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重生之官路商途》3星在九十七金融危機中(神劍心整理)
  三星在97金融危機中也遭遇了嚴重困境,但由於采取了及時有效的措施反而獲得長足發展,我覺得有些東西對愛達將來的發展很有借鑒意義。

  三星危機生存寶典:保住現金流

  “十年前的那段日子是我一直都想忘記的。1997年開始的金融危機是我在三星三十年中感受最難過的一件事。”11月3日,在北京招商大廈中國三星總部,55歲的大中華區三星集團總裁樸根熙回憶往事時顯得略帶傷感,“當時我們做出了非常強有力的結構調整,我參與了從之前的企劃到最後度過危機的整個過程,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人離開了公司,這是一段非常痛苦的記憶。”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的韓國,眾多財團艱難度日。當時的三星已處於生死邊緣,長期負債最糟糕時達到180億美元,幾乎是公司淨資產的3倍,這家韓國公司瀕臨倒閉。

  關鍵時刻,三星開始了痛苦的自我救贖之旅。通過裁員、縮減費用、剝離不良債權及低利潤的業務,獲得了涅磐重生,並成長為全世界企業的學習榜樣。

  不過,歷史總是周而複始,十年後,世界經濟重新處於風雨飄搖的經濟危機中。不同的是,此時的三星早已深諳危機中的生存法則。

  10月24日,三星公布的第三季財報顯示,淨利潤同比下滑44%,為11.5億美元。但三星高管表示,他們有理由對公司未來保持樂觀。這首先源自於三星擁有巨額“戰爭基金”目前三星的現金儲備高達76億美元,使其有足夠資金支持研發、營銷和工廠。而這對於其囊中羞澀的競爭對手而言,這隻能是個望塵莫及的奢望。

  樸根熙告訴記者,從97年的金融危機中重新站起來的三星已習慣用危機意識武裝公司的全體員工。“首先要保證現金流,同時要確保競爭力。一定要挑戰極限式的降低成本。”

  事實上,在最近的世界經濟危機中,三星的讓對手望塵莫及的業績還很多。比如作為全球全球第二大半導體制造商,三星是內存芯片製造商中唯一一家未虧損的企業。此外,作為全球僅此於諾基亞的第二大手機制造商,三星也是唯一一家在截至9月底的前三個季度內出貨量增長的手機制造商,而在中國三星手機的市場份額也從11%增長到了19%。

  危機中的加減法

  讓我們來重新溫習一下三星是如何進行危機變革的。

  1998年7月末,在新羅飯店,20多名三星電子最高層為最終的結構調整改革召開了影響深遠的“生死對策大會”。10多小時的會議過程充滿了緊張和悲壯的氣氛。當場,大家決定,如果改革不成功,全體都將辭職。公司緊急組成了行動團隊,要在兩周內拿出一個結構調整的計劃。會議作出了一個近乎殘酷的決定,在5個月之內三星電子管理層裁員30%,非管理層裁員35%。

  樸根熙告訴記者,當時,公司首先進行了人力的縮減方面的結構調整。在韓國國內員工,裁員2萬5千人,即縮減了40%的人員。

  同時,在經費開支方面,一年節省了10億美元,庫存壓力減少了40億美元。賣掉大概價值8億美元,剝離了120個產品項目。“公司所有的運營都是以這種以現金流為基準來進行運作的。就這樣,我們從1997年的3%的負債比到1998年的時候已經減少到了85%。這就是我們第一階段結構調整的內容。”樸根熙說。

  據其回憶,當時為了壓縮開支,三星節約到每一個細節。比如減少公司司機數量,估計管理層自己開車;免掉大型會議的聚餐,專務人員搭飛機隻做坐經濟艙。“那時候三星的會議室裡面都沒有飲料,工廠裡也不再發免費的製服,這些要自己掏錢來買。”

  沒錯,所有這一切的目的都隻有一個,就是保住現金流。與此同時,在這場現金保衛戰中,三星開始恢復元氣。

  值得注意的在三星斷臂自救的辦法,並沒有忽略“加法”。在亞洲金融危機時,很多芯片廠商都開始減少投資,縮短戰線,當時三星副會長尹鍾龍卻作出了一個相反的決策。1997年秋天,在所有對手都在收縮戰線的時候,三星加大了芯片廠的投資,理由很簡單:在行業低潮時期的進入可以在將來行業回暖時獲得更高回報。如今看來,這無疑是一個最正確的決定。

  在經濟危機中成功運用了加減法的三星終於獲得了涅磐,而如今三星必須打響新的保衛戰。

  新保衛戰

  樸根熙坦承,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數字時代,我們在公司裡會不斷的提醒我們曾經面對的危機,每個月都會有不同的危機發生,我們不斷的以危機意識來武裝公司的所有成員。”

  2005年,樸根熙重返中國出任三星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在樸根熙以前的三星中國總裁中,沒有一個任期超過3年。樸根熙在就任中國總裁的演講中,首次公開提出“在中國打造第二個三星”。

  在他的藍圖中“三星中國的定位不僅僅是單純的工廠或市場,而是三星的業務基地”。這既包括把三星集團下的金融和服務業等業務引入中國,更要讓三星所有在華生產的產品――從企劃、研發、生產到銷售的整個鏈條,全部在中國完成。

  ......

  ......

  到2007年底,三星業績提升的好消息頻頻傳來:三星手機業務超過摩托羅拉,攀升至全球手機制造商亞軍位置,同時,三星電視也已經連續9個季度在全球銷售上位列榜首。數據表明,今年第一季度,三星電子銷售額在全球電視市場所佔比率首次突破20%。

  不過,三星正面臨著來自於多方面的挑戰。

  在數字產品興起之初,三星得以超越對手的核心手段是,比對手更快地向市場推出新技術和新產品DD它推出了最早的MP3手機、全世界最薄的手機、最高像素的照相手機和第一台WiMAX手機。但隨著數字產品的普及,這一優勢已經並不明顯。而在手機方面,一直以創新著稱的三星設計必須要面對新的競爭對手,蘋果公司推出iPhone以及谷歌的G手機。更大的麻煩來自於三星的半導體部。這個三星的現金牛正處於整個行業不斷下滑中,三星並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價格戰之中。

  不過,所幸的是三星當然有足夠現金抵禦經濟的寒冬,而且有能力在市場回升時獲得更大市場份額。“當公司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能就把諸如技術的研發、營銷活動、或者是產品外觀設計這些部分完全打壓掉,哪怕其他地方都縮小,這些部門也要加強投入。”樸根熙這樣告訴記者。

  三星電子蒸蒸日上成為索尼最大的競爭對手

  1997年,當霍華德-斯特林格(即將出任索尼首席執行官)加盟索尼的時候,當時的韓國電視機制造商三星電子正處於亞洲金融危機的生死存亡之際.

  然而在接下來不到10年的時候,三星電子的市值幾乎是索尼的兩倍.毫無疑問,現在三星電子是索尼最大的競爭對手.然而不僅僅如此,蘋果電腦公司憑借其ipod也壟斷了整個便攜數字音樂播放器市場.此外矽谷的公司在便攜數字產品如pda與數字錄像機方面也超越了索尼公司.甚至在數碼相機領域,索尼也面臨著來自柯達與佳能的有力挑戰.

  美國it分析家喬治-格裡德認為,現在的三星與索尼截然不同.目前的索尼充滿管理充滿官僚作風,而三星依然保持簡潔的作風,其8萬8千名員工中,有四分之一為研發人員.

  在過去三年間,索尼的電子業務部門幾乎拖垮了整個公司.由於該部門的巨額虧損,截至於這個月的2004年度,索尼的贏利僅為10億美元,在其690億美元的收入中比例僅為1.5%.相比之下,三星電子的業績相當耀眼.截至於去年12月份的2004年度,三星電子銷售額為560億美元,但是其贏利達到了100億美元.高額的贏利使得三星可以在研發上投入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其在全球的高級實驗室也達到了15格.

  三星電子去年的投資達到了70億美元,在全球it企業中排行首位.而今年三星電子的投資將達到100億美元.

  此外索尼還擁有龐大的容量來生產內存芯片與顯示面板.三星的投資將進一步削減其產品如平板電視.dvd播放機與手機的成本.低成本.時尚的設計以及先進的技術對於消費電子製造商來說尤為重要.

  亞洲金融危機後,存活下來的電視機制造商三星電子開始向索尼看齊,將其產品全線升級到高端產品.在一年內投入30億美元美元的廣告宣傳費用後,三星的品牌獲得了成功,其品牌價值高達126億美元,足以與索尼品牌抗衡.不過索尼這一品牌在美國市場依然具有很大的號召力.

  在平板顯示器領域三星電子更是所向披靡,連高傲的索尼公司也不得不低頭,去年加入了三星電子在韓國打造巨型工廠的項目.

  去年12月份,索尼與三星電子達成了一項專利,在2008年之前,兩家公司可以共享將近2萬個專利.

  在手機領域,三星的折疊設計.清晰的顯示屏以及強大的功能使得公司對2005年的銷售業績充滿信心.三星預計今年其全球手機銷量將達到1億部,比去年增長16%.這一業績將使三星電子可以與第二大手機制造商摩托羅拉公司抗衡,去年摩托羅拉手機銷量為1.041億部.

  盡管手機是三星電子最大的業務,但是索尼並沒有進入這一領域.隨著更為強大的拍照手機上市,索尼的數碼相機業務將因此而受到削弱.

  上周三三星電子在韓國推出了全球第一款700萬像素的拍照手機.而目前數碼相機大多數為300萬到400萬像素.

  半導體收音機.waman與彩色電視機讓索尼成為了消費電子巨頭,這些產品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而現在的三星電子無疑是10年前的索尼公司,充滿了進取與創新的意識.

  發表人:神劍心用戶類型:普通2008-12-1718:41:36回復

  信息產業與中國經濟發展

  (林毅夫)

  作為一個中國的知識分子,特別是北大人,我們都在思索著中國的命運,中國有著漢唐盛世,也有著近代衰弱落後,而這種轉變尤其是明顯在工業革命後,西方世界的崛起,東方世界的沉淪,中國近代的歷史是屈辱的歷史,北大人作過許許多多的嘗試,建國後,我們的經濟漸漸發展,有了很好的發展。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的很大進步,GDP增長9.6%,不過我們還有一個問題,1999年人均收入不到800美元,不到日本的1/40,美國的1/34,作為北大人,我們要看到成績,也不要忘記差距,這更是我們的歷史使命。

  信息產業的重現為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20世紀英、美經濟各領風騷,80年代以後,這種經濟優勢為日本的發展而不得以消失,當時日本依靠的是傳統產業,如電子、造船、鋼鐵等,當時很多人認為美國時代結束,日本時代來臨,年到90年代後,盡管日本也采取了很多財政、貨幣和出口政策來改變經濟衰退,但這種趨勢卻日益明顯,相反,美國的經濟再次顯現強有力的勁頭。比較這一衰一長,就會明白其中的根據就是信息產業的顯現以及這產生的對經濟的推動效應。並提出了信息革命、知識經濟的概念,這種表現是全方位的,從股票價格翻番就可見,1993年的道瓊斯指數為4000點左右,94年到今年由4000點上升到1萬1千點,而且科技股納斯達克1998年則突破2000點,今年年初就超出2000點,還有一支以銷售計算機出名的股票由上市的一股1.5美元,發展為最高達73美元。亞洲的香港,日本也掀起了這樣的浪潮,李澤楷的盈科數碼擊敗新加坡電訊的竟爭收購香港電訊,1999年5月,李澤楷買了一個不起眼的公司,正式出現盈科數碼,原來一股二毛多錢,盈科數碼上市當天就翻了20多倍,達5港幣多,最多達25港幣,總資產2500億港幣,隻十個月時間,就成為香港第三大公司,李澤楷個人身價超過1500億,而其父李嘉誠的第一個1000億用了30年。信息產業的浪潮使金融危機後的東亞各國經濟得以複蘇,香港在金融危機時股票指數在一萬一、二千徘徊,在科技股的帶動下升到了1萬8千點,超過了歷史最高1萬7千點,日本、韓國的經濟也得以反彈。

  工業革命前,中國在科技、文化上全面領先了一千多年,到信息產業時代,很多人看到中國比別人的差距不那麽大,最多10年、20年,美國有的神話,香港、日本有,中國也會有,平均動員全國,超上信息產業,利用這樣的潮流達到強大目的。

  針對這樣的樂觀,我還是一貫堅持我的觀點:一個國家的發展必須按照該國的比較優勢,生產有三個要素,資本,勞動力和自然資源:一般而言,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在資本,而發展中國特別是東亞中國的比較優勢在自然資源:在信息產業上,中國應以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原則是否依然適用呢?我想是的。

  傳統觀念認為一個公司的價值是通過贏利而獲取的,在現在卻出現了這樣的公司,它一直在虧損,在公司價值卻猛增,如dot.公司其價值就為300多億,這就容易形成一種對信息產業的誤解,這也是相對於傳統產業而提出的。

  其實隻要稍加分析就可解決,信息產業的技術主要的是信息的處理、貯存、交換,傳統產業完全以利用信息技術方便來獲得巨大發展,江健中先生公司有2萬多人,是一家女時裝公司,應該可以算是勞動力密集型,其流程大致為:概念提出顏色形狀設計,樣衣,試穿,大批量生產。這一循環,約10個月,在現在利用信息技術後縮短到三個月,任何產業都可以這樣,我們細察科技發展的歷史就可知,每次科技的發展,都會隨之帶動新的行業,飛機的發明帶動了航空運輸業,火車的發明帶動了鐵路的運輸業。同樣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帶動了信息產業的發展,帶動了互聯網,電子商務的發展。對此,我們是應該積極地接納的,正如我們不能因為有傳統的轎子就排斥火車、飛機一樣,我們也不應排斥信息產業,雖然轎子可能更適合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其中我們就應考慮一個成本原則,在大范圍內鐵路運輸的成本低,但在小范圍就不是如此,所以適應有肩挑、人扛,電子商務提高了交易速度和交換面,增加了選擇,降低了選擇和交易成本,電子商務的發展也有是困難,首先是法律、金融環境、其次是風險投資,另外還有一點是,進入成本很低,而價值的產生卻是規模經濟,所以在進入時有很多競爭者到最後只剩極少數。

  ......

  ......

  信息技術的提供包含硬件科技和軟件技術,硬件技術,主要指計算機、網絡,有三個環節,開發和研究,核心芯片的生產,各部件組裝,其中開發、研究集中在發達國家,芯片的生產相當部分在發達國家,也有在一些中上發達國家,如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而各部件組裝集中在勞動力便宜的國家,從這種分布我們就可以看出比較優勢來。發達國家擁有資金的比較優勢,而開發的研究的資金要求特別大,以98年為例,IBM投資56億美元,日元45.3億美元,諾基亞45.2億美元,NEC34億美元,摩托羅拉31億美元,開發技術後,一條生產線大致需十幾億美元。

  台灣和韓國都是產業轉型比較成功的經濟,通過對台基電和三星的比較,我們也可以看到比較優勢的合理性,剛發展時,台基電的定位就是核心芯片生產,而三星是研究動態記憶芯片,其技術等級比台基電高,但比較其97年的一組統計數據就可知道更深的情況,97年台基電的營業額為15億美元利潤率45%,投資20億美元,而三星97年營業額130億美元利潤率15%,投資50億美元還有10幾億美元投資到開發和研究,比較起來,台基電資金積累比三星要多,這也體現了兩種模式,前者利用勞動力資本的比較優勢,漸漸積累資金,從而在國際競爭上有競爭力,所以在產業技術升級上有自己的資金,而且在金融危機中,台灣損害甚小,韓國的模式是一種大公司模式。技術升級高,規模大,資金需求多,資本負債高,所以在金融危機中受挫。

  作為中國的發展應該是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競爭力,這一定是無甚爭議的,但在硬件產業中我們該怎麽定位?有一種急躁看法,認為差距不大,可以動員國家力量發展高技術的開發和研究,但通過下面的比較就可知這是很不現實的,1998年全國用於開發和研究的投資中,大中型企業佔478億人民幣,大學佔52億人民幣,隻相當於兩家美國大公司,傾出中國政府的4800億人民幣也頂多與美國20家大公司競爭,而成功概率卻小得多,雖然差距隻有一二十年,但按我們的比較優勢是跨不過這一差距的,在硬件行業的選擇上我們還是應選擇勞動力密集的組裝環節。隻有賺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這是不是會導致我們的永遠落後呢?這個問題應該動態地看,發達國家的產業選擇是資金密集型,這是它們的比較優勢,我們的選擇應該是利用比較優勢,利用生產要素中份額大的要素,來進行生產,從而獲得利潤積累資金,這樣才能重新提高要素結構水平,才能有新的產業優勢,發達國家進行開發研究,隻有5%的技術是過關的可以申請專利,而有商業價值的隻是其中的10%到20%。是他們必須發展,因為他們已是最高技術,而要更新就必須開發研究,而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引進技術,隻要優於國內現有技術新可提高生產率,而引進成本是低於開發成本的。中國的資本積累是30-40%。美國是20%,按人均收入來計算資本擁有量,中國是美國的1/35。在幾十年內,中國的資本擁有量可以超過美國,日本的發展是按自己優勢的,是通過引進技術來實現的。

  軟件技術的提供是人力資本密集型的產業,主要是程序設計,新這一點而言隻要有發達國家的教育水平,就可設計出和他們一樣好的軟件,差距主要在於設計出的軟件能否適應市場,這個差距的解決應該是由國外軟件商提高產品概念,國內設計師可製作。印度、智利、愛爾蘭、以色列基本發展都是好些。我們也可以這樣做。

  寒心哪~

  在微電子尤其是半導體芯片這種高新行業裡,研發所需資金投入是驚人的!我們國家和國外大公司差距實在是...希望張恪能借這個機會積累一筆資金,加大投入,率先開發出一系列新產品,然後迅速佔領市場,獲取盈利,走繼續投入――研發――盈利――...的良性循環。雖然實際操作遠沒說起來簡單,但畢竟是我們共同的心願,或者說夢想,希望能在書裡實現一下...

  除了mp3、mp4之外,不知道手機、數碼相機、平板電視等這些產品具體的市場前景與進入難度怎麽樣。最關鍵就是核心芯片了,不過要想很快地獨立開發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實在沒那麽容易啊!畢竟沒有技術積累。也許隻有靠收購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