發展規劃也有可能破產,所以李自成最好的去處還是必須去,他不去,手底下的人不同意,澳洲人也會感到失望,同時也會進一步推動他入京。
在看崇禎為了應對李自成,在大同宣府等地,集結了重兵,這些人雖然表面上終於朝廷,可是眼看李自成勢大,心裡已經產生了分歧,不可能在這麽一條道走到黑,跟著崇禎。
畢竟陝西一代已經有了很多人投降於李自成,所以投降繼續保住榮華富貴是他們最為先想到的,至於誰去坐天下,和他們的關系其實並不大,生逢亂世,需要的就是具有一雙審時度勢的眼睛,看準了押寶,既然這麽多人都押寶在李自成身上,那麽就一定不會錯,更何況現在也的確是李自成比較強勢。
眼看進入到了最佳選擇時機,善於投機的野心家們豈會放過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