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淵源
在農業和畜牧業尚未出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一直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當時的所謂「服裝」,不外乎狩獵所獲的野獸皮毛和采集所得的樹葉草葛。但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情況有的改變,茲將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史分述如下:
表1:中國古代服裝發展
時代
服裝發展
發現地或文獻記載
舊石器初期
野獸毛皮
禮記禮運篇:「昔者先王為有宮室,冬則居營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舊石器晚期
有骨針並用之縫紉衣服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中華服飾文化史之開端)
新石器時代
葛麻布
新疆樓蘭孔雀河古墓
新石器時代
蠶絲
山西線西陰村的仰韶文化遺址、浙江錢山漾文化遺址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二、中國服飾的構成形式
任何一種服裝,都是由款式、質料、色彩等形式構成的。平民服裝和貴族服裝的區別,就具體反映在這些方面。故要了解平民服裝,首先必須對這幾方面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
表2:中國服飾的構成形式
構成形式
種類
解釋或特點
使用朝代、場合
款式1
衣領
服裝端首,接近人的臉面,是服裝的關鍵部位。而就造型而言,就有方領、交領、曲領、圓領、斜領、直領等。
方領:先秦的深衣、漢代的儒服
斜領:唐代的僧侶、隱士逸人。
曲領:士庶居家用服
衣襟
衣服的開啟交合處
商周時期
衣袖
服裝的出手處,其款是變化往往由服裝本身的用途而定。
農民、樵夫:小袖
貴族:大袖
騎士射手:箭袖
舞蹈者:長袖
衣裾
服裝的下擺或衣背的下部,其製視衣式而定,有直裾、曲裾、燕裾、長裾。
曲裾:秦始皇時代
直裾、燕裾:漢初女裝
長裾:漢魏六朝
質料2
葛麻3
硬挺、涼爽、好的吸濕性能
新石器時代
絲帛4
清柔滑爽、高雅華麗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
棉布
滑爽透氣
漢魏
裘皮
質地厚實,多作為冬衣
商周
毛料
質地緊密,手感柔軟,多用於貴族衣物。
青海都蘭周代遺址
色彩
礦物提取
如朱砂、赭石、石黃、扁青、石綠等,俗稱「石染」。
舊石器時代:染色行為5
商周服裝:以彩色為主6
漢代服裝:黃色和紫色。
晉六朝服裝:白色為主,
唐朝服裝:紅色為主。
植物提煉
如茜草、蘇枋、槴子、槐花、藎草、靛青等,俗稱「草染」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三、中國服飾的形製類別
中國歷代服飾形製豐富,品種齊全,史籍中著錄的服飾名目就有數千種之多。可以肯定,未被著錄的服飾還有不少。和石器、銅器、鐵器、陶器、木器等文物相比,布帛衣物的保存更難,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服飾以淹沒失傳,只有一小部分才得以傳世。古代平民雖然不如貴族服裝等級分明,禮節繁縟,但形製卻很豐富,以類別劃分,大致可分為首服、衣服、褲裳、足衣四大類,每一門類有可系分為若乾種類,茲分述如下。
表3:中國服飾的形製類別
門類
種類
解釋
作用
首服7
巾
裹頭用的布帕,又稱「頭巾」
約發,保暖、防護功能
幘
男子用以包裹發髻的首服,以質地厚實的布帛為之
約發
帢
古代士庶男子所用的一種頭衣,以縑帛為之。
約發
帽
帽子。
防止頭髮散亂,禦寒。
樸頭
方形頭巾演變而來的一種首服。
約發
抹額
頭巾的一種,系扎時由後抄前,交結於額。
頭巾、禦寒。
笠
古代平民百姓的雨帽稱「笠冒」,簡稱「笠」。
當雨具用。
上衣8
深衣
衣裳連屬,被體深邃。衣襟開法采采用曲裾9。
當作便服。
詹褕
衣裳連屬,被體深邃。衣襟開法采采用直裾10
當作便服。
袍
長衣的一種。即交領、襟疊壓、相交而下。
當作冬衣。
衫
大袖單衣,以輕薄紗羅為之。僅用單層,不用襯裡。
形製簡便,夏季穿著。
襦
短衣,長度約在腰間部位。
當作襯衣或外衣。
襖
短衣,介於袍、襦之間,較袍為短,較襦為常。
當作常服。
半臂
短袖。亦稱「半袖」。
當作便服。
褲裳
裳
由兩片布帛製成,前後各一片,左右各留一道縫細。
遮羞。
蔽膝
遮擋大腿的服飾。僅有前片,沒有後片。
遮擋大腿11,類似今日的圍裙。
裙
由多幅布帛拚製而成,並只有一片,穿時由前圍後,背部隻留一道縫隙。
婦女家居服。
褲
兩隻褲管,沒有褲腰和褲襠。
保護脛部、有禦寒保暖之用。
足衣12
襪
最初以獸皮製成,紡織品出現後,即以布製作。
足部的保暖。
履
鞋子的統稱。
保護足部。
屐
木底之鞋。亦稱「木屐」
用於出行13。
屩14
以繩子編成,組織緊密,質地堅韌,穿著輕便,以芒草為材料,故稱「草鞋」。
行履和雨鞋之用。
靴
以皮製作。
多為貴族之履。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四、中國平民服飾的使用場合
服裝有許多的功能,如抗寒避暑、障體遮羞、增顏助容、防禦護身等,除了這些基本用途外,還是禮儀的一種標志。中國是一個注重禮儀的國度,「禮」在古代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尤其在封建社會,人們的一切行為都必須受到禮的約製,如祭祀、冠笄、婚娶、治喪等,無一不在禮的規范下進行。而服裝這些禮儀活動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茲分述如下表:
表4:中國平民服飾的使用場合
項目
服裝
起始朝代
穿著規定
祭祀
祭服
周朝
周代:明衣15。
唐代:生絹單衣。
宋代:新衣。
冠笄
男女的成年儀式17。
商周
商周:男子穿三加冠18;女子穿背子、足穿彩色絲履……
宋:帽衫19。
明清:結婚禮服。
婚嫁
新郎:爵弁20、纁裳21、緇袘22
新娘:次23、存衣24、纁袡25
周朝
漢代婦女嫁衣:袍製
漢末魏初嫁女:紗縠蒙住臉面,以代景衣。
明清:男戴方巾羅帽,身穿藍布直綴。女戴花冠,身穿大袖紅衣。
治喪
喪服
周朝
喪服分為五等26。根據與死者關系親疏遠近,穿著不同喪服。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根據上表中關於喪服制度,規矩繁重、等級嚴密,為後世的喪葬禮俗定下了基本格調,從周代起,歷經沿襲,一直被用至民國時期。在這數千年時間裡,人們的祭服、朝服、吉服以至於日常家居所穿的便服,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唯獨喪服仍保持著原來的風貌,沒有太大的變動。
至周代開始,喪服分為五等,一謂斬衰,二謂齊衰,三謂大功,四謂小功,五謂緦麻合稱「五服」,或叫「五衰」。五種喪服的區別主要反映在形製及質料等方面。另外,穿著時間的長短也不一樣,長者三年,短者數月,完全由親疏關系而定。根據親疏關系,守孝者的飲食以及睡寢用品也有一些具體的規定,有的禁止飲酒,有的禁食葷腥,有的甚至不能吃飯,隻可喝粥,以表達對死者的哀痛之情。茲將喪服的五等分述如下表:
表五:中國古代喪服的種類
項目
喪服材料
喪服款式、特徵、規定
喪服使用情況
斬衰
極粗的生麻布。
上衣下裳製。衰指上衣,在製作過程時將麻布斬斷,不加縫紉,故意留出毛邊,故稱「斬衰」。裳用七幅麻布製成,前為三幅,後為四幅。
服期需苴杖、食粥、寢苦、枕槐。
服喪期為三年:
1.兒子、未嫁之女卒:父母
2.承重孫卒:祖父母
3.父卒:長子
4.媳卒:公婆
5.妻妾卒:夫
6.臣卒:君
齊衰
粗麻布製作。
衣裳的邊緣都用針線縫緝整齊邊緣。
穿齊衰時,男子用喪冠,女子用喪髻,疏食水飲,不食菜果,不得聽音樂。
服喪期為兩年:
1.父卒:母、繼母
2.母卒:長子
服喪期為一年,因守孝時握「苴杖」,故稱作「杖期」:
1.妻卒:夫
2.母卒:父
服喪期為一年,不握杖,故稱「不杖期」:
1.男子為伯叔父母卒:兄弟;
2.出嫁女子卒:父母;
3.孫、孫女卒:祖父母
4.曾祖父母。
大功
經過鍛冶的白色熟麻布製成。
麻布的質地較斬衰、齊衰為細。
服喪期間寢具可用席子,但不能食醯醬等調味品。
服喪期為九個月:
1.男子為已出嫁的姊妹及姑母:為堂兄弟
2.丈夫之祖父母
3.伯叔父母
小功
熟麻布製作
麻布的質地更細。
服喪期間睡覺可用床鋪,但不可飲酒。
服喪期為五個月:
1.男子為伯叔父母,堂叔父母,再從兄弟,堂姊妹,外祖父母服喪。
2.女子為丈夫之姑母姊妹及妯娌服喪。
緦麻
五種服喪中最輕的。以十五升細麻布製成。
衣服的質地最為精細。
服喪期間睡覺可用床鋪,但不可飲酒。
服喪期為三個月:
1.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服喪
2.為外孫、甥、婿、嶽父母、舅父母服喪。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五、中國平民服飾的禁忌律令
古代民間男女穿衣,並不像今天這樣隨心所欲,而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和限制。此種限制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禁忌禮俗;二是法規律令。
一、禁忌
禁忌是一種特殊的民俗,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舉凡衣服、飲食、起居、交通、生產、婚嫁、喪葬等一切領域,都有禁忌習俗的存在。禁忌的作用在於規范人們的道德,限制人們的行為,其核心內容是祛凶納吉,它要求人們躲避邪惡,以免遭受神靈的懲罰。從某種意義上說,禁忌禮俗帶有較濃的迷信色彩,但卻很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千百年來,輾轉傳播,以化成人們的自覺行為。
表六:服裝穿著禁忌種類27:
項目
原因
文獻記載
忌穿白衣
喪服多用白色,故被視為不祥之徵。
《晉書‧;五行志》:「魏武帝裁縑帛為白帢,以易舊服。…乾寶以為素,凶喪之象也。」
忌穿涼杉
涼衫形像喪服。
《宋史‧;輿服志》:「竊見近日士大夫皆服涼杉,甚非美觀,而以交際、臨民,純素可憎,有似凶服。」
忌戴綠帽
1.典賣妻女以求食者所戴,故為人們所不齒。
《國憲家猷》中有記載。
2.為罪人所戴。
《封氏聞見》:「李封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另裹碧頭巾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日數為等級,日滿乃釋。吳人著此服出入州鄉以為大恥。」
3.為娼優所戴。
《典故紀聞》:「洪武十二年,始令伶人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之服。」
衣服不用左衽
只有死人的衣服使用左衽。
《禮記‧;喪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
忌衣帶打死結
打死結專用於死者之服。
故活人衣服若打成死結,被視為凶事之兆。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二、律令
律令是朝廷頒布的行政命令。漢王符《潛夫論‧;述赦》:「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歷代統治者十分重視法律的作用,為了維護社會秩序,鞏固其統治,除了既定的典章制度外,還頒布了一系列法規律令,並以強製的處罰手段,保證了這些律令的實施。律令的實行對象,主要是平民百姓。但這些律令的頒布實施,抑製了平民百姓服飾個性的發揮,剝奪了廣大人民追求美的權利,這些都是消極的一面;但古代的服飾律令也有其積極的方面,如提處儉樸,反對奢侈等。下表即是對平民服裝以法規律令來限制:
表七:服裝法規律令種類
項目
原因
規定朝代
衣服衣料
自漢以來,庶民階層所用衣料,一直受到法規限制,稍有僭越,就會受到嚴厲處罰。
《後漢書‧;孝安帝本紀》:「舊令制度,各有科品,欲令百姓務崇節約,…而小人無慮,不圖長久,嫁娶送終,紛華靡麗,至有走卒奴婢被綺縠,著珠機,京師尚若斯,何以示四處?」
南朝陳宣帝:令庶人以上,皆準著棉綢、圓綾、紗、絹綃、葛及不一等,其余皆禁。
唐玄宗:流外及庶人,不得服綾、螺、縠及五色線靴、線履。
遼道宗:禁庶民服駝尼、錦綺及水瀨裘。
金世宗:服袘綢、捐布、毛褐、花紗、無紋素羅。
元仁宗:定庶人隻許服暗花紵絲、綢綾和毛毳。
明太祖:定庶人隻許服綢、絹、素紗。
清康熙:禁軍民人等用蟒緞、妝緞、金花緞、貂皮、狐皮等。
衣服顏色
許多顏色,在古代代表身份地位,因此關於百姓服裝所用顏色,亦規定在律令中。
漢成帝:申赦有司,庶民常服,隻準用青綠二色。
宋仁宗:不得衣黑褐白花及藍、黃、紫撮暈花樣。
明太祖:禁民間婦人李服用骨、鴉青等色。
清雍正:軍民人等禁用香色及米色。
禁用黃色衣服
漢末張角率領農民揭竿起事,用黃布裹頭。
隋文帝時,著黃袍臨朝,以後歷朝遵行不改,故黃色為禦用服色,不僅庶民不得使用,就連皇上身邊重臣,亦不準用。
唐高宗:明確規定,「臣民不許著黃」。
明太祖:頒服飾禁令,「禁止庶人服色用黃」。
金世宗:每年頒服飾禁令,並禁用油衣28。
清太平天國爆發之初,即將紅黃二色規定為「天朝貴重之色」,諸王頭巾及士兵號衣,皆以紅黃二色為之,各地:「非為天國將士,一律不準用紅黃二色。」
服裝紋樣
關於紋樣上,有些紋飾代表皇上、高官,因此規定平民百姓不得使用,以免有逾越之舉。
南朝梁武帝:令紋錦不得以仙人、鳥獸之形為飾。
唐代宗:禁民間繡盤龍、對鳳、麒麟、獅子等花式。
遼道宗:禁士庶服日、月、山、龍之紋。
宋仁宗:令民間毋得以牙魚、飛魚、若龍形者為紋。
元仁宗:官民人等不準服五爪二角之龍紋及鳳紋。
元惠宗:禁服麒麟、鸞鳳、白兔、飛魚、大雲花等。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六、身份特徵
在尊卑有度、貴賤有別的古代中國,服裝不僅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地位身份,而且還能皆是一個人的職業特徵。因此,在士農工商各式各樣的人的衣冠服飾上,往往帶有明顯的印記。
(一)、四民29身份
表八:四民身份服裝特徵
項目
地位
服裝及特徵
典型代表或文獻記載
農民
務農耕稼
頭梳椎髻,穿短衣,腰部以下圍有蔽膝,穿短褲、戴笠帽。
四川成都楊子山漢墓出土
農人頭梳椎髻,系裹巾帕,上身**無衣,下體穿短褲。
四川德陽柏隆漢墓出土
農民頭戴笠帽、身披蓑衣。
明代「孔子聖跡圖」及清代「康熙耕織圖」
士人
在四民中,社會地位最高,文化層次較高
青衿
《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漢毛亨傳》:「青衿,青領,學子之所服。」
逢掖30
《禮記‧;儒行》:「丘少居魯,衣縫腋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
衫31
《新唐書‧;車服志》:「禮無服衫之文,三代有深衣,請加襴、袖、褾,為士人上服。」
直裰
《儒林外史》:「只見陳合甫走進來,身穿繭綢直裰,腰系絲條。」
商賈
四民中,商人社會地位最低,經濟上最富裕,服飾最華美。
隋:用黑色服。
五代後唐:用白色服。
宋:戴高巾、寬袍、絲履。
明清:長衫、長袍。
《宋書‧;周朗傳》:「商販之室,飾等王后,傭賣之身,製均後妃。」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二)其他身份:
佛教和道教,是中國的兩大主要宗教。佛教僧侶和道教到圖所穿的服裝,在各自的教儀規范下,分別有不同的形製。
1、釋道
表九:釋道的服裝
宗教
法服
常服
佛教
袈裟32、偏衫、方袍
直裰
道教
鶴氅33、霞衣34
道袍35
資料來源:盧玉惠本書依據內容,並經劉勝驥老師指導修正後整理編表。
(1)袈裟作為僧侶的法衣,又可分為三類(合稱三衣):
表十:袈裟種類
類別
意譯
使用場合
僧袈梨
大衣,重衣
集會、見客、出入重要場所
鬱多羅僧
上衣,中價衣
誦經、聽講
安陀會
內衣,中宿衣
日常作業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2)按三衣,相傳為佛祖釋迦牟尼親自制定,教室合於印度特有的亞熱帶氣候,佛教傳入中國後,這種服製很難推行,特別是在北方,氣候寒冷,出家人即便將三衣合穿,有難以禦寒過冬。於是中國僧侶根據本土情況,又創製了一些新的僧衣。其中包括偏衫、方袍、直裰等。
表十一:僧衣的種類
項目
意義
文獻記載
偏衫
寬衫,製有兩肩雙袖,但穿著時卻如袈裟一樣開脊接領,斜披於左肩,袒露右臂,亦稱「一肩衣」。
北魏讚寧《僧史略‧;服裝法式》:「後魏宮人中見僧自恣,偏袒右肩,乃施肩衣,號曰偏衫,全其兩肩衫袖,失祗之體,自魏始。」
方袍
雙層,中納棉絮,製為敞領大袖,下長過膝,衣袖展開時略成方形。
五代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以南朝眾寺,方袍且多,其中必有妙通道者。」
直裰
寬大的長袍,以素布為之,對襟大袖,衣緣四周鑲以黑邊。
《水滸傳》:「智身穿了皂不直裰,系了鴉青滌,換了僧鞋,大步踏出山門來。」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2、娼優
娼優,本指供人消遣娛樂的藝人。「娼」指演唱,「優」指雜戲,泛指各類演藝活動。隨著蓄妓之風的盛行,妓女被分為「藝妓」與「色妓」兩類。
娼優是一種特殊的群體,盡管他們有著悲慘的身世,但在物質生活方面,卻遠比普通的平民百姓優裕。娼優的主人為了體現自己的地位尊嚴,顯示自己財富權力,炫耀自己的人品志趣,往往將所蓄娼優刻意打扮,著力裝飾,所以大部分的娼優服飾華美,妝扮入時。
(1)、由下表中文獻記載,可看出娼優的服飾華美情形:
表十二:娼優的服飾
書名
文獻記載
《宋書‧;恩幸傳》
南朝宋明帝寵臣阮佃夫「權亞於人主,宅舍園地,諸王邸第莫及。妓女數十,金玉錦繡之飾,宮掖不及也。每製一衣,造一物。京邑莫不法效。」
《晉書‧;石崇傳》
西晉豪富石崇之家,蓄伎百數,「皆曳紈繡,珥金翠,絲竹近當時之選,庖膳窮水陸之珍。」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2)、各個時期的娼優服飾形製不一,但總體呈現出兩大特徵:
表十三:娼優服飾特徵
娼優服裝特徵
文獻記載
用料精美
唐《李娃傳》:「頭巾履襪,接取珍異者」。
款式奇異
元劉庭信《戒嫖蕩》:「露酥胸半袒春衫」。
魯雲奇《妓女之妝飾》:「雙臂凍作殷紅色」。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3、遊民
遊民包括:無田可耕、遊手好閑、流離失所、未落戶籍。因此沒有正當行業,沒有穩定經濟來源者,皆為遊民。而遊民服裝,以性別、職業、朝代不同,而有所區別。
表十四:遊民的種類
遊民種類
文獻記載
男性遊民36
明清時代:戴尖頂笠帽,穿青布窄袖袍衫,腰系藍布闊帶,腳穿麻履棕鞋。
女性遊民37
《宋代東京夢華路》:「其媒人有數等,上等戴蓋頭,著紫被子,…中等戴冠子,黃包髻,背子;或隻系裙。」
明清時代:媒婆通常穿著青布上衣,衣袖多不翻卷;下穿藍布長裙。
乞丐
《蘇軾東波志林‧;異事》:「時從人乞,予錢,不受;冬夏一布褐,三十年不易,然近之不覺有垢穢氣。」
流氓
《清秦炳如上海縣竹枝詞》:「緊身窄袖半洋裝,非勇非兵軀乾強。馬夾密門綢紐扣,成群結隊蕩街坊。」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七、中國古代平民服裝沿革變遷
冠服制度的確立,將服飾分為兩類,一類用於行禮,名謂「禮服」,其中包括祭服、吉服、朝服及凶服等;另一類則用於家居,名謂「便服」。平民百姓所用的服裝,大多屬於後者?俗話說:只有百年不變的禮,斷無十年不易之俗。貴族服裝因受到禮製的沿革規范,變化較為緩慢。有些服裝,如帝王祭祀所用冕服,後妃親蠶所用褘衣。從周代創製起,一直用到明代,仍在使用;其間雖有損益,但總體變化不大。又如官吏朝服,大多頒式於立國之初,一旦形製確立,則很少更改,因為稍有變動,就會影響全局。與此相比,平民服裝的變化比較顯著,影響其變化的原因,主要的是社會風尚的改變。
表十五:歷代平民服裝變遷
朝代
服裝樣式
服裝變化、特徵
先秦
商周
首服
男子:扎巾
女子:插玉笄
1、上衣下裳形製38
2、冠服、服章制度
3、服裝以緊窄為主,衣袖小39。
上衣
布帛、毛褐
足衣
鞋履:以葛麻布為面,皮、麻為底
春秋
戰國
楚國:崇尚戴高冠。
魏國:男子在黑衣之外,加上一件白色罩衣。
齊國:舉國皆穿紫衣。
秦國:尚武,勇士頭上皆裹絳帕。
趙國:儒生身穿褒袖長衣。
1、深衣形製40。
2、織繡工藝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
漢魏
漢代
首服
巾幘
1、沿襲深衣形製41
2、輿服設置、著重錦繡工藝。
3、士庶男子穿著曲裾禪衣42
4、在兩臂上套上臂衣(袖套)
上衣
深衣、襦裙、繡屈、袍衫、短衣
褲裳
裙、褲
足衣
皮履
魏晉
南北朝
首服
頭巾、紗帽、風帽、破後帽、突騎帽。
1、北朝男子便服是褲褶43。
2、婦女衣衫之外,加以裲襠。
3、冠帽已被幅巾所代替。
上衣
衫、袍、襦
褲裳
褌、誇
足衣
皮靴
隋唐
首服
樸頭、紗帽、棉帽、皮帽、油帽、席帽
1、在襦、衫及半臂之外披搭帛巾。
2、彩錦、刺繡,作為邊飾。
上衣
袍衫、襦、半臂
褲裳
褲、裙
足衣
絲履、木屐、蒲鞋、靴
宋元
首服
頂、巾、帽
1、除了陳襲隨唐時期服裝外,亦有獨創,如大袖、背子。
2、色調趨於單一。
上衣
衫、襖、直裰、道衣、貉袖、背心。
褲裳
褲、膝褲、綁腿、裙
足衣
弓鞋、布鞋
明清
明
首服
網巾、小帽、鬃帽、絨巾
1、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
2、將傳統服裝做改進,演變出道袍、曳繖、褶子等服裝。
3、在衫子之外,加罩上比甲。
上衣
道袍、曳繖44、褶子、團衫、比甲45
褲裳
褲、裙
足衣
鑲鞋
清
首服
禮帽:暖帽、涼帽
便帽:瓜皮帽、困秋
1、長袍馬褂形製46。
2、以滿族服裝為大流。
3、滿族婦女所穿之袍,稱「旗袍」
上衣
袍褂、衫、襖、披風、背心
褲裳
長褲、套褲、裙
足衣
弓鞋
資料來源:盧玉惠依據本書內容,自行整理編表。
伍、書評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之地。素有「衣冠王國」之稱的中國,祈福式的發展也有著漫長的歷史。幾千年來,中國人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促造出無數適合中國國情、具有民族特色的衣冠服飾,給中華民族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輝。
長期以來,人們在辛勤勞動中創造了無數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形製,遺憾的是,由於年代久遠,加上紡織品本身保存不易,致使許多服製淹沒失傳。尤其是平民百姓的服裝,因受各種條件限制,流傳於世者鳳毛麟角。歷代服製中雖有不少服製方面的記載,但多詳於帝王公卿、百官命婦,至於庶民服飾,則極少涉及。因此,作者乃以清新的筆調系統介紹了平民服裝的歷史淵源、構成形式、形製類別、使用場合、禁忌律令、身份特徵以及沿革變遷等,對於了解各個時期平民百姓的衣著文化有高度的參考價值。
中國古代平民服飾一書,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歷代服飾遺產的整理和研究,不僅能為中國的歷史研究、古籍整理、文物鑒定、藝術創作提供一份寶貴的資料,同時還有助於人們形象地了解古代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情況,有助於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有助於人們審美觀念的提高及對文化生活的借鑒。因此,要達到這一目的,光靠出版幾部著作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專家走出面向社會,將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向社會公開,利用現代的科技手段及各種途徑向人們展示此一優秀的民族文化——
1款式,是構成服裝特徵的重要因素,一件服裝可以不染顏色,不用紋樣,但卻不能沒有款式,即便是最簡單的服裝,也有其固有的款式。
2衣料是服裝的載體。衣料的優劣,直接影響到衣服的品第, 同時還能反映出穿著者的身份高低。
3葛是豆科藤本植物,其莖皮纖維經過加工,可紡織成布,俗稱「葛布」。
4從殘繭中抽取絲緒織成的織物,稱之「絲帛」。
5山頂洞人遺址出土飾物為紅色。
6西周時設有「染人」一職。
7用於飾首的服飾,稱首服。
8古代服裝有兩大類型,一種為衣裳分體制:上身稱衣,下身稱裳。凡穿在上身的衣服統稱「上衣」,包括饋襖、半臂、裲襠;凡穿在下身的衣服統稱「下裳」,包括裙紫、褲子等。另一種衣裳連屬製:上衣下裳和一製。
9表示人類的內衣已經完善,故不需以曲裾來掩飾裡衣。
10垂直的衣裾,製作時將衣襟長一段,穿時折向身背,直通到底。
11演變為貴族服裝上