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田黃石,產於福建福州市北郊壽山村的田坑,是壽山石中的珍品。由於它有“福”(福建)、“壽”(壽山)、“田”(財富)、“黃”(皇帝專用色)之寓意,具備細、潔、潤、膩、溫、凝印石之六德,故稱之為“帝石”,並成為清朝祭天專用的國石。史載,清時福建巡撫用一整塊上等田黃雕刻了“三鏈章”,乾隆皇帝奉為至寶,清室代代相傳;鹹豐帝臨終時,賜予慈禧一方田黃禦璽;末代皇朝解體,溥儀不要所有珍寶,隻將那枚“三鏈章”縫在棉衣裡。至於民間相傳,田黃石是女禍補天時遺留在人間的寶石,又說是鳳凰鳥蛋所變,還傳田黃石可驅災避邪,藏田黃者能益壽延年等等,給田黃蒙上了許多神秘色彩,故田黃一直是收藏家夢寐以求的至寶。
田黃究竟從何而得名?簡言之,在稻田裡發現的黃色彩石。田黃石之所以珍稀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地球上,只有福建壽山村一條小溪兩旁數裡狹長的水田底下砂層才有。且經過數百年來的連續掘采,壽山村的水田已被翻掘了無數次,目前已開采殆盡,上乘的田黃早已是無價之寶。古時即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而今已該是“兩”對“斤”了,故田黃的價格漲勢迅猛。
眼下市場冠以“田黃”之稱的所謂田黃,有的雖有柔美的蘿卜紋,但外形多不呈卵狀;有的雖黃色濃稠可與田黃媲美,但石肌裡蘿卜紋較稀亂;有的雖細膩性潔,但石質細而松軟。有人利用呈黃色的荔枝洞石材刻製印鈕假冒田黃出售;或拿杜陵坑中的黃色卵石,欺騙初入門的玩石者;更有甚者則以無數小塊薄片田黃石膠合成大田黃石,或在粗質田黃石上鑲嵌上品田黃石塊,魚目混珠,牟取暴利。那麽,收藏愛好者如何判別田黃石的優劣真偽呢?
據專家介紹,田黃石自從由母礦中分裂出來再埋藏到田間,其間歷經了數百萬年之久,在特殊的環境和特殊條件下,田黃石逐漸地改變了它原來的形態、色彩和質地,出現了其獨具的外觀特征。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石形、石質、石色、石皮以及蘿卜紋、紅筋等六個方面,我們可依此來鑒定。
石形:田黃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狀,光嫩圓滑,沒有明顯的棱角。這是由於礦塊在遷移滾動過程中,受到溪水不斷衝刷研磨的結果。
石質:田黃石的質地濕潤可愛,為微透明或半透明體。如果仔細觀察,會煥發出一種其它石材品種所不具備的迷人光彩。
石色:“田黃石”顧名思義,是一種黃顏色的寶石。盡管按照色相來區分,有田黃、白田、紅田、黑田以及銀裹金、金裹銀等品種,但無論什麽色彩的田黃石都是以黃色作為它的基調,只不過偏白、偏紅或偏黑而已。比如“紅田石”其色近橙黃如桔皮,絕不可能出現桃紅、朱紅和血紅的色彩;“黑田石”則黑中帶赭;即使被稱作“白田”的田黃石,也並非純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帶淡黃或蛋清色。
石皮:多數田黃石的外表都有黃色或黑色的皮層包裹著,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掛皮,形態變幻無常,雖然也有一些田黃石因為色皮極薄,一經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黃石的顏色都不是表裡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裡層逐漸轉淡,乃至泛白。這種色彩的變化規律,塊頭大的田黃石尤為明顯。
蘿卜紋:凡是透明度較強的田黃石,在強烈的光線下觀察,它的肌理往往隱約可見到一條條細而密的紋理,其形狀猶如剛剛出土的白蘿卜纖維,故有“蘿卜紋”之稱。
紅筋:紅筋是指田黃石表層偶爾出現的紅色筋絡,紅如血,細如絲,俗稱“紅筋”又叫“血絲”。它是田黃石在遷移過程中產生的細裂紋,經土壤中氧化鐵滲透而形成的格紋。
田黃石的真偽鑒定,主要是依靠肉眼進行,根據上述外觀特征基本可以辨別清楚。
田黃石是壽山石系中的瑰寶,素有“萬石中之王”尊號。其色澤溫潤可愛,肌理細密,自明清以來就被印人視為“印石之王”。數百年來田黃石極受藏家至愛,正如俗語所說:“黃金易得,田黃難求”。
福建省福州市北部山區的壽山鄉,鄉中有一條約1千多米長,寬2百多米的山溪,就是田黃石的出產地。它是脫離石脈而獨立成塊,長期埋於沙士之中,是“無根而璞,元脈可尋”的石材。田黃石分上阪,中阪和下阪三個地段組成,上阪是靠溪水上遊地區,這兒出產的田黃石透明度高,有通靈感,顏色略顯微黃的白色調為主。由於上遊的水源好,出產的田黃石猶似玻璃一樣的光澤明亮。田黃石的上品稱“銀裹金”和“田白石”,出自上阪區。中阪位於溪河的中間部分,所產之石大多標準而規范,而且石質潔淨濕潤,色澤濃重,石中的蘿卜紋理清晰,田黃石中的“田黃涼石”、“金裹銀”、“桔皮紅”、“黃金黃”、“楷杷黃”、“雞油黃”等極品,大多產於此阪。下阪因處坑頭一帶,缺乏水衝性,故石質透明度較差,多為桐油色、暗赭色,紋理較粗。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已有人開始采集,到了明清兩代田黃石更是盛名於世。許多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競相刻意收集田黃石。相傳清初時期皇帝祭天,神案上都少不了一方上品田黃石,寓其“福(福建)、壽(壽山)、皇(田黃)”吉祥之意。因此,田黃石一直盛名不衰,身價倍增,曾有古話“一寸田黃一寸金”。
田黃石品種
較為珍貴的有以下幾種:
田黃凍石:田黃石中最上品,全石通體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潤澤無比。
銀裹金:似去了殼的新鮮雞蛋,外表生著一層淺色白皮,光澤明亮。
田白石:該石出產於上阪區,如冰似玉,石中紅格外醒目。現已絕產。
金裹銀:田黃石中上品,似羊脂油塊,外表色著一層鮮嫩黃皮,皮與肉形成鮮明的色彩反差。
雞油黃:出產於上阪區和中阪區的交界處,質細密堅實,濕潤凝膩,石之表面色有一層似雞油的皮。
桔皮黃:刻石出產於中阪區,色澤豔麗,黃中略帶微紅,質地純正。
黑皮田:亦名“烏鴉皮”,色澤多為桂花色,外皮如漆似炭,利用此石雕刻作品,外表黑皮和裡面的黃色,反差尤為強烈。
田黃石在當今的國際藝術品市場上,買主大多是香港、台灣、新加坡等華人集中居住的地區,越是質地優良,雕工精湛的田黃石佳品,越能吸引收藏家興趣。
田黃石只有我國福建壽山的田中出產,因為色澤普遍泛黃色,又產在田裡,故稱田黃。田黃石的材質溫潤凝膩,被稱為“印石之冠”;中國印章的美學表現在篆刻、印鈕裝飾和印材的品質三方面,名貴的田黃石與印章結緣,不僅豐富了印章的審美價值,同時也使田黃自身的價值倍增。田黃石的色澤,以沉著而純淨的深黃為基本色調,象征著富貴。一塊上等田黃印石,除了應具有細膩、溫潤的特征外,還要色澤純正、紋理鮮明、形體較大、印鈕雕刻精美,如果印面出自篆刻名家之手,其價值就會更高一籌。收藏田黃石有舊石與新石之分,舊石總體上說品正、形正的較多,而新石往往為了不減少分量,多以自然隨形為主,很少被加工成方正的印材。田黃石有著獨特的紋路,通常被稱作“蘿卜絲紋”,一些人往往以此作為鑒別田黃石的依據,但是,事實上一些有“蘿卜絲紋”的石料並非就是田黃,所以單憑一種紋路是不能確定的。
田黃石的特性與形成原因
一、石皮及其形成過程。
田黃石的母礦在生成時,由於地開石和輝銻礦原共生於低熱礦液礦,而後輝銻礦在長期表生作用下,轉化為銻的氧化物。自從田黃石由礦床分離埋藏水田中,這種銻的氧化物在這個特定的環境中,因地下水的作用,對其長期浸潤,使石表染色形成石皮。同時,田黃石中所含的氧化鐵也對自身浸潤,促其形成特有的色澤變化,因此田黃石不僅有特有的石皮,而且其質地與壽山石的質地也是有區別的。
二、格紋及其形成過程。
田黃石是從山上母礦中分離出來的壽山石,從山巔經漫長的雨水和溪水衝擊,沿溝溪經無數次滾落,最後流至田中,在這運動過程中,外表難免會受到損傷,出現一些裂紋。而這些裂紋在埋藏土壤裡,受氧化鐵滲透形成了特有的格紋、因此格與無菱角是田黃石重要的特征。
三、田黃石雕刻“度”的問題。
“格”與“皮”是田黃石的重要特征,也是辨別真偽的依據之一,所以在加工時要注意適當保留。但是格紋過多、石皮過厚,畢竟會影響田黃石的品質,因此雕刻高手都巧妙地狩其加以利用,既保留它的特色,又可化弊為利。
四、田黃石的真偽問題。
最近有人采用各種辦法,試圖以人工合成等辦法仿造“田黃石”,引起了鑒藏家們的關切,怕真假難分,影響田黃的身價。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因為“田黃石”雖來源於壽山凍石母岩,但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條件下,經過百萬年漫長歲月的浸潤變化才形成的,它所具備的天然光彩和觀賞收藏價值,絕非人工模仿所能替代的,也是可以鑒別的。所以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溪管獨石”是指散落壽山溪中的田坑石,因為主要出自中吸溪管屋附近而得名。這種田坑石人蘊水中,石質倍加瑩澈,向為鑒藏家青睞。
“溪蛋石”是指散落月洋溪的芙蓉或半山礦石碎塊,由於溪水的衝蕩,使石塊是印蛋形,外表泛淡黃薄色層,而石質則仍保留月洋礦區的特征,與“溪管獨石”有明顯差異。
田黃石的鑒定
田黃石是我國特有的“軟寶石”。全世界只有我國福建壽山的一塊不到1公裡的田中出產,因色相普遍泛黃色,又產在田裡,故稱田黃石,產量基地,數百年來在早已挖掘殆盡。其材質溫潤凝膩,在軟質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明清各朝均被當作貢品獻入皇宮,被雕刻成禦用的璽印及藝術擺件。
作為“石中之王”的田黃石,歷來價格不菲。文人學士都認為收藏或使用田黃章,比珠寶、翡翠更高雅和有品位。從文物鑒定角度講,鑒定田黃石與其他類別的文物不同,夠不夠年份是一回事,但首先要看其是否真的田黃石。李元茂先生對此素有研究,曾精辟地分析田黃石的假冒與辨別,特摘引如下,以饗讀者。
用“掘性坑頭石”冒充。掘性坑頭石俗稱坑頭田,因屬獨石,又產於坑頭溪口附近的砂土中,是一種未成熟的田石,略有蘊藏在泥土中的溫潤,細度也極近田黃,潤度與亮度與田石無異,由於酸化較透,極似下阪田黃。蘿卜紋略顯齊直,呈水流紋狀,或牛毛紋狀。可見石質比較結脆。優秀者“價值與三阪田等同”。較差的坑頭田,人們通常稱掘性坑頭石,外形棱角突出、多無皮、酸化層薄,色外黃而內淡,燈照之泛白色,若如解石為方印材,如同水坑石然。無蘿卜紋或似棉花團狀紋,山石氣重且含砂礫者。因無地熱養之,缺少氧化作用,溫潤度自然也差,不能作為田石價而購之。
用“掘性高山石”(鱟箕田)冒充:該石為掘於砂土中的高山石,分有二種,一為淡枇杷黃,多為民國二年產,一為熟栗黃,前者光澤似田,後者色相似田。外有淡黃色的薄皮層,因山地乾燥表皮的鐵質酸化程度無法與田石相比,質地大多膩而通明,但松軟溫潤度遠不及田黃,亮麗度亦差,無寶氣溢出感,蘿卜紋呈粽粒狀,但田黃的粽粒狀比較溶化,掘高山的粽粒卻呈未溶化狀,且粗而顯露,如橘囊紋。偶有綿砂或紅點。色澤外表一層似田石,內則泛白,有紅格,色鮮如血縷,且乾燥,又時伴有原礦產的岩層色格,不若田石紅格,多顯褐黃或赭黃色,且較沉穩而濕潤。雖有一定收藏價值但遠不及田黃。
用“鹿目格”冒充。鹿目格俗稱鹿目田,產於壽山都陵坑附近的砂土中,距尼姑寮不遠。為塊狀獨石,比重大。多色暗如桐油黃,少數也有灰、黑、白者,肌理通常皆渾濁不透,質粗而乾澀。常裹黃皮,多薄,亦有帶乳白色皮者,不透明。皮下的帶霜紅粉狀色暈,且多含砂釘。裂格多為縱橫交錯之大格,也有材大而無格的。唯質溫、潤可混田石。三十年代曾開采一批鹿目格間有蘿卜紋,但為牛毛狀紋,與田石各種蘿卜紋都不似,不難辨。藏家購買鹿目保值者,多與雕工聯系起來,如有林清卿、周寶庭、林文舉等名師雕刻者,上等的鹿目將比值於中等田黃。
用“碓下黃石”冒充碓下阪田。碓下黃石當地石農為商業的需要,稱其為碓下阪田,它確實產於碓下地段,但是它是一種不甚透明、質硬而澀的石材,無皮,無蘿卜紋,亦無裂格,質色如糖黃田,比重在2.9以上,在手中有死沉之感,肌質中含有虱卵狀白泡點。
用“掘性都成坑”冒充。掘性都成坑生於土中,亦有蘿卜紋,石賈每用以充下阪黃,有的黃金黃都成偶有紅格,質地細膩也偶有如鹿目的石皮,近似田石。分辨這類石材時,一是看溫潤度,掘性都成溫潤度差於田黃。二是看紋路,掘性都成之紋為曲而細之水流狀、綿絮狀紋,與蘿卜紋不同。掘性都成皮黃心淡,有的泛灰色,不若田黃質裡泛紅。掘性都成的特點是山石氣重,質結而堅,肌理多雜而不純,時有細小的白雜點,不難分辨。
用“貼岩都成坑”冒充。貼岩都成坑其貼岩石的一面極凝靈潤澤,但溫潤及凝膩度不夠,局部有疏網狀蘿卜紋,由於其處於貼岩,僅一面凝靈似田石,漸向裡色澤漸渾。不難辯認。但以都成坑論價,高於鹿目格,與中等田石相似。
用“蛇匏”冒充。蛇匏為近似掘性都成的獨石,一般肌理呈灰白色,似白田,但通靈度差,質地多不純,含有雜色渣點,或白砂點,山石氣重,比重大於白田,其裡泛灰白。
用“貼石黃高山”冒充。四十年代產者甚佳。該石亦如貼岩都成坑然,貼石一面較凝靈,色栗黃而明朗,似田石,深入1、2厘米則近米糠黃,無蘿卜紋,背面反而有蘿卜紋,但顏色不一,是其破綻。
用“蘆蔭”冒充。蘆蔭為掘性獨石,酷似田黃,但色澤灰暗,質地燥結而微堅。
用“溪蛋”冒充。溪蛋產月洋溪中,外觀略似田石,無皮,無紅格,無蘿卜紋,質地屬芙蓉石性,其裡泛白。與田石有明顯區別。
用“善伯洞”冒充。善伯洞本為礦洞名稱,有部份結晶體,溫潤通靈,似田黃凍,故有以將其加工雕刻後冒充田黃石者,該石無石皮,屬山石,致細觀察,肌裡多含金屬細砂點及粉白色渾點,俗稱“花生糕”。
用“牛旦黃”冒充。牛旦黃俗稱牛旦田,塊狀。主要產旗山南麓的溪底及田地土中,質地略明潤,但粗糙,外裹黃色或黑色的石皮,這點略似田石。肌裡無蘿卜紋,不通靈,隱有細白點,比重大,易辨識。
用“黃凍”冒充。黃凍本為水坑凍石,如枇杷黃,質地通靈,易與上阪田黃相混,鑒別的主要根據是黃凍無石皮,色澤表裡一致。溫潤度遜之。
用“老坑黃高山石”冒充。在老坑高山有栗黃色者,亦有紋,但與蘿卜紋不似,較松而寬。久經油浸,亦潤。但質松而粗。凝、潤、膩不夠。
用“白水黃”冒充。白水黃為高山石,質硬不通透,有的白水黃有黑皮者,肌裡也有層紋,卻不似蘿卜紋,有碎裂紋,卻不似格紋。當地石賈騙極外行人用之。
用“白高山凍”冒充白田。白高山凍有的有蘿卜紋,多作粽粒狀,或水流紋狀,質松,乏溫、膩結。
用“民國二年白高山石”染色冒充。該石有蘿卜紋者,極似田石之不規則網狀紋。用黃連或藤黃水煮之,能似桂花黃田,但常有不透明之硬塊,質堅。同時缺溫潤、膩度。
用“太極頭石”冒充。該石質晶瑩透澈。有紅、黃、白諸色。往往以黃、白色再染色,借其有蘿卜紋狀的紋路騙人。
用“高山荔枝凍”冒充。荔枝有蘿卜紋,將白荔枝染色,然堅脆,溫、凝、膩度不夠,近年在廣交會上見有冒充者,售數萬元一條。
用“高山牛角凍”冒充黑田。牛角凍本屬水坑石,色黑中帶赭,通明而有光澤,偶然肌裡有格,也有水流狀的蘿卜紋,較密而直,黑田的蘿卜紋彎曲而較松。質乏溫、潤、膩度,細審之也不難辨認。
用“連江黃”冒充。連江黃產壽山東北部之金山頂,外地人稱乾黃,連江人及青田人稱山黃,色黃質硬多裂,肌裡顯現有直紋,不通透。清時便有北京商賈常贗田黃石販售。其屬脈狀礦石,無砂礦共有特征,石質存在根本差別。
用“金獅峰獨石”冒充。該石產於金獅峰,有黑色裹皮,較之田石的烏雅皮更加烏黑、厚密、無蘿卜紋,不通透,質地粗糙乾澀,山石氣重。
用“房山石”冒充。產於北京城西之房山,石賈取之以色料泡煮後,以冒田黃石。質松,無紋,乏溫、潤、膩度。
用“黃色朝鮮石”冒充。近20余年以該石冒充者不少,多在台灣、香港市場,近見在廣州、北京出現。該石細嫩而凝潤,半透明,色豔而迷人。朝鮮石有網狀蘿卜紋,也有牛毛紋者作平行狀,即一方印章者兩面有平行紋,另兩面則無紋,也不似田石的蘿卜紋。
用“富礦石”冒充。近年來多以青海富礦石冒充者不少,富礦石為黃色的軟石,色豔迷人,但較薄,不到2厘米厚,兩面為平面,夾有白石皮,一般雕高浮雕,硬度約在15度,用指甲能劃動。
以上列舉假冒田石者20幾種,尚未能囊列所有冒充技倆,大抵以高山石類冒充者為多。半真半假不在其例。只要將石質弄清,即不難辨。
田黃石的識別
如何鑒別“石中之王”田黃石,這是壽山石收藏家和鑒賞家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他們必備的一種鑒別能力。古今壽山石鑒賞家和研究者鑒別田黃石的經驗可歸納為形狀、石皮、色相、肌理、格裂形態、手感和比重。
(1)形狀根據田黃石的地質形成和演變歷史,一般的田黃石都保持其天然的形狀,即鵝卵形狀,但在上板坑頭附近出產的田黃石,有時也有棱角,這是因為這裡接近溪流的源頭,田黃石缺少滾動、磨練的機會。此外,還有少部分田黃石,在埋藏地下的過程中,因地殼運動,石身裂碎,分成幾瓣,形成棱角,雖然經過泥土的長期滋養,但斷面的棱角並未被磨平,因此有時石農在挖掘發現這種斷裂性田黃石時,通常還會繼續在附近尋找它的“另一半”。
(2)石皮除了少數田黃石外表無石皮外,一般情況下,田黃石外表都有皮層包裹,因此有無石皮是鑒定田黃石的一個重要依據。
田黃石的皮層,或極稀薄、或稍厚密,石皮顏色主要有黑、黃、白、綠,皮層有單層、雙層和三層,皮質比其它掘性壽山石的石皮質地要細結柔嫩,用刀輕刮,刀感流暢而微沉,粉粒細膩均勻。
一般情況下,單層皮的田黃石顏色有黃、白、黑、綠,色澤有濃有淡,分布有的整體統一,有的兩面不同,還有的呈塊狀組合,質地也有優劣之分。皮色純如牙黃者,質地極為純優,稱為黃金黃田黃石;黃而灰綠者,質微硬結,色澤偏黝;黑而微綠,皮清一色者,也屬優質;皮色灰白淺淡的色澤多深沉偏黝;黑中夾有小塊黃綠或小塊灰白的,紋路粗雜,通靈度差,多為硬田黃或雜田石。有的單層皮田黃石,一面為白皮,另一面卻是黑皮,即一面為銀裹金,另一面為烏鴉皮。
雙層皮的田黃石,有的是烏鴉皮內又有一層薄黃皮,有的是烏鴉皮內又有一層半透明的白皮。這兩種雙層皮的田黃石,大部分屬枇杷黃田黃石,外層皮質細膩,內層皮厚薄分布均勻,肌質純佳,甚至凝靈如凍。
由於田黃石有一定的遷移性,再加上田土砂層酸鹼度的變化,所以,有時還可見到三層皮田黃石。或烏鴉皮在外、黃皮居中、白皮居內;或黃皮在外、黑皮居中、黃皮在內。含多層石皮的田黃石,皮雖不透明,難以察看,但往往肌理色質極佳。
通常情況下,除部分三層皮的田黃石外,一般的田黃石,在燈光下都有良好的通透性,可以洞察其內在的肌理色質。
(3)色相要辨識田黃石的本色,不能在燈光下觀察,而要在太陽光下觀察。善於鑒別田黃的行家,通常以色調的濃淡來形容田黃的“熟”“老”與否,借以推測田黃在地下沉睡的長短。田黃石色澤鮮而不俗,穩而不濁,不浮不沉,其最大的特點是毫無“火氣”,並且以黃色為主。無論紅田、黑田、白田,都有一層“帝王之氣”,帶有黃味,但不同的田黃石所含的主要色素及色彩純度、濃度和肌質的通靈度是不盡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塊田黃石,其內外色澤也不是一成不變。除白田黃石以外,大都是外濃而內漸黃淡,尤其是大而寬厚的田黃石,內外一色的極少,只有形狀薄、體積小的,方能內外接近一色。
通常人們所說的銀裹金田黃,其實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介於白田黃石和黃田黃石之間,外具白田黃石肌質,內心近似黃金黃田黃石之質。白田黃石多數帶有黃心。黃心多的,即屬銀裹金。另一種是白皮田黃石。還有一種“金裹銀”田黃石,極為罕見。
“綠田石”,世有傳聞,迄今未見。
(4)肌理田黃石的肌理基本上都隱有密如織網的細蘿卜紋,而且疏密有致、條理不亂,如新出蘿卜去皮,像鮮產橙柑剖瓤。田黃石的肌質愈細膩、色澤愈淺、愈透明,其蘿卜紋就愈明顯,所以白田石的蘿卜紋,往往最為好看。也有一種田黃石,蘿卜紋極隱、極細、極不顯眼,色質也很純優,是最凝靈的田黃石之一。
(5)格裂形態壽山界古有“無格不成田”的說法,這是因為大部分田黃石或多或少都帶有裂格。但裂格不是田黃石獨有,只是田黃的裂格,其顏色和形狀與眾不同。
田黃石的裂格,有明格和暗格。明格多呈現於表層,多呈交叉狀,如龜裂紋。坑頭田黃石、碓下田黃石等居多。格線挺直而利落的,坑頭田黃石等最常見。暗格則較多深藏於田黃石的肌理內。格粗大而深長的,石性多軟,如白田黃石、上阪田黃石等。格紋若斷若續、蜿蜒而長的田黃石,質較松嫩,時見之於上阪。格斜淺而短小的,質凝而嫩,中阪的居多,同時在上阪和下阪品質好的田黃石中,也較常見。
田裡挖掘的田黃石類的紅格,也稱“紅筋”,多呈褐黃或赭黃色。無皮的田黃石紅格濃重。黑皮田黃石與白皮田黃石還常見其皮隨格侵入,以致雕製時難以掩飾。
(6)手感田黃石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質地溫潤、細膩、凝嫩。各色田黃石,即使是白田黃石或黑田黃石,在光線透照下,石心皆泛黃紅之光,寶氣燦爛,雖寒冬臘月,也感溫存有情,入手可親。田黃石在握,手感脂潤,常年不上油,亦不燥不變,一經摩挲更覺油光欲滴。
(7)比重2.6--2.65
田黃石的防偽
田黃素有“易金三倍”之說,因其珍稀難覓,價值高昂,所以早在清朝就有商賈以連江黃假冒田黃石。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給造假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石市上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田黃石與某些石種有相似之處的特點,或以次充好,或製假亂真,因此田黃石收藏者必須加以防備。
常見的製假現象:
一種是利用色澤接近田黃石、肌理似有蘿卜紋的石材,把它整成卵石狀,並用硬器點鑿或置於硬砂中翻滾,然後沾上土或著色,再加蒸煮,使其顏色外形與無皮的田黃石相似。這種假田黃乍看之下,酷似真品,但仔細觀察,其外表鑿痕密布,終不自然。只要透過外表悉察肌理,便知其為偽物。
第二種是假造石皮。或用顏料塗染,或用膠水調石粉塗抹其表,或泡藥水高壓加溫,再經磨製,就像緊裹著石皮的田黃石。然而,這種假石皮松而脆,顆粒粗大,渾濁不透,乾結如疤,難以受刀。辨認時,一經摸或加油,不久,其圖文均不見。雕刻時也只能刻製組線條景物,而不能精雕細刻。
第三種是改變別的石種色澤,使它類似田黃石,又“巧妙”地使表層肌質變換成田黃石的“裹皮”,偽造成烏鴉皮田黃石,但其皮層淺薄如紙,這種假品,因皮色過於透明,皮質也過於細柔,所以易於識別。
第四種是利用某些質地與田黃石相似的石種進行冒充。這種冒品的識別,要求鑒別者必須熟悉幾種與田黃相似的石種的特性,以便進行比較和鑒別。如掘性高山石與掘性都成坑石,通常都有蘿卜紋,但前者石性較松,後者石質微堅,都不如田黃石溫潤。又如鱟箕石也屬掘性高山,質松性燥,且外形多不呈卵狀。再如舊洞善伯的黃色結晶體,雖可與田黃相比美,但沒有石皮與蘿卜紋,而且肌理時有金屬砂點,有時還有“花生糕”渾點,與田黃相比,相去甚遠。此外,黃色荔枝凍石因偶有石皮和蘿卜紋,也常被石賈製成方章,冒稱田黃凍,這種冒品要價極高,且因為沒有人工痕跡,所以若非行家,不好識別,但細察之下,還是可以發現這種荔枝凍質地過於通靈,蘿卜紋也較粗,缺乏田黃的穩重感。
近年,有關部門在研究田黃的內部成份中,用某種科學的方法,改變一些石材的分子結構,使其色澤與內部結構接近於田黃石,但終不能溫潤其質、絲紋其體,由此可見田黃石的天生麗質並非人工所能牽強達到。
石中之王田黃石
產於福建福州市北郊壽山村田坑的田黃石,是壽山石中的珍品。有著“福”(福建)、“壽”(壽山)、“田”(財富)、“黃”(皇帝專用色)之寓意,故被人們稱之為“帝石”。
關於田黃石的由來傳說它是:女媧補天時遺留在人間的寶石;是鳳凰鳥蛋所變……據說還有史書記載:鹹豐帝臨終時,賜予慈禧一方田黃玉璽,末代皇朝解體,溥儀不要所有珍寶,隻將一枚“三連章”縫在棉衣裡。這些官方的、民間的傳說無疑給田黃石平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
田黃石質地寶潔、透明、通靈, 肌裡紋路隱約如絲,明顯細致,宛如蘿線紋。壽山石的筋格有好幾種,而田黃石的筋格唯有紅色盤格一種,在一塊田黃石上表裡的色調是可能變化的,因此,田黃石方章價值更高。將田黃石鋸成方章,前人謂之“解石”,古人有“解石之難難於上青天”之說。這是因為田黃石很難從外表看出其色調是否表裡一致,鋸開來也許數倍增值,也許價落萬丈。田黃石大多為卵狀,故用手撫摸時會有圓順溫潤之感,一塊好的田黃石還須經藝術加工,加工的手法有薄意、浮雕、圓雕和製成方章。
近年來,田黃石日漸稀少價格扶搖直上,易金三倍之說早已過時。拍賣市場上田黃石價格火爆,一方幾十克重的田黃舊印動輒幾萬、十幾萬元,件頭稍大的上品,可以賣到幾十萬、上百萬元。
田黃,這一數百年來一直受文人雅士所喜好的收藏“舊寵”,除了田黃本身蘊含了高雅、品位等文化內涵外,還因為田黃石材稀缺。田黃屬傳統雕刻石材壽山石中的上品,出產於福建壽山鄉一條名為壽山溪的西邊古沙層中,至今已有數百年的開采歷史。由於多年的開采,田黃石材已趨枯竭,石材價格猛漲。以前說“一兩黃金一兩田黃”,但時至今日,一兩田黃的價格早已比一兩黃金高出好幾倍。據廣州市文物總店的專家介紹,去年1克品相普通的田黃石材要價已達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